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眦赘皮
概述
遮盖内眦部的半月状皮肤皱褶
有睑裂短、内眦间距宽、视野遮挡等表现
多为先天性,少数与创伤、烧伤等引起内眦皮肤瘢痕挛缩有关
一般无需治疗,严重者或求美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定义
内眦赘皮是指内眦(俗称内眼角)上方呈斜向或垂直向的半月形皮肤产生褶皱,遮盖内眦、隐藏泪阜,导致睑裂显短、内眦间距显宽,严重时可遮挡部分视野。
内眦赘皮不仅可影响眼部外观,还可导致假性斜视。
假性斜视指从外观上看有眼睛的偏斜,但实际没有眼位不正,各眼位运动正常。
分类
按形成原因分类
先天性:出生后即出现,多为双侧,主要发生于儿童,随年龄增长可逐渐改善。
后天性:可由外伤、烧伤、手术等引起,多为单侧发生,主要由瘢痕组织粘连牵拉所致。
按形态分类
眉型:较少见,起始于眉部,向下延伸至泪囊部。
睑型:起始于上睑,经内眦向下延伸至眶下缘,与鼻侧皱襞融合。
睑板型:最常见,起始于上睑皱襞,与内眦部皮肤逐步融合。
倒向型:起始于下眼睑,向上跨越内眦延伸至上睑。
按眼轮匝肌起点异位的特点分类
上睑型:上睑眼轮匝肌在内眦部起点。
下睑型:下睑眼轮匝肌在内眦部起点。
上、下睑型:上、下睑眼轮匝肌在内眦部止点。
发病情况
亚洲人中,一半左右的人有内眦赘皮,在单睑(单眼皮)人群中发生率达70%以上。
年龄越小,内眦赘皮的发生率越高,亚洲人群中,10岁以下儿童发生率达79.5%。
病因
致病原因
内眦赘皮形成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解剖因素
上、下睑眼轮匝肌在内眦韧带起始处错位、错构可引起内眦赘皮。
垂直方向上内眦部皮肤相对较少,张力过大,加上牵拉,使内眦部产生褶皱。
发育因素
胚胎发育过程中,眼睛内收速度快于眼轮匝肌,从而对眼轮匝肌形成推挤,产生褶皱。
胚胎发育第3~6个月通常都有内眦赘皮的存在,出生后大部分会逐渐消失。
亚洲人多见,可能与颅骨及鼻骨发育不良使过多皮肤形成褶皱有关。
种族及遗传因素
内眦赘皮一般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内眦赘皮可能与遗传性上睑下垂、小睑裂等有关。
白种人和黑种人少见,黄种人多见,尤其是蒙古人。
后天性原因
可由创伤、烧伤、炎症、肿瘤等引起,一般为单侧性。
常伴邻近组织损伤和畸形。
高危因素
具有以下一项或几项危险因素的患者,可能为内眦赘皮的高危人群。
有家族遗传史。
鼻背低平。
眶隔部眼轮匝肌起点交错。
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张力异常。
黄种人,尤其是蒙古人。
存在单睑的人。
有小睑裂、上睑下垂等先天性异常。
眼部或周围组织有创伤、烧伤、炎症或肿瘤性疾病。
症状
主要症状
赘皮遮盖内眦部和泪阜
内眦赘皮全部或部分遮盖内眦部和泪阜,多为双侧。
使鼻侧巩膜不能显露,睑裂显短、内眦间距显宽。
有时可造成假性斜视,严重时可遮挡部分视野。
赘皮遮盖眦角及部分结膜
多数患者内眦赘皮起于上睑睑板附近,呈新月状绕内眦部走行至下睑,遮盖眦角及部分结膜。
赘皮遮盖下睑内侧及内眦
少数患者内眦赘皮由下睑缘开始斜上内延伸,遮盖下睑内侧及内眦。患者通常鼻梁低平。
就医
就医科室
眼科
因眼部炎症、烧伤、创伤、肿瘤等原因引起的内眦赘皮,建议及时到眼科就诊。
整形外科
如为改善外观,可到整形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家属陪同就诊。
就医时不要贴双眼皮贴,眼部不要化妆。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内眦部皮肤褶皱遮挡内眦和泪阜?如有,持续多久了?单侧还是双侧?
是否有睑裂显短、内眦间距显宽?
是否有眼睛向内偏斜的外观?
看东西是否有视野的遮挡?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年龄多大?
是什么种族的人?
是否有内眦赘皮家族遗传病史?
颅骨及鼻骨是否有发育异常?
是否合并上睑下垂、小睑裂等先天性疾病?
