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肿大
概述
肝脏或脾脏增大超过其正常大小
主要表现为隐痛、消化不良、早饱、腹胀
病因众多,包括炎症、血流淤滞、浸润、血液病等
一般就诊于消化内科、血液内科、感染内科
定义
肝脾肿大是指肝脏或脾脏增大超过其正常大小。
正常成人的肝脾很难触摸到或感知到其存在,经常是由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或者腹部超声或者CT检查发现的。
由于肝脾功能多样,肝脾肿大背后也隐藏着多种病因,需要由医生进行评估和排查病因。
同时,肝脾肿大往往伴随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变;过度肿大的肝脾由于失去了肋骨的保护,可能会在外力作用下甚至自发性出血或破裂。因此,发现肝脾肿大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发生机制
肝脏是具有多种功能的腹部器官,包括过滤来自胃肠道的血液、分泌胆汁进入胃肠道、代谢药物和合成蛋白质(如凝血因子);脾脏具有过滤全身血液、储存血液和免疫功能。
这些功能依赖于丰富的血流、血流带向肝脾多种废物、异物以及代谢、吞噬这些物质的细胞等,而这都和肝脾肿大的发生密切相关。
血流不畅、血液淤积在肝脾内,会让肝脾越“憋”越大;胆汁排出不畅也会造成肝脏的肿大。而炎症造成的细胞的水肿和血管的扩张、异常物质堆积在细胞内,也会让肝脾“撑”得越来越大。肝脾的肿瘤越长越大,也会让肝脾越来越大。
类型
肝脏肿大的类型
弥漫性增大:常见于各种肝炎、脂肪肝、肝淤血、肝细胞变性等;
局限性增大:常由肝脏占位性病变引起,包括肝囊肿、肝癌、胆管癌等。
脾脏肿大的类型
轻度肿大:脾边缘不超过肋下2cm,常见于病毒性肝炎、各种全身性感染;
中度肿大:脾边缘超过肋下2cm,在脐水平线以上,常见于肝硬化、慢性溶血性贫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高度肿大:脾边缘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
表现
肝脾肿大是否有症状取决于肝脾肿大的程度、增大的速度和导致肝脾肿大的原因。
肝脾肿大往往没有特殊的表现,多是由于伴随症状或体检时进行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后发现。
肝大往往会出现肝区疼痛;单纯的脾大一般在腹部显著增大时才会被发现。由于肝脾肿大的病因多样,其伴随症状也十分多样,有时具有提示意义。
症状特征
肿大的肝脾挤压临近器官,可引起左上腹隐痛,脾脏肿大可引起右上腹隐痛。
早饱(未进食或少量进食后有饱腹感)或消化不良。
腹部饱胀感或腹胀。
肝脏过大时会出现明显的右上腹痛,这是由于肿大的肝脏牵拉了紧张的肝脏被膜所致。
肝脾过大时,可以看到腹部明显膨隆。
重度脾脏肿大可导致血细胞下降:白细胞减少、贫血及血小板下降,产生相应的症状(贫血导致的苍白、乏力;白细胞下降继发的感染;血小板下降导致的皮肤、黏膜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点,还可导致月经量增多等)。
伴随症状
发热
伴各种类型的皮疹:常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布鲁氏杆菌病、伤寒等;也可见于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斯蒂尔病等;
伴咽痛: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黄疸(皮肤黏膜、白眼球变黄)
伴恶心、食欲减退、厌恶油腻:多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伴疲乏无力、腰背酸痛、尿色加深: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伴大便颜色变浅:见于胆管炎壶腹周围癌等。
疼痛
肝脾区慢性疼痛:多见于肝脾慢性炎症、肝脾淤血;
剧烈疼痛:急性肝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肝癌破裂出血、肝脾梗死
肝脏肿大伴压痛:急性肝炎、肝脏静脉回流受阻(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右心衰竭等)。
贫血、感染、出血
见于脾大引起的脾功能亢进,也可见于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血液病。
呼吸困难
常见于慢性右心衰、缩窄性心包炎、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可伴有胸闷、下肢水肿等表现。
消瘦
除外减肥或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多见于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等消耗性疾病。
原因
疾病因素
肝脾同时肿大
炎症
