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疝
概述
是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
常有腹壁切口处膨隆或肿块等症状
常由腹壁切口愈合不良、腹内压增高等引起
以手术治疗为主
定义
切口疝为腹内器官、组织经由手术切口形成的薄弱区向外突出于体表的疾病。
又称腹壁切口疝,多见于腹部纵行切口。
最常发生于经腹直肌切口,其次为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
分类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我国指南推荐从以下3个方面对切口疝进行分类。
根据腹壁缺损大小分类
小切口疝:腹壁缺损最大径<4cm;
中切口疝:腹壁缺损最大径为4~8cm;
大切口疝:腹壁缺损最大径为>8~12cm;
巨大切口疝:腹壁缺损最大径>12cm或疝囊容积与腹腔容积比>20%。
根据腹壁缺损部位分类
前腹壁中央区域切口疝
为中线或近中线处,包括脐上、下切口疝,经(绕)脐上下切口疝。
前腹壁边缘区域切口疝
包括剑突下、耻骨上、肋缘下和近腹股沟区切口疝等。
侧腹部和背部切口疝
根据是否为疝的复发分类
初发切口疝
复发性切口疝
发病状况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一个晚期的并发症。
发病率为2%~11%,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别。
最主要的发病因素为切口感染,占全部病例的50%左右。
通常腹部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时,切口疝的发病率低于1%。
但在切口感染的情况下,其发病率高达10%。
若切口裂开再缝合者,发病率可高达30%。
病因
致病原因
腹壁切口愈合不良
各种原因下,术后的腹壁切口未能完全愈合,腹壁的完整性和张力平衡遭到破坏。
腹内压增高
在腹腔内压力增高的作用下,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从腹肌缺损或薄弱处向外突出。
诱发因素
切口疝的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主要为解剖因素、手术因素、自身因素、引起腹内压增高因素四方面。
解剖因素
除腹直肌外,腹壁各层肌肉及筋膜、鞘膜等组织的纤维大都是横向走行,纵行切口必然切断上述纤维。
已缝合的组织又经常受到肌肉的横向牵引力而易发生切口裂开。
此外,肋间神经被切断也可导致腹直肌强度降低,引起腹壁肌肉分离及松弛,可能引发切口疝。
手术因素
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可引起腹壁组织破坏,诱发切口疝。
包括局部并发的感染、血肿或皮下脂肪液化、无菌性坏死和继发性感染等。
引流物留置
留置引流物过久、引流不畅,可影响引流孔的愈合,为切口疝提供发病机会。
医源性因素
包括切口选择不当、切口缝合关闭技术应用不当、消毒不严格、缝合材料选择不当。
自身因素
主要为一些无法改变或不易改变的因素,包括年龄、体重、营养状况以及是否有基础疾病等,均可引起切口愈合不良。
如高龄、肥胖、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剂)、及疾病(糖尿病、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黄疸等)及吸烟等。
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一些疾病,如大量腹腔积液,也可造成腹内压增高,诱发切口疝。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会增加切口疝的发病风险,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疾病因素
患有糖尿病、大量腹腔积液、剧烈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炎性肠麻痹、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黄疸等。
药物因素
使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剂)。
医源性因素
留置引流物过久或引流不畅、切口选择不当、切口缝合关闭技术应用不当、因消毒不严格导致的切口感染、缝合材料选择不当。
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肥胖、暴饮暴食、过度节食(营养不良)、长时间排便等。
高龄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腹壁的功能由腹壁的4对肌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与膈肌共同维持。
当腹壁出现缺损时,缺损部位的腹壁肌肉失去腹肌和膈肌的维持作用。
早期疝口较小时,腹壁功能尚可依靠其余的腹肌与膈肌代偿。
但在腹内压的持续作用下,疝环口或疝囊会随着病程延长而逐渐增大。
如果未得到积极治疗,最终会导致腹壁功能失代偿,腹腔内组织或器官逐步进入突出的疝囊内。
症状
切口疝的主要症状是手术切口处有肿块或腹壁膨隆,较大的切口疝可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部隐痛等表现。
主要症状
腹壁切口处膨隆或肿块
发生部位
手术切口或瘢痕部位有突出体表的肿块或腹壁膨隆。
加重或减轻因素
站立或用力(剧烈咳嗽等)时肿块增大,平卧位肿块缩小或消失。
肿块表现
肿块小者直径数厘米,大者可达10~20cm或更大。
有时突出的疝内容物(移位的肠管等)可达皮下,此时可见到内容物于皮下蠕动,触摸时可听见肠管的咕噜声,咳嗽时可有冲击感。
其他症状
腹部牵拉感
较大的切口疝可有腹部牵拉感。
疝内容物可与疝囊壁形成粘连,与腹壁固定,导致腹部牵拉感。
食欲减退
由于切口疝导致腹腔内器官移位,胃肠道蠕动减少,机体消化功能减退,进而导致食欲下降。
恶心
切口疝时,胃肠道器官的迷走神经因移位受到过度牵拉,过度兴奋,导致反射性恶心呕吐。
便秘
腹部隐痛
切口疝引起胃肠道器官血液循环受阻或胃肠道器官植物神经受炎性物质刺激或牵拉时,可有腹部隐痛等内脏痛表现。
并发症
不完全性肠梗阻
疝内容物常与疝囊壁粘连,不易回缩,可导致不完全性肠梗阻。
可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便排气减少等症状。
肠绞窄或肠坏死
切口疝的疝环一般较宽松,发生肠管嵌顿、坏死的情况较少。
当疝环口狭窄导致肠管受压或疝内肠管扭转时,肠管血运受到影响,长时间缺血导致疝囊内肠坏死。
急性腹膜炎
肠坏死后,肠道内细菌、消化液等渗出,可导致腹膜炎、脓毒血症。
排便、排尿困难
随着腹腔内组织或器官的移位膨出,腹腔内压力逐渐降低。腹腔内空腔器官(以肠道及膀胱为主)扩张,其血液循环和蠕动受到影响,常导致排便和排尿困难。
脊柱疼痛
