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钙化灶
概述
肝内局部组织钙物质沉积
B超或CT 图像上类似结石样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
多见于肝内胆管结石、先天形成、炎症、结核等
出现肝内钙化灶时,可就诊于肝脏外科或消化内科等
定义
肝内钙化灶指在B超或CT 图像上肝脏内出现类似结石一样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像,多数与肝胆管结石同时存在,大多数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可单发也可多发,单发钙化灶比较多见,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多发生于右肝,很少左右肝会同时出现钙化灶。
20 ~ 50岁的人群多见,没有性别差异。
发生机制
先天的肝内钙化灶发生机制并不十分明确。
类型
肝内单个或多个孤立无融合的钙化灶
一般没有相关症状和体征。
肝脏的大小和形态没有异常的人群,可能是先天发育、营养不良、钙磷代谢紊乱或肝脏疾病如肝内胆管结石、炎症如结核、脓肿等原因形成肝内钙化灶。
B超图像一般呈 "品"字或"等号"状的强回声,不伴有肝内胆管扩张。
一般不需要治疗,可随访2~3年,随访期间3~6个月做一次B超。
肝脏肿瘤钙化灶
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后,也可以发生肝内钙化灶,最常见的是大肠癌,钙化部位可位于肿瘤中心、肿瘤周边,也可能分布在整个肿瘤病灶,CT上可出现多种表现,B超的典型表现为边缘低回声、中心高回声的“牛眼征”。
肝脏肿瘤伴有钙化可能预后比较好,但肝内钙化灶不能作为诊断肝脏肿瘤的依据。
寄生虫相关钙化灶
肝包虫病多见于牧民,肝包虫病患者肝脏的病灶是由无数各小囊泡聚集而成,这些小囊泡的囊壁有钙盐沉积发生钙化,钙化的形成常需5~10年,数量多,弥漫分布,并且与正常的肝脏组织分界不清。
肝血吸虫病多见于疫区的农民和渔民,B超和CT图像随感染程度不同呈现多种表现,特征性图像为"地图肝"或"龟背样"表现,肝包膜发生钙化,肝实质发生间隔样钙化,围成了上述的特征性图像。
表现
症状特征
单纯的肝内钙化灶患者,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
少部分患者可有右腹痛、食欲下降、发热、黄疸、上腹饱胀感等消化道症状。
伴随症状
导致肝内钙化灶的原发疾病不同,可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肝内胆管结石、结核、脓肿、寄生虫感染等。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可伴随腹痛、发热等症状。
结核患者可伴随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
原因
疾病因素
肝内局部组织慢性炎症或者创伤
肝炎病人的肝内钙化灶发病率要高于健康人群。
寄生虫感染
肝脏肿瘤
包括原发肝脏良性、恶性肿瘤,从其他部位转移至肝脏的肿瘤,都可以形成肝内钙化灶。
非疾病因素
部分患者没有肝脏病变,肝脏的大小和形态也没有异常,这类人群可能是因为先天发育、营养不良、钙磷代谢紊乱等因素而形成肝内钙化灶。
就医
就医指征
多数患者没有症状和体征,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诊治过程中而发现肝内钙化灶而就诊。
部分患者若有肝区疼痛、食欲下降、发热、皮肤粘膜发黄;消瘦、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就诊。
就诊科室
发现肝内钙化灶可就诊于肝胆外科、消化内科。
如伴有结核、肝脏肿瘤等其他疾病,可就诊于呼吸科、肿瘤内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钙化灶什么时候发现的?
此前肝脏有发现什么问题吗?
是否出现过肝区胀痛、皮肤巩膜黄染?
是否有发热、食欲下降?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在某些情况下症状会有所减轻或者加重?
病史清单
是否有过肝脏炎症史,包括但不限于结核、脓肿?
右上腹是否受过外伤?
近期是否去过疫区?接触过疫水?
是否直接吃过生肉?
家里其他人是否也发现肝钙化灶?
是否有过肝肿瘤病史或家族史?
相关检查
检查首选B超。
腹部CT(包括平扫+增强),可清晰显示钙化灶,分辨率高,可用于进一步诊断及鉴别。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单纯孤立的肝内钙化灶通常没有临床表现,不需要特殊治疗。
专业治疗
在排除其他需要处理的疾病或者因素后,单纯的肝内钙化灶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定期B超随诊。
如果合并肝胆管结石,且钙化灶位于肝包膜下可能引起腹痛等不适症状,可以在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同时行病灶局部切除。
明确肝内钙化灶的病因,进行对因治疗,如针对慢性炎症、寄生虫、肿瘤等病因进行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