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附睾炎
概述
以单侧或双侧附睾慢性疼痛为特征的附睾慢性炎症
可能有单侧或双侧阴囊、睾丸或附睾不适、坠胀感或疼痛感,性生活后加重
多由慢性感染或急性附睾炎治疗不彻底导致
以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手术治疗
慢性附睾炎是什么?
定义
慢性附睾炎的定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定义:非结核杆菌等特殊病原体,以及药物、系统疾病等因素导致的附睾疼痛或不适,以附睾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
广义定义:单侧或双侧附睾的疼痛或不适,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
附睾位于阴囊内,睾丸后方,呈新月形,紧贴于睾丸的上端和后缘,是输精管的起始部位。
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慢性炎症性附睾炎
慢性炎症性附睾炎是指伴有异常肿胀、硬结及其他炎症表现的疼痛或不适。
可分为6个亚型:感染性、感染后性、肉芽肿性、药物诱导性、综合征相关性、特发性。
阻塞性慢性附睾炎
阻塞性慢性附睾炎是指先天性、获得性或医源性输精管或附睾梗阻导致的疼痛或不适。
慢性附睾痛
慢性附睾痛是指没有明确病因的附睾疼痛或不适。
发病情况
慢性附睾炎缺少大规模统计数据,泌尿科就诊者中患病率约为0.9%,多发生于性活跃期的青中年男性。
慢性附睾炎都是由急性附睾炎转化而来的吗?
大多数慢性附睾炎都不是由急性附睾炎转化而来的,但急性附睾炎治疗不彻底会导致慢性附睾炎。
慢性附睾炎常起病缓慢,一般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感染途径以逆行感染为主,细菌经前列腺逆行感染至附睾。
慢性附睾炎需要禁欲吗?
慢性附睾炎有时需要禁欲。
慢性附睾炎症状严重期间进行性生活可能会加重症状,此时需要禁欲。
一般建议阴囊局部的肿胀、坠胀感、疼痛感等症状完全缓解,睾丸和附睾大小恢复正常后再同房。
如果症状不严重,可以进行规律的性生活,每周1~2次,不可过于频繁。
慢性附睾炎对生育有影响吗?
有一定的影响。
慢性附睾炎时由于患侧附睾、睾丸长期疼痛、肿胀,随着病情的进展,周围生殖系统的组织结构形成广泛的瘢痕组织,附睾管闭塞,发生附睾纤维化。如发生双侧慢性附睾炎可对男性的生育功能造成影响,导致不育。
病因
致病原因
慢性感染
没有附睾炎急性发作的病史而产生慢性附睾炎。
多继发于前列腺炎,病原体可经前列腺逆行感染附睾。
急性睾丸炎治疗不彻底
急性睾丸炎治疗不彻底是慢性睾丸炎的常见原因。
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也可能是衣原体等。
其他
药物、系统性疾病也可导致附睾慢性炎症。
先天性、获得性及医源性附睾或输精管梗阻,可导致阻塞性慢性附睾炎。
部分可没有明确病因。
发病机制
感染可引起炎症反应。
急性附睾炎是由感染导致的,如果治疗不彻底,炎症可一直存在。
慢性感染者炎症长期存在,表现为慢性炎症。
症状
主要症状
阴囊长期轻度不适,或有肿胀、坠胀感、疼痛感等,性生活后可加重,休息后好转。
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和同侧大腿内侧。
并发症
无精子症
男性不育症
慢性附睾炎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生育功能,导致男性不育症。
就医
就医科室
泌尿外科
当出现阴囊长期轻度不适或坠胀、疼痛,附睾肿胀、变硬,伴或不伴有压痛等不适时,建议及时就医。
男科
当出现精子质量下降、不育时,可以就诊于男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就诊时需要进行相关检查,请选择穿脱方便的衣物。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阴囊不适或坠胀、疼痛?多长时间了?
有没有在剧烈运动或性生活后加重?
是否有附睾肿胀、变硬,是否伴有压痛吗?多长时间了?
病史清单
是否有附睾或输精管梗阻?
