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管狭窄症
概述
颈椎管管腔内径或容积小于正常,易诱发脊髓或神经受压
可无症状,或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步态不稳、大小便障碍等
出现症状时可进行理疗、药物及手术治疗
本病为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严重者可发展为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管狭窄症是什么?
定义
通常指由于先天发育或退行性改变等因素,使得颈椎管的结构发生变化,形成管腔狭窄的状态。
这种狭窄在发生退行性改变、外伤等情况时容易造成对神经根、脊髓及供应脊髓的血管压迫,演变为脊髓型颈椎病,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步行不稳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分型
颈椎管狭窄症通常包括以下类型: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属于先天发育性因素,指异常发育导致的椎管内径狭窄。
退变性颈椎管狭窄:是最常见的类型,指因颈椎及椎间盘退变、增生等病变导致椎管容积减少。
医源性颈椎管狭窄:较少见,如因手术等医疗操作造成椎管损伤而出现狭窄。
其他病变和创伤所致的继发性颈椎管狭窄:如颈椎结核肿瘤、椎体骨折等原因导致狭窄。
发病情况
颈椎管狭窄症的确切患病率尚不清楚。
好发于中老年人。
好发部位为下颈椎,尤其是第4~6颈椎。
晚期颈椎管狭窄症怎么治疗最好?
对于大多数严重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方式。
所谓“晚期”通常指患者病程较长、症状严重、常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情况。这部分患者可通过颈椎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如颈椎椎板切除减压术、颈椎管成形术等),达到扩大椎管容积,缓解脊髓、神经根和血管受压的作用,可缓解患者症状,改善功能。
颈椎管狭窄症会瘫痪吗?
严重的颈椎管狭窄症可以造成患者瘫痪。
对于严重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病变进展可造成脊髓受压,神经功能受损。患者会出现四肢僵硬、不灵活、力量减弱、肌肉萎缩、行走时出现“踩棉花”感、走路不稳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需要扶拐杖或扶墙行走,甚至完全不能站立行走、瘫痪卧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颈椎管狭窄症手术后颈托要戴多久?
颈椎手术后佩戴颈托的时间通常在4到8周,少数达到12周,具体取决于术式及涉及的椎体数量。
对于手术范围较小的颈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3~4周后即可不佩戴颈托。对于切除3个椎体以上的前路手术,颈托需带足12周。颈椎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颈托佩戴时间应严格遵照医生指导,以免影响手术效果。
病因
致病原因
病因较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先天发育性因素和后天继发性因素两类。
先天发育性因素
椎体在发育过程中,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导致颈椎管腔较正常狭窄。可以是特发性狭窄,也可以由软骨发育不全黏多糖贮积症、脊椎骨骺发育不良、唐氏综合征等引起,多在胚胎3个月~3岁形成,但多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
后天继发性因素
退行性病变: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退变、小关节增生、椎板增厚等可引起颈椎管狭窄症。退行性病变发生的时间和程度与个体差异、职业、劳动强度、创伤等因素密切相关。
医源性损伤:各种颈椎手术都有可能导致颈椎管狭窄
创伤:外伤导致的颈椎椎体骨折、脱位或出血肿胀,均可引起颈椎管狭窄症。
全身代谢性病变:佩吉特病、慢性氟中毒肢端肥大症等,也可导致颈椎管狭窄症。
其他: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结核肿瘤等。
高危因素
颈部外伤。
既往颈椎手术史。
椎管狭窄症家族史。
发病机制
先天因素可导致患者颈椎管管腔较正常人容积缩小,此时再受到退行性变、创伤等后天因素影响,椎管管腔进一步狭窄,就可能会使颈段脊髓、脊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受到刺激或压迫,引起症状。
症状
颈椎管狭窄一旦引起症状,多呈进行性加重,但病情发展速度快慢不一,具体症状因其病因、压迫程度和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
主要症状
主要表现为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指身体对各种形式的刺激(如痛、冷热、触、压等)无感知、感知减退或异常。
超过9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症状,且症状出现后可持续较长时间。
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痛觉过敏或感觉分离等现象。
四肢可同时出现症状,也可一侧肢体先出现症状,然后累及另一侧肢体。
大多数患者双上肢症状出现早于下肢,尤其多见于手臂部。
躯干部也可出现感觉障碍,可有“束腰”或“束胸”感,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运动障碍
多在感觉障碍症状出现后数周或数月出现。
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僵硬不灵活。
多数患者先出现下肢无力、步态沉重、抬步困难、脚落地似踩棉花感。
随着病程的发展,上述症状日益加重,站立及步态不稳,需要扶双拐或扶墙行走,严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
其他症状
大小便障碍
大小便障碍一般出现较晚。
多为排便和排尿无力,还可有尿频、尿急、便秘等表现。
随着病程的发展,上述症状日益加重,出现尿潴留、大小便失禁等。
自主神经症状
自主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时,可能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头部症状: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像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颈部症状
颈部可有轻压痛。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出现肢体疼痛、麻木、无力,并伴有排尿和排便障碍、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变化等表现,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减少活动,切勿自行应用镇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行动不便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患者可借助轮椅、拐杖等行动,以防摔伤或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四肢是否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
是否伴有排尿和排便障碍、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变化等症状?