感染性疾病:大多数全身性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性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Felty综合征、结节病等。
浸润性疾病
肿瘤浸润:白血病、淋巴瘤、肝脾转移瘤等。
遗传代谢性疾病:糖原贮积病、溶酶体贮积病等。
其他罕见病因:淀粉样变、血色病
引起肝脾充血的疾病
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巴德-吉亚利综合征、门静脉/脾静脉/肝静脉血栓、门脉海绵样变等。
只有肝脏肿大
胆道梗阻(见于肝肿大):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壶腹周围癌等。
肿瘤:原发性肝癌肝囊肿、肝转移瘤等。
只有脾脏肿大
血液系统疾病:溶血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等。
脾脏解剖学异常:副脾游走脾等。
肿瘤:脾淋巴瘤、脾囊肿、脾转移瘤等。
脾被膜下出血。
非疾病因素
药物
西药: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某些抗癫痫药、化疗药、抗结核药、免疫抑制剂等。
中药:如土三七等。
生理性因素
肝脾肿大几乎只见于疾病情况下,但某些情况下可能误诊为肝脾肿大:
某些体型较瘦的人肝脾位置比较靠下,但是肝脾大小是正常的。
膈肌下移或膈下病变时,可能会将肝脾向下推挤。
就医
就医指征
一旦发现肝脾肿大,必须及时就医,以免延误诊治。
就诊科室
根据伴随症状,建议首诊于以下科室:
消化内科:腹部不适特别明显、水肿、黄疸、体重减轻的患者。
血液内科:出现贫血、感染、出血、体重减轻的患者。
感染内科:发热、黄疸、出现皮疹的患者。
儿科:如果出现特殊面容、矮身材、精神发育迟滞等,首诊于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其余症状同成人。
肝脾肿大病因复杂,排查困难,可能需要转诊至不同科室或需要多学科协作。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什么时候发现的肝脾肿大?为什么会注意到?
肝脾区疼不疼?
肝/脾从发现起变大或变小了吗?用了多久变大或变小?
是否有发热、食欲减退、乏力、皮疹、黄疸、体重减轻等症状?
大小便量怎么样?什么颜色?
病史清单
最近有没有暴露于酒精、药物(包括西药和中药)等潜在肝毒素?有用过什么偏方吗?
既往有什么基础疾病或慢性病,如反复感冒、高血脂、糖尿病、癫痫、肿瘤、结核、风湿免疫性疾病等?
最近有没有接触过活/死的动物及其粪便,去过牧区?
家(族)里有没有和你症状类似(肝大、脾大)的人?
相关检查
查体
医生在充分了解病史后,首先进行查体。
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咽扁桃体是否正常,全身皮肤黏膜的颜色、是否有肿大的淋巴结、是否有皮疹、是否有水肿,颈静脉是否充盈,听诊心肺是否有异常,并进行详尽的腹部查体以判断肝脾的具体大小、质地、是否有压痛,是否有腹水或肿块。
常规检查
血常规:可提示是否有感染、脾功能亢进、血液病等。
肝功能:可提示是否有肝损伤肝病
腹部超声:可进一步明确病因,看出肝脏是否有浸润性病变或结构的异常。
凝血功能:可提示是否有肝脾功能改变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其他常见检查
腹部CT或核磁共振:进一步明确肝脏病变的性质和分布。
抗核抗体、自身免疫性抗体:提示是否有结缔组织病或自身免疫肝病。
骨髓穿刺和活检:进一步提示是否有血液病、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及其性质。
肝脾、淋巴结穿刺:在病因寻找困难时,可进行肝脾穿刺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缓解与治疗
肝脾肿大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缓解措施
避免跌倒、减少运动:运动和跌倒、外力冲击等可能引起肝脾破裂
戒酒。
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肝脾肿大患者背后很多是慢性的病因,需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认识疾病、接纳疾病,同时对治疗保持良好的依从性。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主要针对伴随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应用布洛芬等退热药、甘草酸苷等护肝药、呋塞米等利尿剂。
通过手术切除或缩小肿大的肝脾:脾切除术、肝/脾动脉栓塞术。
病因治疗
针对感染性疾病,可能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或抗寄生虫药;
针对肿瘤和血液病,可能进行化疗、放疗等;
针对免疫性疾病,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针对肝硬化,可能使用改善症状的支持性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