是否有泌尿系统手术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培养、前列腺液常规、病原学检查、血常规、肾功能。
影像学检查:附睾彩超、泌尿系CT或MRI、膀胱镜。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诊断
疾病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多可明确诊断,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鉴别和排除其他疾病。
病史
曾患过急性附睾炎。
有前列腺炎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
既往有泌尿生殖系统其他疾病史(如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等)。
既往有泌尿生殖系统相关手术史,尤其是阴囊内手术,如输精管结扎等。
性生活情况,包括性伴侣数量、避孕措施及性传播疾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有阴囊长期不适,或有肿胀、下坠感、疼痛感等。
体征
触诊可发现附睾局限性肿大,质地较硬,有结节状改变,按压可有疼痛,与睾丸的界限清楚,精索和输精管可增粗。
直肠指诊可发现前列腺质地偏硬。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一般包括尿常规、前列腺液检查、病原学检查等,可以了解有无尿路感染、前列腺炎及性传播疾病等。
必要时还可进行尿培养,明确病原体,为选择抗感染药物提供参考。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排查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首选检查。
可发现附睾体积增大和不均匀回声。
可以帮助鉴别附睾结核等疾病。
磁共振成像(MRI)
MRI也可用于鉴别慢性附睾炎和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附睾结核
相同点:均可出现附睾肿大、疼痛等异常。
不同点:附睾结核可有结核相关病史,触诊可发现附睾质地稍硬,多位于附睾尾部,输精管增粗并有串珠状结节,前列腺小而有结节,同侧多出现精囊病变。尿液检查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可找到病原体,影像学检查可进一步鉴别。
附睾丝虫病
相同点:均可出现附睾肿大、阴囊疼痛等不适,可反复发作。
不同点:附睾丝虫病可有疫区旅行或工作史,发病时可有发热,精索上可有一个至多个结节,并有明显压痛。病原学检查可明确鉴别。
附睾肿瘤
相同点:均可出现附睾肿大、疼痛等不适。
不同点:附睾肿瘤可逐渐增大,抗感染药物治疗没有明显效果,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作为鉴别依据。
附睾囊肿
相同点:均可出现附睾肿物。
不同点:附睾囊肿触诊可发现质地较软、光滑,没有明显压痛,常位于附睾头部,超声检查可帮助鉴别。
治疗
慢性附睾炎治疗以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对于症状轻、持续时间短的患者,主要是接受心理干预,同时密切观察症状是否缓解。
托起阴囊,局部热敷,进行热水坐浴、理疗等可以减轻症状。
性生活可加重症状,因此应注意休息,控制性生活频率。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感染药
主要是抗菌药,包括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头孢类等。
可以根据病原学检查、尿培养等结果选择病原体敏感的抗感染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帮助减轻疼痛,促进炎症消退。
手术治疗
慢性附睾炎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但如果病情反复发作,疼痛剧烈,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可进行手术治疗。
主要的手术方法是附睾切除术,通过手术切除附睾硬块、结节或全部附睾。
对于阻塞性慢性附睾炎及慢性炎症性附睾炎,尤其是伴有附睾囊肿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对于慢性附睾痛等非典型症状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欠佳。
预后
治愈情况
慢性附睾炎一般预后较好,有自愈倾向,但症状缓解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久。
危害性
阴囊长期出现肿胀、下坠感、疼痛感等不适,可影响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炎症长期存在,可能会导致无精子症、男性不育症等并发症,影响正常生育能力。
日常
日常生活
生活习惯
发病期间注意休息,选择宽松的内裤,避免摩擦、压迫阴囊。
可以通过托举阴囊、局部热敷、热水坐浴等缓解症状。
戒烟忌酒,适度活动,不要久坐,可以选择跑步等活动,但尽量避免骑自行车等可能会压迫阴囊部位的运动。
饮食调节
补充营养,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蛋奶类、瘦肉类、蔬菜、水果等。
调整心态
慢性附睾炎病程较长,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复诊
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如果突然出现疼痛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预防
积极锻炼,坚持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均衡膳食,合理摄入营养素,避免营养不良。
规律作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宜适度,使用安全套等预防性传播疾病。
如果有前列腺炎、尿路感染等疾病,应积极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