日常行走有困难吗?走路能走多远?
症状会不会在某种姿势下加重或减轻?
有没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大小便正常吗?
病史清单
亲属中有患椎管狭窄症的吗?
是否有颈部外伤史?
颈椎有做过手术吗?
是否患有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结核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脊髓造影检查
电生理检查: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皮质诱发电位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痛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塞来昔布、依托考昔
营养神经药(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
诊断
疾病诊断
一般医生根据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颈椎管狭窄即可确诊。
病史
有颈部外伤史。
既往颈椎手术史。
椎管狭窄症家族史。
患有全身代谢性疾病。
患有肿瘤、结核等疾病。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可在标准侧位片行椎管矢状径测量,是确立诊断的准确而简便的方法,对判断是否存在椎管狭窄具有重要价值。
检查时会分别测量椎体和椎管的矢状径,并计算两者比值。
椎体矢状径测量:自椎体前缘中点至椎体后缘中点连线。
椎管矢状径测量:为椎体后缘中点到椎板连线中点的最短距离,颈椎管矢状径绝对值低于12毫米属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低于10毫米属于绝对狭窄。
计算两者比值:其公式为颈椎管矢状径(毫米)/ 颈椎椎体矢状径(毫米)=椎管比值。两者之比值正常是应为0.9~1,低于0.82时提示椎管狭窄,低于0.75者则可确诊椎管狭窄。
除椎管测量外,X线检查中还可观察到以下改变,对颈椎管狭窄的诊断均有一定的意义。
颈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
椎间隙变窄,提示椎间盘退变,是引起退变性椎管狭窄的重要因素。
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可以呈广泛性,也可为1~2个节段。
椎弓根短而厚及内聚。
CT检查
CT可清晰显示颈椎管形态及狭窄程度,能够清楚地显示骨性椎管,但对软性椎管显示欠佳。
CT联合脊髓造影可清楚显示骨性椎管、硬膜囊和病变的相互关系,还可以对颈椎管横断面的各种不同组织和结构的面积及其之间的比值进行测算,能更好地确立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检查可显示颈椎的三维结构,了解颈椎管内外的解剖结构,对确定椎管的直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局部炎症情况等可提供准确的依据。
MRI与CT检查结合最为理想,不仅有利于诊断,更有利于对治疗方案的选择。
脊髓造影
可确定椎管狭窄部位及范围,可协助诊断,也可以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资料,多与CT检查联合应用。
脊髓造影属于侵入性检查,随着MRI的普及,目前已经较少使用。
脊髓造影有助于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明确椎管形态变化及其与脊髓相互关系,能早期发现椎管内病变,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大小,对某些疾病还能做出定性诊断。
电生理检查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简称体感诱发电位,能评估周围神经及其近端(例如神经根)、脊髓后索、脑干、丘脑及皮质感觉区的功能状态,可为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辅助的信息。
皮质诱发电位(CEP):不仅可用于术前检查脊髓损害情况,还有助于监测术后脊髓恢复情况。
鉴别诊断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相同点:都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不同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在侧位X线片上可见椎体后有钙化阴影,呈长条状;CT检查可见椎体后方有骨化块,脊髓压迫症状常较颈椎管狭窄严重。
椎管内肿瘤
相同点:都可有相似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表现。
不同点:椎管内肿瘤可发生在脊柱的任何节段,包括颈椎,发生在颈椎的椎管内肿瘤可能是导致颈椎管狭窄的病因。医生通过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多能做出诊断。
胸廓出口综合征
相同点:都可出现上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神经或血管受压症状。
不同点:胸廓出口综合征是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静脉在颈肩部出口区域受压迫引起的,症状仅发生在上肢,影像学检查无颈椎管狭窄,易于鉴别。
脊髓空洞症
相同点:都可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无力等感觉障碍或运动障碍表现。
不同点:颈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脊髓空洞症多见于年轻人,且有明显的感觉分离(如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影像学检查可明确鉴别。
颈部扭伤
相同点:可出现颈部压痛等表现。
不同点:颈部扭伤时,颈部压痛在急性期较为剧烈且压痛点位于损伤肌肉,还可在颈部触摸到条索状压痛肌肉,影像学检查无颈椎管狭窄即可鉴别。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俗称冻结肩)
相同点:都可出现肩部疼痛等肩部症状,且都多见于中老年人。
