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骨折
概述
外力等因素作用于距骨,导致其发生骨折
主要表现为踝关节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活动障碍、踝关节畸形等
常见于重物砸伤、坠落伤、运动伤、车祸伤等情况
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外固定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
定义
距骨骨折指的是外力等作用导致距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被破坏。
距骨是跗骨的近侧骨之一,属于短骨,位于小腿骨(即胫、腓骨)和跟骨之间,连接了下肢与足部,与腓骨下端、胫骨远端共同构成踝关节。
距骨分为头、颈、体三部分。根据距骨骨折发生部位可分为距骨头骨折、距骨颈骨折和距骨体骨折。
分类
根据骨折发生的部位分类
距骨头骨折:骨折线位于距骨头部。
距骨颈骨折:骨折线位于距骨颈部,是最常见的是距骨骨折,占总数的50%~80%。
距骨体骨折:骨折线位于距骨体部。
根据Hawkin分型,距骨颈骨折分为4型
Ⅰ型:距骨颈无移位骨折。
Ⅱ型:距骨颈移位骨折,伴有距下关节(距骨后关节面与跟骨的后关节面构成距下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
Ⅲ型:距骨颈移位骨折,伴有距下关节及胫距关节(胫骨与距骨形成的关节为胫距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
Ⅳ型:距骨颈移位骨折,合并胫距、距下及距舟关节的半脱位或全脱位。
根据Sneppen分型,距骨体骨折分为5型
Ⅰ型:距骨滑车关节面经骨软骨骨折。
Ⅱ型:距骨体冠状面、矢状面或水平面的骨折。
Ⅲ型:距骨后侧突(即距骨体远端向后凸起部位)骨折。
Ⅳ型:距骨体外侧突(距骨远侧端膨大,向外侧突起为外侧突)骨折。
Ⅴ型:距骨体粉碎性压缩骨折。
Weber-Marti分型
Ⅰ型:损伤包括外侧突骨折、后侧突骨折、骨软骨片状骨折,以及头部和偏远端的颈部骨折。
Ⅱ型:这类骨折断端没有移位,且骨折并不与地面垂直,形成无移位垂直走行的偏近端颈部骨折或距骨体骨折。
Ⅲ型:损伤是有移位的Ⅱ型损伤,同时合并距下关节或踝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Ⅳ型:损伤包括距骨体从距下关节和踝关节中完全脱位的颈部或体部骨折,以及粉碎严重的体部压缩骨折。
发病情况
距骨骨折占全部骨折的0.14%~0.9%,约占足部骨折的3%~6%。
病因
致病原因
距骨骨折多是由外伤引起,常见于重物砸伤、坠落伤、运动伤、车祸伤等。
重物砸伤
重物直接砸向踝关节,导致距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会引起距骨骨折。
坠落伤
从高处坠落,足背受外力打击或足踝跖屈着地,导致足强力跖屈时,会引起距骨骨折。
运动伤
运动时患者起跳后的落地过程中,踝关节承受轴向负荷(即踝关节内翻、外翻时承载的重量和阻力)过重,如踝关节背屈且轻微旋转时,会引起距骨骨折。
车祸伤
发生车祸时,踝关节在极度跖屈位或背屈位受到较重的外力作用,引起距骨骨折。
症状
主要症状
距骨骨折后可能会出现踝关节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活动障碍、踝关节畸形等症状。
踝关节疼痛
距骨骨折后会立即出现踝关节疼痛,一般疼痛剧烈,以刺痛、酸胀痛为主。
踝关节足弓或前部、下方最痛。
踝关节肿胀
皮下瘀斑
距骨骨折后,骨折断端损伤患处毛细血管壁,血液渗出到皮下,会引起皮下瘀斑。
活动障碍
踝关节由距骨滑车和腓骨、胫骨下端的关节面构成,距骨骨折后踝关节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踝关节活动障碍。
踝关节为下肢负重关节,距骨骨折后,主要表现为患侧下肢不能负重、行走。
踝关节畸形
距骨是踝关节的一部分,距骨骨折后骨折断端移位,破坏踝关节完整性,会导致踝关节畸形。
并发症
部分距骨骨折较为严重,可出现距骨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
距骨缺血性坏死
距骨表面60%以上覆盖着关节软骨,距骨骨折常为关节内骨折。而软骨本身没有血管,血供依赖旁边的软骨膜,发生关节内骨折时容易出现缺血性坏死。
创伤性关节炎
距骨关节面、关节软骨在创伤中遭到破坏,可能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皮肤坏死
距骨骨折后,骨折断端移位,压迫周围的血管、皮肤,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引起局部皮肤坏死。
感染
皮肤坏死后,或是开放性损伤后不注意局部卫生,容易导致细菌滋生,造成局部感染。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踝部受伤后出现踝关节疼痛、肿胀、皮肤瘀斑等症状,应及时前往骨科就医。
急诊科
踝部受伤后出现下肢不能负重、踝关节活动障碍,难以自行就医,应拨打120寻求帮助,或由亲属送往急诊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踝关节制动,避免下肢负重,避免他人暴力搬动患者,以避免发生二次损伤。
注意休息、抬高患肢。
不要自行热敷或用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踝关节疼痛、肿胀症状?
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具体过程是什么?
受伤后踝关节是否能活动?
病史清单
以前是否出现足踝部损伤?
