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砂养胃丸
功效作用
适应证
香砂养胃丸的功效为温中和胃,主要用于治疗胃阳不足、湿阻气阻引起的胃痛或痞满,可以缓解胃痛隐隐、呕吐酸水、胃脘嘈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无力等症状。
药物联用
香砂养胃丸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为避免影响药效,可以间隔30分钟服用。一般情况下用药顺序不会对药物疗效产生显著影响,详情请咨询专业医师或药师。
香砂养胃丸和香砂六君丸的区别?
香砂养胃丸和香砂六君丸的药物组成、功效作用不同。
药物组成不同:香砂养胃丸由木香、砂仁、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甘草、醋香附、炒枳实、豆蔻、姜厚朴、广藿香、生姜、大枣组成;香砂六君丸由木香、砂仁、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炙甘草组成。
功效作用不同:香砂养胃丸属温里剂,其功效为温中和胃,主要用于治疗胃阳不足、湿阻气阻导致的胃痛、呕吐酸水、不思饮食、四肢倦怠等;香砂六君丸属补益剂,其功效为益气健脾、和胃,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气滞、脘腹胀满、消化不良、大便溏泄等。
香砂养胃丸适合哪种胃病?
胃病辨证属于胃阳不足证或湿阻气滞证者适合使用香砂养胃丸。
香砂养胃丸具有温中和胃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胃阳不足、湿阻气滞导致的胃痛、恶心、呕吐酸水、不思饮食等不适。急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胃病出现上述证候时均可使用香砂养胃丸。
香砂养胃丸是祛湿热还是寒湿?
香砂养胃丸可祛寒湿。
香砂养胃丸具有温中和胃的作用,其中含有的制半夏属于温燥之品。
香砂养胃丸对糜烂性胃炎有疗效吗?
糜烂性胃炎辨证属于胃阳不足证或湿阻气滞证者使用香砂养胃丸具有一定疗效。
糜烂性胃炎属于胃炎的一种,而急慢性胃炎辨证属于胃阳不足证或湿阻气滞证者可使用香砂养胃丸进行治疗。
用药禁忌
禁用情况
对香砂养胃丸及其中任一成分过敏者,禁止服用。
慎用情况
过敏体质者慎用。
胃阴不足导致的胃脘部灼热、隐隐作痛、口干舌燥者不宜服用本品。
湿热中阻导致的痞满、胃痛、呕吐者不宜服用本品。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香砂养胃丸。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如果您已经怀孕或者计划怀孕,服用本品前请及时咨询医生,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哺乳期女性:如果您正在哺乳期,服用本品前请及时告知医生并咨询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儿童用药须在医生指导和成人监护下进行。
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配伍禁忌
用法用量
香砂养胃丸为非处方药,剂型规格较多,不同剂型服用剂量不一样,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不可擅自更改药物用法及用量。
剂型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9g。
水丸:每10粒重3g;每20粒重1g;每30粒重1g;每50粒重3g。
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饮片3g;每3丸相当于饮片3g。
具体用法
用法
大蜜丸:嚼服或掰成小份后温开水送服,饭前服用或进餐时服用。
水丸、浓缩丸:温开水送服,饭前服用或进餐时服用。
用量
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水丸:一次9g,一日2次。
浓缩丸:一次8丸(规格为每8丸相当于饮片3g),一次3丸(规格为每3丸相当于饮片3g),一日3次。
药物漏用
如果漏服后在想起时距下次服药时间已经不足用药间隔的一半,则无需补服,下次用药时间按照正常剂量用药即可,绝不可一次服用双倍药量。
举例:每天服药2次,早晚8时各一次,如果早8时忘记服药,在下午2时前想起,则可以补服;如果在下午2时之后想起,则无需补服,在晚上8时正常服药即可。
药物过量
目前尚无关于香砂养胃丸过量使用的研究资料,请遵医嘱服用。如果不慎服用过量,应立即停药,并多喝水促进药物代谢与排出,同时密切观察,如果身体出现任何不适症状,还需及时就医。
药物停用
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停药并就医。
服药3天左右胃痛、呕吐酸水、不思饮食等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建议停药观察。
用药后出现过敏性荨麻疹。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服用香砂养胃丸可能会导致急性过敏性荨麻疹。
如果用药期间出现其他任何不适症状,请及时咨询医生,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程度判断是否停药或采取必要的措施。。
药物贮存
密封保存。
放于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
其他
服用香砂养胃丸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
服用香砂养胃丸期间,应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如姜、辣椒、冰淇淋、肉类等,同时避免食用酸性食物。
服用香砂养胃丸期间避免饮酒。目前尚不明确香砂养胃丸中的各种活性成分是否会和乙醇产生相互作用,另外饮酒可能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作用,加重胃病,所以最好避免饮酒。
服用香砂养胃丸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注意营养的摄入。若食用高蛋白的食物,应注意适量,以免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不适时,混淆是药物还是食物引起的症状。
长期连续服用香砂养胃丸,应向医师咨询,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胃痛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如果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香砂养胃丸前应咨询医师或药师。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功效作用
用药禁忌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