不同点:肩关节周围炎除了肩部疼痛,还可有肩部活动受限,并伴有肌痉挛,肩关节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颈椎管狭窄原发病因确诊后,医生会根据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症状较轻者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即可,保守治疗无效者可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目的:解除或减轻神经根等的刺激,加速炎性反应和水肿的消退,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但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适用人群: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或症状较轻,并对生活、工作影响不大者。
休息
是保守治疗中最重要的治疗方式。
卧床休息可减轻颈椎负荷、放松局部肌肉,也有助于局部充血、水肿的消退,从而利于缓解或消除肢体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
应注意卧床休息时枕头不能太软,应硬度、高度、大小适中,仰卧时通常枕高10~15厘米为宜,侧卧时枕高应与肩宽一致。
制动
使用颈托固定制动,可减轻颈椎压力,缓解症状。
应注意的是,不应长期使用颈托,否则颈部肌肉长时间不活动、锻炼,有萎缩的可能。
颈托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改善不良体位
加强肌肉锻炼,可增强椎体韧性,缓解症状。
适当的有氧锻炼,也可减轻体重,进而减轻椎体压力,缓解疼痛等症状。
常用锻炼动作包括五点支撑法、直腿抬高等,还可练习倒走、游泳、太极拳等。
禁止进行会增加负重的活动,如提重物、弯腰等。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方法可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减轻肌肉疲劳,对疼痛等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红外线光疗法、局部热敷法、牵引等。
牵引治疗不适用于导致脊髓受压的患者,可松弛肌肉,缓解神经根受压症状。
物理治疗都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物治疗
药物一般用于辅助治疗,可改善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
如果疼痛严重,难以忍受,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可口服,也可使用贴剂贴于疼痛部位。
常用药物包括对洛索洛芬钠、布洛芬、双氯酚酸、美洛昔康、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等。
应注意部分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会有恶心、呕吐等胃部不适的不良反应。胃部溃疡、出血者,应尽量避免服用这类药物。
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用于非甾体抗炎药无效者。
脱水剂
脱水剂可减轻神经根水肿,缓解神经根压迫,进而缓解急性症状。
常用脱水剂为呋塞米、甘露醇。
营养神经药
有营养神经,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可用于颈椎管狭窄症的辅助治疗。
常用的营养神经类药物包括维生素B1、B12制剂,甲钴胺,神经妥乐平等。
服用营养神经类药物1个月后,如果疗效不佳,应咨询医生进一步治疗。
部分患者在服用营养神经药物后,会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如果较严重,应立即停药。
肌肉松弛药
如伴有肌肉痉挛,可使用肌肉松弛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药物包括氯唑沙宗、乙哌立松、替扎尼定、氟吡汀等。
皮质激素
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水肿和粘连。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急性发作时,可选择皮质激素注射,但具有一定危险性。
一般采用长效皮质类固醇制剂+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术后患者也可短期静脉应用。
治疗次数不应过多。
抗抑郁药
部分患者因疾病一直不好转、影响正常生活,而焦虑、抑郁。
抗抑郁药可作用于中枢系统,对慢性疼痛有缓解作用,还可促进睡眠,但对非抑郁者疗效不明显。
其他
心理治疗
部分患者因疾病状况一直不好转、影响正常生活,而焦虑、抑郁,需要医生进行心理治疗改善其心理状态,可以增强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
中医治疗
针灸治疗:对缓解疼痛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治疗:常用中药包括根痛平丸、活血通脉胶囊、伤泰、七厘散等。
特别提醒: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症状加重,应慎重,尤其是对于严重的颈椎管狭窄。伴有颈椎间盘突出及颈椎节段性不稳,严禁进行推拿按摩。
手术治疗
对诊断明确、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发作,或者脊髓型症状进行性加重者,可以考虑采取手术治疗。
治疗目的是解除造成椎管狭窄的致病因素,扩大椎管腔,从而缓解脊髓、神经根和相应血管受压,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方式
前路手术
适于因前方压迫、节段不多于两个间隙的颈椎管狭窄。
主要为减压手术,可单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把突向椎管的髓核及纤维环彻底刮除;也可行椎体次全切术。
后路手术
颈椎椎板切除减压术
适应证:严重的发育性的或继发性的颈椎管狭窄。
