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概述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是下肢深感觉丧失,导致躯干失衡、躯体摇晃和平衡障碍。
病因
遗传因素、维生素B12缺乏、免疫反应等影响到粗大的深感觉纤维,引起感觉性共济失调。
检查
1.体格检查
(1)一般体格检查
了解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等情况,观察基本的生命体征。
(2)神经系统检查
可以了解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对定位诊断极为重要。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了解有无感染和贫血。
(2)抗原抗体测定
对免疫介导性疾病有诊断价值。
(3)电解质测定
了解电解质是否平衡。
(4)脑脊液检测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发生感染、炎症、肿瘤、外伤、水肿、出血等,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5)血清维生素B12测定
有助于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3.影像学检查
(1)经颅多普勒超声
直接描记脑底动脉血流的多普勒信号,以获取脑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反映脑血管功能状态。
(2)磁共振成像
可了解全身软组织、骨与关节、神经系统等病变,是诊断本病最重要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
(3)CT
能在一个横断解剖平面上,准确地探测各种不同组织间密度的微小差别,可用于全身检查,对骨质改变的观察优于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2.脊髓结核
一般出现在梅毒螺旋体原发感染10~30年后,男性较女性多见。表现为肢体闪电样疼痛、进行性感觉性共济失调、括约肌功能障碍及男性性功能障碍。体征为关节位置觉障碍、膝腱和跟腱反射消失及瞳孔改变等。
3.遗传性共济失调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诊断主要依据两项共同特征,一是缓慢发生(少数为急性发作或间歇性发作)和进展对称性共济失调,二是有家族遗传史。首先需确认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共济失调,并收集家族史资料;其次排除非遗传性病因,并检测有无特定的生化指标异常,最后进行基因学检测。
4.多发性硬化
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发病年龄多在20岁左右,女性多见。起病可急可缓,急性者数分钟内出现症状,数小时达高峰,慢性者可长达数月。视神经炎为首发生症状,表现为单眼或双眼视力障碍、视野改变,晚期可出现视神经萎缩。也可发生眼球震颤、面瘫、软腭麻痹、Horner征,肢体躯干疼痛、麻木、束带感,感觉性共济失调,横贯性感觉障碍伴下肢截瘫等。
治疗原则
针对引起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检查
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