腹部有一定维持脊柱结构和稳定性的作用,当切口疝较大时这种支持作用减弱,可导致脊柱疼痛。
心肺功能受损
巨大切口疝时,腹内压极高,腹肌和膈肌均作用受限,胸内压、肺活量受到影响,进而回心血量减少,心、肺储备功能受损。
就医
就医科室
普外科
若术后在腹壁切口处有突出体表的肿块或膨隆时,或有腹部牵拉感、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部隐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儿科
小儿切口疝与成人略有不同,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若腹部包块突发剧烈疼痛等危急症状时,建议立即就诊于急诊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注意休息,避免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导致疝内容物嵌顿或肠管绞窄。
有疼痛时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掩盖病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壁切口处膨隆或肿块,是手术后几天出现的?
肿块是否伴有腹部牵拉感及隐痛,能否被手推助复位?
肿块是否有随体位变化而逐渐增大或缩小的现象?
是否有食欲减退、恶心、便秘?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糖尿病、营养不良、大量腹腔积液、便秘等基础疾病?
近期是否做过腹部手术?
是否有切口感染、留置引流物?
是否有肥胖、吸烟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血常规、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腹部CT、磁共振成像(MRI)、X线检查
其他检查:腹腔镜探查、肺功能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凝剂:如肝素、华法林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腹部手术史,手术切口愈合状况常不良,包括切口感染、血肿或流脓、留置引流物过久等。
高龄或有便秘、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大量腹腔积液等基础疾病。
可有长期服药史,包括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剂等。
有吸烟史。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站立或用力时手术切口或瘢痕处有肿块或腹部膨隆,平卧位可缩小或消失,常可用手推动复位。
肿块较大时可伴有腹壁牵拉感、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部隐痛等表现。
肿块直径于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肿块内容物触之较柔软,触摸时可有肠管内气体窜行的咕噜声,咳嗽时可有冲击感。
实验室检查
血气分析
主要用于判断呼吸功能等情况。
检查需抽取动脉血,抽血后应按压针孔5~10分钟。
血常规
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
如果血红蛋白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贫血。白细胞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
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
如果发生肠坏死或穿孔,则需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
通过对血液、肠瘘液进行病原体培养,可以明确有无病原体感染和感染的具体类型。
药敏试验可测定微生物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影像学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大多数切口疝即可明确诊断。对于小而隐匿的切口疝可经腹部超声和腹部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腹部超声检查
目的:腹部超声检查相对简单,对辨别内容物是否为肠管有一定帮助。
影像表现:腹部肌层中断,可找到与腹腔相通的疝内容物,在体位变动或咳嗽时内容物可进出腹腔。
注意事项:需要空腹,饱胀可能影响B超成像结果。
腹部CT、磁共振成像(MRI)
目的:检查结果可作为术前评估。
意义:可相对清晰地显示出腹壁缺损的大小、位置、疝内容物,疝与腹腔内器官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计算疝囊容积、腹腔容积、腹壁弹性及强度,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不同体位或屏气等动作可帮助显示、比较疝的状态。
X线检查
在诊断切口疝中不具有优势,目前较少使用。
常与钡剂一同使用,检查可见疝囊内有肠管,从而诊断。
手术前准备时,常规要查胸部X线检查,以判断呼吸功能。
其他检查
腹腔镜探查
偶然在腹腔镜手术探查中,也能发现原手术切口处有腹壁缺损的切口疝存在。
肺功能检查
用于判断呼吸功能,可了解肺受损的程度和手术耐受性。
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70%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提示呼吸功能受损。
鉴别诊断
其他腹外疝
相似点:都可出现腹部肿块和膨隆,伴有恶心、便秘等症状。
不同点:各种腹外疝疝环口缺损的解剖部位和突出途径不同。腹股沟斜疝经腹股沟管突出。股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腹腔肿瘤
相似点:腹腔内良恶性肿瘤均可导致腹腔占位,腹壁向外膨隆突出,恶性肿瘤时可有隐痛。
不同点:肿瘤触摸较硬,不可还纳,无法触摸到腹壁缺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肠梗阻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腹部膨隆,触之较软,伴有排便困难。
不同点:肠梗阻无腹壁缺损,膨隆不可还纳缩小。同时肠梗阻的疼痛、呕吐、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更明显。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还纳疝内容物,缝合并加强腹壁,避免复发。