禁忌证:全身状况差,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颈椎前结构损伤,伴明显的不稳定者。
包括局限性椎板切除减压术和广泛性椎板切除减压术。
此手术可能会加剧颈椎运动的不稳定性,或者由于切除后瘢痕组织形成导致新的引起颈椎管狭窄的因素。
颈椎管成形术
适应证:严重的颈椎管狭窄症。
禁忌证: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病程长,四肢肌肉萎缩,关节功能严重障碍者;颈椎有明显的节段性不稳定者。
与椎板切除减压术相比,颈椎管成形术既能达到减压目的,又能防止术后瘢痕压迫,且由于保留了椎板,增加了椎管的稳定性。
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单开门式椎管成形术、双开门法椎管成形术、Z形成形术、单椎板切除椎管成形术及棘突悬吊术。
术后并发症
感染:一般发生于术后10~30天。一般来说,术后愈合拆线前,应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沾水。合理换药可避免感染,使伤口较早愈合。
出血:术中没有发现潜在出血点,或是术后手术部位受到牵扯,容易导致出血、血肿。如果术后发现此类情况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处理。
神经损伤: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容易导致颈部神经损伤,引起上肢感觉缺失、上肢关节活动受限、声音嘶哑等表现。
其他:手术后还可能出现脑脊液漏、严重的心肺并发症、与植骨融合内固定有关的并发症等。
治疗后注意事项
卧床休息
手术后要使用硬板床,尽量平躺,保持脊柱稳定。
保守治疗期间和手术后初期都需要卧床休息,以减轻椎体压力。
何时可以坐起及下床活动,需要遵从医生的建议。
疼痛护理
手术后,如果疼痛难忍,可以遵医嘱服用镇痛药。
预防感染
尤其是通过手术治疗者,要保持伤口干燥、洁净,避免与水接触。
如果伤口出现红肿、化脓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正确翻身
手术后要应定时翻身,避免长期卧床引起压疮
翻身时应保持头、颈、躯干成一条直线,最好找医护人员帮助。
适当活动
根据手术的情况,遵医嘱适当活动,避免负重。
根据手术具体情况,尽快进行康复锻炼,以减少神经根粘连。
术后早期可以佩戴颈托,加强支撑,但佩戴时间不应超过1个月。
饮食护理
多吃芹菜、苹果等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
预后
治愈情况
多数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能够获得缓解,但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病情严重者,或者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手术者,在手术治疗后,也能够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如果脊髓神经长时间受压,引起肌肉萎缩,即使手术将神经压迫解除,也只能缓解疼痛症状,而不能解决麻木、无力、行走困难,还需要长期接受康复治疗。
危害性
出现四肢麻木、疼痛、无力、僵硬不灵活等表现,会影响生活和工作。
出现大小便失禁,会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心理压力。
随着病情加重,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四肢瘫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
日常生活
生活习惯
应避免劳累,注意休息,作息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体态。
睡枕应软硬大小适中,仰卧位时,通常枕高10~15厘米为宜,置于颈后;侧卧位时,枕高应与肩宽一致。
尽量避免篮球、排球等激烈运动,日常锻炼可以选择慢跑、打太极等较舒缓的运动。
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时避免碰撞、跌倒,并且注意运动时间,不要过度运动。
活动时注意保护自身安全,避免受到创伤。
注意调整心态,不要过于悲观或着急,可以多与亲友倾诉,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
饮食调整
饮食以清淡(少油、少盐、少糖)为主,避免食用辣椒、花椒、咖啡、咖喱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应多食用燕麦等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以营养神经,缓解疼痛。
疼痛发作时严禁饮酒,缓解期建议少喝或不喝酒。
康复
肌肉锻炼
应进行颈背部的肌肉锻炼,增强颈背部肌肉力量,以保持颈椎的稳定性。
久病卧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应每日进行四肢肌肉收缩和关节伸屈活动,每日进行梳头、穿衣、进食等生活自理动作。
手术后能下床活动时,应使用拐杖等支具,在保护下循序渐进地练习行走。
有氧运动
应进行心肺运动功能训练,提高颈部局部血液循环,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还有助于预防复发。
预防
保护颈椎
枕头要软硬、大小适中,避免过硬或过软。
枕头高度要合适,避免过高或过低,使肌肉得到充分休息。
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避免颈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应定期改变姿势,以免造成劳损。
避免剧烈运动,可以进行一些不剧烈的运动,如瑜伽、太极等,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可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活动中注意保护颈部,避免外伤。
脊柱保健运动
坚持脊柱的保健运动,经常进行脊柱各方向的活动,使脊柱始终保持生理应力状态。
加强颈椎旁肌肉锻炼,可增加椎体的稳定性,对锥体保护能力加强,防止椎体发生退行性改变。
其他
定期体检,发现患有全身代谢性疾病等原发病,应积极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