眼部及周围组织是否受过外伤?是否有炎症、肿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眼科检查: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眼部B超检查、OCT检查、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年龄为3~6个月。
有内眦赘皮家族遗传病史。
有颅骨或鼻骨发育不良史。
合并上睑下垂、小睑裂等先天性疾病史。
眼部或周围组织有外伤、炎症、肿瘤等病史。
临床表现
内眦部垂直的皮肤褶皱将内眦角和泪阜部分或完全遮盖。
内眦赘皮起于上睑,呈新月状绕内眦部走行至下睑,遮盖眦角及部分结膜。
少数患者内眦赘皮由下睑缘延伸,遮盖下睑内侧及内眦。
眼部检查
眼部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内眦赘皮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赘皮遮盖泪阜小于1/2、宽度小于2mm为轻度内眦赘皮。
赘皮遮盖泪阜大于1/2但未完全遮盖、宽度在2~4mm范围为中度内眦赘皮。
泪阜完全被遮盖、赘皮宽度大于4mm为重度内眦赘皮。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观察角膜、瞳孔、结膜、瞳孔等情况。
此检查需要患者配合,患者应放松心情,听从医生的指示。
内眦赘皮可能合并眼部炎症、外伤等病变。
遮盖检查
检查是否存在斜视。
遮盖一眼,观察另一只眼是否有眼球移动。
排除斜视的存在。
视野检查
检查视野是否受影响。
此为主观性检查,患者应积极配合,如实回答医生的问题。
内眦赘皮严重时可遮挡视野。
其他检查
如患者合并眼部创伤、炎症、肿瘤、上睑下垂、小睑裂等疾病时,还应进行针对性的检查。
鉴别诊断
共同性内斜视
相似点:外观上都能给人一种眼睛向内偏斜的感觉。
不同点: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实际上有眼位的偏斜,各眼位运动可能出现异常,而内眦赘皮则是正常的。
治疗
治疗目的:去除视野遮挡,改善外观。
治疗原则:一般无需治疗,随着充分发育,赘皮大多会消失。症状严重、为改善外观或合并其他先天异常时,可使用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皮瓣设计类
通过皮瓣推进、后退或转位的方法改变内眼角的显露程度。
主要包括皮瓣转位法(Z字成形术)和皮瓣推进法(V-Y成形术)。
Z字成形术适用于所有类型及严重程度的内眦赘皮,是最常用的手术矫正方法。缺点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较高。
V-Y成形术适用于轻中度内眦赘皮,设计简单、操作方便,术后瘢痕较轻。缺点是矫正效果可能不如Z字成形术,对于重度内眦赘皮需谨慎使用。
此类手术方法使用最早、最广泛。
肌肉切除类
主要为眼轮匝肌及周围组织切除术。
仅切除浅表部位的眼轮匝肌,最大程度减少张力,并保存部分肌肉功能。
手术方法简单、易操作,术后外观自然、瘢痕不明显。
皮肤重置类
主要为倒L形切除术。
从下睑缘做延长切口,行倒L形切除皮肤,使内眦内皮肤重新分布,以显露泪阜,矫正内眦赘皮。
可应用于轻、中、重度内眦赘皮,术后瘢痕不明显,外观自然。
其他术式
Mustarde法:适用于小睑裂合并上睑下垂、内眦间距增宽的情况。
横切法:在内眦部做一横行切口,对皮肤及皮下结缔组织与深层组织进行处理,术后瘢痕产生可减少。
鼻侧腱膜固定法: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效果并不确切。
内眦韧带固定或折叠术:适用于睑裂宽度小于正常值或眼距过宽的患者。
术后并发症
瘢痕增生: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与患者个人体质、种族、选择的手术术式等有关。
感染:术中未做到无菌操作、术后不注意卫生、未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等都可能导致切口感染。
矫正不足或矫正过度:与手术方式及操作有关,术后可能会出现矫正不足或矫正过度,影响外观。
术后护理
术后需遵医嘱使用药物。
术后应保持切口的清洁,避免用手触碰,预防感染。
术后早期可遵医嘱使用硅凝胶类或其他抗瘢痕药物干预,或由医生注射少量A型肉毒毒素以预防瘢痕增生。
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眼。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饮食。
术后要按时复诊。
其他治疗
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如眼部炎症、创伤、肿瘤、先天性上睑下垂、先天性小睑裂等,还应积极对症处理,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内眦赘皮一般不需要治疗,待鼻梁充分发育后大多数患者的内眦赘皮都会消失。
行手术矫正预后较好,通常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适当补充营养物质,减少辛辣、刺激、油腻食物的摄入。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用眼。
保持眼部清洁与卫生。
心理支持
部分患者可能因为外观而自卑,或是因为术后瘢痕增生、效果不佳等原因产生焦虑情绪。
有情绪低落、自卑、焦虑等情绪时,患者应及时向家人倾诉,必要时可以到医院进行心理疏导。
亲友应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给予支持和肯定,帮助患者建立自信。
随诊复查
定期到医院随诊复查。
若出现眼红、眼痛、眼分泌物增多、瘢痕增生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预防
内眦赘皮多为先天性的,尚未预防的方法。以下措施可以减少后天性内眦赘皮的发生:
患先天性上睑下垂、先天性小睑裂等疾病时,应及时进行治疗。
避免眼部受到外伤、烧伤、感染。
眼部及周围组织有肿瘤性疾病时,应及时处理。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