颈淋巴结结核
概述
颈淋巴结结核中医称为“瘰疠”,结核杆菌多由口腔(龋齿)或扁桃体侵入,在侵入部位临床上多无结核病变可见。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的结核病变。临床以局部淋巴结寒性脓肿为主要表现,较少出现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中毒表现,晚期淋巴结干酪样变,破溃后窦道经久不愈,有豆渣样稀薄脓液排出,本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妥善切除感染的淋巴结或刮除窦道,可促进病愈。
病因
致病菌国内主要为人型结核杆菌。牛型结核杆菌感染是由于饮用未消毒好的病牛乳所致,我国少见。本病传染途径有二:
1.经口腔、鼻咽部等处感染
结核菌可经上呼吸道或随食物在扁桃体、龋齿等处形成原发灶,然后通过其黏膜下丰富的淋巴网感染颈部的浅、深层淋巴结。一般多发生在颌下及胸锁乳突肌的后、前缘或下面。
2.经血行、淋巴播散
可由于肺部原发结核灶经淋巴或血行播散所致;也可由纵隔淋巴结结核经淋巴管上行感染,此时主要累及锁骨上或胸锁乳突肌下段深部淋巴结。
症状
1.全身表现
依病情轻重而有不同。大多数患者无明显全身症状,或仅稍有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盗汗等中毒症状。
2.局部表现
病变的淋巴结常为多个,出现在颈的一侧或两侧。双侧淋巴结同时受累者,多系血行播散而来,一般多出现在结核初染半年之内,淋巴结受累个数也较多。单侧受累多由于龋齿、扁桃体、咽部等处感染播散所致,受累淋巴结多在颌下和胸锁乳突肌的后、前缘或下面。
初期,肿大的淋巴结相互分离,可移动,压之无疼痛或稍痛。此时,如机体抵抗力强,侵入的结核菌少,或经适当治疗,淋巴结可缩小。反之,如机体抵抗力弱或未经治疗,则病变发展,淋巴结继续肿大,相互融合成团,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形成不规则团块。晚期,淋巴结经干酪样变、液化而成寒性脓肿,局部皮肤发亮,呈紫红色,触之有波动感,继之破溃形成难愈之窦道或溃疡,排出混有豆渣样碎屑的稀薄脓液。窦道口或溃疡面具有暗红色、潜行的皮肤边缘和苍白的肉芽组织。
已破溃的淋巴结容易继发感染,引起急性炎症表现。干酪样变的淋巴结毗邻颈静脉者可破溃入颈静脉,导致结核杆菌播散至身体远处(关节、骨)。
检查
1.结核菌素试验
对小儿患者诊断有帮助。阳性反应提示有过结核菌感染,或已建立免疫力;强阳性反应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
2.涂片镜检
取窦道排出脓液或干酪样坏死物直接涂片,查找结核杆菌。
3.组织病理检查
若诊断有困难时,可行淋巴结穿刺或切除1个或数个淋巴结做病理检查。
4.X线检查
X线透视或胸片,可排除肺结核的可能。
比PPD皮试更敏感和更特异,不受既往卡介苗注射的干扰,但不能区分隐性感染或活动性结核。
诊断
根据结核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胸片发现结核病灶及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等临床诊断并不难。当诊断确有困难时,可切除一个或数个淋巴结作病理检查以确诊。
鉴别诊断
患者多无显著的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表现。根据结核病接触史及局部体征,特别是已形成寒性脓肿,或已溃破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溃疡时,多可做出明确诊断,必要时可做胸部透视,明确有无肺结核,对小儿患者,结核菌素试验能帮助诊断。
治疗
1.全身治疗
包括合理营养及给予抗结核治疗。有继发感染者应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2.局部治疗
大多数较小的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灶经全身抗结核治疗后多可治愈。对于少数较大的、没有液化的、尚可移动的病变淋巴结,可予以手术切除。对已液化的淋巴结,如果表面的皮肤尚完整,可潜行穿刺抽脓,注入10%链霉素或5%异烟肼至脓腔内冲洗,并留适量于脓腔内。如果淋巴结已破溃而形成窦道或溃疡,可试行刮除病变组织,并用链霉素或异烟肼换药,常有良好效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