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妙水仙膏
概述
药物成分
黄柏紫草五倍子、碳酸钠、生石灰。
性状特征
五妙水仙膏为黑褐色混悬液体。
制剂规格
膏剂,每瓶装5克或10克。
功效作用
用途
去腐生新、清热解毒。
主治毛囊炎、结节性痒疹寻常疣神经性皮炎等。
治疗病证
用于治疗素体阳热偏盛、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血热外壅、蕴阻肌肤引起的粉刺。缓解毛囊性丘疹(周围呈色红,多数有黑头粉刺,排出小米或米粒样白色脂栓,有少数呈灰白色的小丘疹)、脓疱、便秘、尿黄、口臭等症状。
用于治疗体内阳热过盛、引起血热血燥而生风造成的结节性痒疹。缓解粗糙的结节增生、硬坚的皮损、皮损浸渍、剧烈瘙痒等症状。
用于治疗风热毒邪搏于肌肤、怒动肝火、火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导致的千日疮。缓解手指、手背及头面部皮肤粗糙而坚硬疣状赘生物,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呈半球形或多角形,表面蓬松枯稿,及因搔抓、碰撞、摩擦破伤而易出血等症状。寻常疣患者也可应用。
用于治疗风湿热阻滞肌肤、营血失和、经脉失疏、气血凝滞引起的牛皮癣。缓解粗糙肥厚的皮损、剧烈瘙痒、夜间尤甚等症状。神经性皮炎患者也可应用。
五妙水仙膏能祛老年斑吗
五妙水仙膏不能祛老年斑,因其不具有相应的功效。
五妙水仙膏由紫草、五倍子、黄柏、生石灰、碳酸钠组成。本品是一种黑褐色混悬液体外用药。五妙水仙膏具有清热解毒、去腐生新的作用。用于治疗毛囊炎、寻常疣、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等。
用药前须把病灶处用生理盐水或纯净水棉球清洗干净,禁用酒精清洗患部;病变在主干神经或大血管处,治疗宜慎重。眼睛周围病灶治疗时宜妥为保护眼睛,切忌药膏入眼。若不慎进入眼睛,请及时用清水冲洗;有特发性疤痕疙瘩史患者忌用。
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
五妙水仙膏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五妙水仙膏的主要功效是去腐生新(促进腐肉脱落、新肉生长)、清热解毒(清除体内热毒邪气),能治疗毛囊炎、结节性痒疹、寻常疣、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疾病。
五妙水仙膏属于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黄柏、紫草、五倍子、碳酸钠、生石灰,有去腐生新、清热解毒的作用。
本品的不良反应及禁忌尚不明确。注意切忌将药物进入眼内,药物在大血管与近骨膜处药物不能久留。
出现不适后应及时就医,在医师的辨证指导下选择药物治疗,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五妙水仙膏去疣效果怎么样
五妙水仙膏去寻常疣有一定效果,但疗程存在个体差异,本品具有去腐生新等功效,具体需遵医嘱用药。
五妙水仙膏由黄柏、五倍子、紫草、生石灰、碳酸钠组成,本品具有清热解毒、去腐生新的功效。用于治疗寻常疣、结节性痒疹、毛囊炎、神经性皮炎等有一定效果。
但五妙水仙膏的疗程、疗效与病情轻重、治疗早晚、个人体质等因素相关,存在个体差异。
五妙水仙膏不良反应及禁忌不明确,使用药物时不可将药物进入眼睛,药物不能久留大血管、近骨膜处。具体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疣也可经正规医院医师面诊后使用其他药物如维A酸乳膏、或激光、冷冻等治疗,具体遵医嘱。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服用时间:随时使用。
服用方法:30分钟内用药两次即可,鼓出皮肤的第2次用药前用适当工具来回搽擦鼓出部位,然后再上药,以保证药物渗进去,该部位结痂,7~8天痂皮自然脱落即愈合,不得强行剥落,不得用洗面奶或肥皂洗患处。
服用剂量:外用药,一般由医生掌握使用。
温馨提示
儿童一定要在成年人的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五妙水仙膏为处方药物,须在医院或诊所凭医师或其他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出售,并在医师、药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
如果对黄柏、紫革、五倍子等过敏,禁止应用。
如果正在使用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过敏性体质者,谨慎应用。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五妙水仙膏不良反应目前尚不清楚。
用药注意
用药期间应该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以防影响药物吸收,降低药效。
目前尚不清楚哪些药物会与五妙水仙膏相互作用,如果同时使用其他药物,请务必咨询医生,以防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使用前应将药物搅匀,需稀释的药液随配随用,治疗注意常规消毒,清洁皮肤。
擦洗药物,应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擦洗,不能用酒精棉球擦洗。
切忌将药物进入眼内,大血管与近骨膜处药物不能久留。
治疗时药物不能涂到正常皮肤上。
用药后病变组织形成的痂,不可强行剥落,让其自行脱落,少数患者脱痂时间较长,有一定痒感,属正常情况。
脱痂初期,皮肤粉红或留有少量色素,1~2月后与正常皮肤同色,不必担心。
五妙水仙膏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温馨提示
不要自行根据症状盲目加量、减量使用,也不可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长期使用。
发生不良反应时请停药,并及时去医院就诊,以确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调换药物。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要听信广告宣传使用中成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成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药物应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密封保存于耐碱容器内。
如果希望了解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功效作用
用法用量
用药禁忌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