是否有骨质疏松症?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踝关节X线、CT等影像学检查资料。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非甾体类抗炎药:塞来昔布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明确的踝关节受伤史。
临床表现
踝关节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瘀斑等表现。
踝关节活动障碍,患侧下肢不能负重。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帮助判断伤口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即可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常规拍摄踝关节正位、侧位、踝穴位片,如果发现距骨连续性和完整性被破坏,即可诊断距骨骨折。
X线检查对距骨骨折的总体敏感性较低,部分距骨骨折容易漏诊,且通过X线检查难以判断外伤后软组织损伤情况,通常需要行踝关节三维CT检查。
三维CT检查
诊断性影像学检查中,三维CT检查比X线检查的敏感度更高,发现距骨连续性和完整性被破坏,即能确诊。
三维CT检查比X线能更加准确地观察骨折部位、周围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情况和损伤程度。
鉴别诊断
踝关节扭伤
相似点:二者均是受伤后出现踝关节部位疼痛、肿胀、皮下瘀斑、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
不同点:通过行踝关节X线、CT等检查可鉴别诊断,踝关节扭伤不会出现距骨骨质破坏;而距骨骨折时,距骨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恢复踝关节活动、患侧下肢负重等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
距骨骨折的治疗方式要根据骨折分型来制定。
距骨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帮助踝关节功能恢复,还应进行康复治疗。
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来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
一般治疗
外伤后怀疑有距骨骨折,应立即踝关节制动,避免患侧下肢负重。
受伤后72小时内应间断冷敷局部,以减少无菌性炎症渗出;应抬高患肢,促进体液向心回流;受伤72小时后可热敷局部,以减轻肿胀。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
常用药物有塞来昔布、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距骨骨折后会出现无菌性炎症,炎症因子刺激神经末梢,会引起踝关节剧烈疼痛,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减轻炎症损伤部位的疼痛感。
用药后可能会出现胃痛、胀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
抗生素类药物
距骨骨折后伤口部位感染,可以使用该类药物治疗。
用药后可能会出现恶心、腹泻、腹痛、皮疹、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用药前应进行皮试。
外固定治疗
距骨头骨折
无移位的距骨头骨折,若累及的距舟关节面小于5mm且不累及距下关节,采用带塑形足弓的短腿步行石膏,或采用带有足弓支撑的可拆卸石膏靴固定6~8周。
治疗期间应每2~3周复查X线,以监测愈合情况。此后患者便可换用纵向的足弓支具,持续2~3个月。
距骨颈骨折
单纯性无移位距骨颈骨折可在伤后5~7日采用非负重夹板治疗(即在下肢不承受重力的情况下用夹板外固定来治疗),并将踝关节固定在90°位置(即足底和胫腓骨保持90°)。
常固定为6~12周,后开始进行康复训练。
距骨体骨折
无移位距骨体骨折,初始治疗采用非负重石膏固定6~8周,直到影像学证实愈合,随后根据耐受情况通过步行石膏逐渐恢复负重。
治疗期间每2周进行1次X线检查复查,以确认骨折未出现移位。一旦患者不再需要制动,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帮助恢复活动范围、肌力和本体感觉。
如果在8周后仍未见明显愈合,患者应转诊至骨科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不稳定距骨骨折单纯外固定治疗可能会造成移位,可采取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来治疗。
可以采用Herbert螺钉和克氏针来固定。
术后应注意护理伤口。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一般距骨骨折有移位,或是并发感染、创伤性坏死等,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距骨骨折后,较大的骨碎片应使用Herbert螺钉和克氏针来固定。
手术后应注意伤口护理,避免并发感染。
其他手术
距骨骨折后比较小的骨碎片无法固定,需要手术将其彻底清除,以促进纤维软骨覆盖。
移除骨碎片后两个断端之间缺损较大,会影响骨愈合,可从患者身上其他部位取骨行骨移植来填补缺损。
康复治疗
应使用石膏靴或夹板外固定4周左右,后复查X线。如果骨愈合良好,经医生评估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加强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以及下肢负重训练。
手术内固定治疗后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进行踝关节活动度训练、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下肢负重训练、行走训练。
距骨骨折后可以通过红外线、蜡疗、超短波理疗等方式来缓解疼痛、促进消肿。
预后
治愈情况
距骨骨折经及时正规治疗,一般都可以治愈,能够恢复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患肢负重和行走功能。
如果距骨骨折没有及时治疗,则会导致并发症出现,降低生活质量。
危害性
如果距骨骨折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局部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影响踝关节功能和下肢负重,影响步行。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骨折后患者应加强营养,均衡饮食,以帮助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如鱼肉、虾肉、精瘦肉、苹果、梨等食物可以帮助补充营养。
生活管理
应注意保持伤口敷料卫生,避免继发感染,如果出现伤口发红、皮温升高等现象,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置。
心理支持
距骨骨折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可能导致患者会产生消极情绪。建议多与医生沟通,跟朋友倾诉,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身边人需给予精神鼓励和支持,距骨骨折积极治疗预后较好,不必过于担心。
随诊复查
距骨骨折治疗期间应复诊,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是否出现并发症,便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骨折治愈后,应定期复诊,以观察骨折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如果行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距骨头骨折应每2~3周复查一次X线片,距骨颈骨折每1~2周复查一次X线片,距骨体骨折每2周复查一次X线片,以监测愈合情况。
如果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一般2~4周复查一次X线片,以观察骨折愈合、内固定物是否移位等情况。
治愈后应每半年复诊一次,以观察踝关节功能恢复和下肢负重、行走情况,以及帮助判断是否取出内固定物。复查方法包括X线片、体格检查等。
如果出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复诊。
预防
高空作业时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从高处坠落。
注意关节防护,减少直接撞击及外伤的可能。
运动前应做踝关节牵伸练习,要避免暴力运动,以避免运动中出现距骨骨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