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尔憩室
概述
胚胎发育所致的先天性回肠憩室
大多无明显症状,常以各种并发症为首发的临床表现
胚胎期卵黄管的肠端未闭导致的先天性回肠憩室
确诊后多采用外科手术、特别是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
定义
梅克尔憩室是由于胚胎期的卵黄管闭合、退化不全,从而使肠端未闭而导致的先天性回肠憩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小肠憩室
梅克尔憩室最初由德国解剖学家Meckel(梅克尔)于1809年提出,并以其名字命名。
多在影像学检查、腹部手术时偶然被发现。
发病情况
发病率约2%,男女比例为(1.6~1.8):1,多于2岁前发病。
绝大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但一生中约有4.2%~6.4%的并发症发生率。
因病变发生于回肠末端,常规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困难。
约25%的患者会以并发症的形式发病。
病因
致病原因
梅克尔憩室是在正常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管的肠端未闭,在回肠远端形成突出物。
突出物的腔与回肠相连,从而形成先天性回肠憩室。
同时肠系膜上可能存在营养血管,此血管在憩室与肠系膜之间形成血管憩室系膜带,可致内疝发生。
症状
主要症状
梅克尔憩室大多无明显症状,常以出现并发症为首发临床表现。
并发症
憩室炎或溃疡
憩室炎或溃疡是早期并发症。
异位胃黏膜以胃底腺体为主,可分泌大量盐酸,从而腐蚀憩室的黏膜和血管,引起黏膜糜烂,导致憩室炎。
可出现难以解释的右下腹疼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最常出现的并发症,多由憩室内含有异位的胃黏膜,胃黏膜溃疡所致。
表现为大量便血,一次达几百毫升,后自行停止,可反复发作。
憩室穿孔
憩室炎和溃疡均会导致肠坏死,引起憩室穿孔。
表现为剧烈腹痛、呕吐和发热,还可以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
肠扭转
肠扭转多因憩室通过纤维束与腹壁相连而致。
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及便秘。
肠梗阻
肠梗阻是另一常见并发症,其常见诱因为暴饮暴食、饭后剧烈运动。
多因憩室通过纤维束与腹壁相连而致肠扭转导致。
在临床上多表现为间歇性痉挛性腹痛、腹胀、呕吐及便秘。
肠套叠
憩室作为小肠一部分,可随内翻肠管一起套叠,引起肠套叠
肠套叠可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便血和腹部包块等。
恶变
憩室存在异位组织并能分泌消化液,引起慢性刺激而发生原发性恶变。
癌症也可能转移至此。
恶变时,一般会有憩室炎的症状,即腹痛、腹泻、便血等。
憩室疝
憩室嵌顿于腹股沟疝囊内,可引起憩室疝。
可有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也有可能仅有腹股沟部肿块,伴有压痛。
就医
就医科室
普外科
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于普外科。
急诊科
如出现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症状,建议立即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不要在就诊前自行口服止疼药,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判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发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
便血的次数、量、颜色,是否与粪便相混合?
有无腹痛、腹胀?其性质、位置、起病、持续时间和强度是什么样的?疼痛加剧和减轻因素是什么?
有无恶心、呕吐、便秘或者腹泻等症状?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胰酶等。
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X线平片、钡剂灌肠造影、腹部超声、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腹部CT、磁共振成像(MRI)、双气囊小肠镜(DBE)等。
组织病理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抗凝药:华法林、肝素等。
铋剂:枸橼酸铋钾等。
抑酸药: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
诊断
梅克尔憩室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一般的辅助性检查难以明确诊断。
随着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梅克尔憩室在术前得以确诊。
诊断依据
病史
梅克尔憩室为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多数无症状,一般以出现并发症时就诊,因此多数病史不明确。
临床表现
梅克尔憩室常因并发症而出现症状,大多数患者并无特征性临床表现。
仅4%~6%病例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如炎症、坏死穿孔、肠梗阻和出血等,可在任何年龄出现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用于判断有无贫血及感染。
肝肾功能:评估有无肝肾功能损害。
电解质:判断有无钠、钾等电解质紊乱
胰酶:主要是淀粉酶和脂肪酶,了解有无胰腺炎。
影像学检查
立位腹部X线平片
传统平片对于梅克尔憩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仅作为腹部不适的常规检查。
邻近小肠的干扰均可对诊断造成很大影响。
可在平片上看到扩张的肠袢及气液平面
钡剂灌肠造影
可较好显示小肠形态及病变,如憩室大小、形态等。
钡剂灌肠造影对鉴别梅克尔憩室与阑尾炎、盲肠憩室炎、克罗恩病等仍具一定价值。
因敏感性较低、干扰因素较多,目前临床较少应用。
腹部超声
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价格低廉的优点。
可观察憩室处肠壁有无充血、水肿、增厚及憩室内有无异物。
对操作者经验要求较高,诊断率较低。
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可显示持续生长的卵黄管动脉。
梅克尔憩室出血时,可检测出血灶并定位,为后续检查、治疗提供依据。
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可直接显示憩室附近的出血情况,并可进行介入止血。
属有创性检查,可能有对比剂过敏风险。
对肾功能较差的患者此项检查为禁忌。
对医师技术经验及患者耐受性都有一定的要求。
放射性核素检查
灵敏、简便、无创。
灵敏度和特异度可达85%和95%,在成人患者亦可达60%左右。
能诊断小剂量出血并精准定位出血灶。
但对梅克尔憩室扫描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也较高。
腹部CT
CT尤其适用于评估梅克尔憩室并发症。
梅克尔憩室CT表现为起源于回肠末端、外翻的、盲端的管腔结构,其内可为气相或液相,也可包含异物或肠石。
CT影像可以粗略估计憩室的扩张程度、内容物、憩室壁厚度及所在位置。
磁共振成像(MRI)
MRI对于小肠形态和功能都能进行检测和评估,且能三维成像。
可观测肠黏膜并分析小肠管腔周围的改变情况。
MRI图像采集迅速、伪影少,梅克尔憩室明显区别于周围相对高信号的小肠系膜。
MRI没有辐射,对人体没有伤害。
双气囊小肠镜(DBE)
怀疑梅克尔憩室时,建议首选DBE检查,可见回肠末端双腔征即可确诊。
DBE能精确定位病灶,直观观察憩室形态、估算憩室大小。
DBE能够观察憩室的溃疡、出血、恶变等情况,判断病变严重程度。
DBE也可用于梅克尔憩室的治疗。
DBE虽确诊率较高,但检查耗时,且需肠道准备
4.组织病理学检查
术中切取标本,将病灶送病理活检,仍是诊断梅克尔憩室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
阑尾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腹痛等症状。
不同点:阑尾炎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盲肠憩室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腹痛等症状。
不同点:盲肠憩室炎常表现为发热、右下腹痛,腹部CT有助于鉴别。
克罗恩病
相似点:均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不同点
克罗恩病起病大多隐匿、缓慢,以腹痛、腹泻、体重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
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梅克尔憩室临床表现各异,治疗以根治疾病,改善症状为目的。
治疗原则:有症状的梅克尔憩室确诊后,多采用外科手术、特别是腹腔镜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纠正因并发症所引起的全身症状,根据并发症以及全身病情严重程度而定。
输血
便血严重、符合输血指征者,给予止血、输血治疗。
禁食水和胃肠减压
通过禁食水和胃肠减压,减少胃肠道积存的气体、液体,减轻肠腔膨胀,有利于减轻肠壁水肿,从而缓解肠梗阻
减轻腹内高压,改善因膈肌抬高所致的呼吸循环障碍。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通过静脉输液纠正因呕吐、便血、剧烈腹痛等导致的水、电解质的紊乱。
抗感染
憩室炎、肠穿孔、肠道菌群移位可导致严重的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以显著降死亡率。
卧床、腹内高压等因素可增加肺部感染风险,易引发坠积性肺炎,应合理应用抗生素。
抑制消化液分泌
适当使用抑酸药(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生长抑素、奥曲肽等药物,有助于减少胃肠道内消化液分泌,减轻梗阻症状。
营养支持
病情较重短期内无法进食者,通过深静脉输液的方式给予患者营养支持
手术治疗
开腹憩室切除术
适应证:适用于不能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目的:切除憩室,改善症状,控制病情。
禁忌证: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等疾病,不能采取手术治疗。
并发症:切口愈合不良、肠瘘切口疝、肠梗阻等。
注意事项:术后注意休息,观察便血等症状有无改善。
腹腔镜憩室切除术
适应证:经检查证实患者的症状是由憩室引起的,应行腹腔镜憩室切除术。
禁忌证:严重的心、肺、肾、肝功能不全者;不能建立气腹或穿刺者;严重的腹腔、盆腔的粘连者。
腹腔镜憩室切除术是微创手术,伤口小,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相对少。
预后
治愈情况
梅克尔憩室不能自愈。
一般可终生无症状。
当出现并发症时,若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不大。
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出现憩室炎或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憩室肿瘤,甚至发生肠缺血、坏死、穿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憩室出血急性期应禁食水,后期依据病情恢复程度遵医嘱逐步恢复饮食。
食物应以易消化,质软少渣,无刺激性为宜,如鸡蛋、细挂面、烂米粥等。
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
戒酒。
生活管理
避免餐后立即剧烈运动。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戒烟。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精神刺激。
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对腹部的保暖。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心理支持
梅克尔憩室患者会出现焦虑、恐惧、焦虑等心理。
应积极沟通、了解病情和诊疗方案,从而缓解不良情绪,改善心情。
随诊复查
术后2周开始门诊第1次复查,根据伤口愈合情况拆线。
主要复查血常规、腹部CT等,根据门诊复查结果决定下一次复查时间。
预防
梅克尔憩室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