治疗原则:切口疝应采取手术治疗,避免疝囊日益增大。对于暂时不能手术者,可暂时弹性腹带包扎以限制切口疝的发展。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能够治愈切口疝的方法。
手术方法
单纯缝合修补:适用于疝环缺损小于4cm的小切口疝,缝合后可长期维持切口处腹壁的张力和强度,有复发概率,约25%~50%。
使用材料加强修补:适用于中切口疝或以上级别的切口疝患者。可修补腹壁缺损,加强腹壁,恢复腹壁的完整性。
开放修补手术:在腹壁肌肉前或后(腹膜前)放置修补材料。
腹腔镜修补手术:腹腔镜下在腹膜腔内放置修补材料,或将修补材料分别放置于腹腔内、腹膜外间隙中。
杂交修补手术:联合运用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技术修补腹壁。
手术适应证
对于明确诊断为切口疝,手术风险较低的患者,可行择期手术。
对于明确诊断,存在手术风险者,推荐经适当的术前准备后择期手术。
对于不宜手术的患者,推荐使用弹力腹带包扎限制疝的发展,同时积极创造手术条件。
择期手术禁忌证
存在腹壁、腹腔内的感染。
腹腔内恶性疾病,或有肿瘤在治疗后复发、转移,且短期内无法控制。
全身性基础疾病尚未得到控制,如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等。或存在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如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
手术并发症
可有腹腔间室综合征(ACS)、术后腹壁切口皮下血肿、腹壁切口感染、腹腔内感染、修补材料感染、疝复发等。
其中腹腔间室综合征(ACS)很少见,但是切口疝术后可能出现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
是由于腹内高压导致的心、脑、肺、肾等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综合征。
常有腹内高压、呼吸窘迫、少尿或无尿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围术期准备
手术前准备
积极处理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好血糖,吸烟者术前需戒烟2周以上。
肺部有感染者,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控制后1周再行手术。需进行1~2周的呼吸肌煅炼。
巨大切口疝者应还纳内容物并加用腹带扎束腹部2~3周。
减少或消除致腹压升高的因素,如咳嗽、便秘、喷嚏等。
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尤其在高龄、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以及巨大或多次复发切口疝等患者中效果更明显。
常用药物:头孢类等。
手术后处理
术后不常规使用抗生素,如需要可根据病原体检测、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持续时间应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术后清醒即可垫枕,平卧,膝下垫一软枕,可减轻腹部张力。
术后伤口需腹带包扎,如伤口创面大,可在伤口处压沙袋6~8小时。
腹带包扎需3个月及以上,确保切口完全愈合。
术后应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预后
治愈情况
经恰当的手术治疗后可有效缓解或治愈切口疝。
术后护理得当,切口完全愈合后通常不易复发,但也有一定的复发概率。
开放补片修补术复发率为3%~5%,腹腔镜修补术随访23个月复发率是3.4%。
预后因素
感染:术后护理不当等造成的感染易导致伤口不易愈合或切口瘢痕形成。
自身因素:高龄、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便秘等基础情况较差,或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剂)的患者更易复发或延迟愈合。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肥胖、暴饮暴食、过度节食(营养不良)、长时间排便等更易复发或延迟愈合。
早诊早治:及时治疗,才能避免出现肠嵌顿或绞窄导致的肠坏死,造成不可逆损害。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手术前晚饭可进食清淡的食物,术前10小时禁食,术前4~6小时禁水。
手术后需要根据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渐摄入清水、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软食等性质的食物。
清淡饮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食物,以减轻肠道负担。
注意多吃易消化、富含纤维的食物,少吃豆类等产气食物,防治便秘、腹胀。
生活管理
高龄人群需要预防压疮出现,建议定期进行翻身,手术后尽早下床行走。
术后早期可在床上活动,2~3天后可下床活动。
术后早期禁止做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伤口裂开。
保持足够的休息,避免熬夜。
多喝水,不吸烟,不饮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保持切口处清洁干爽。
其他
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便秘,以免造成手术切口裂开。
病情监测
术后是否有正常排便排气,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体温)。
注意监测血常规指标,白细胞数量可一定程度上反映术后切口感染的状况。
注意肿块或膨出是否进行性增大,术后是否复发。
随诊复查
康复期间应定期随诊复查,以便医生评估病情变化。
随诊时间:需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
复查时可能需要做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腹部超声检查、腹部CT、磁共振成像(MRI)。
预防
避免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凝剂等药物,争取尽快治疗好相关疾病。
注意个人基础健康状况,维持血糖、血压正常,保持充足的营养和合理的体重等。
注意切口愈合状况,保持切口周围皮肤干洁,避免切口感染。
建议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防止便秘
多食纤维含量高的蔬菜、水果。
通过腹部按摩、改善饮食结构等方式保持排便通肠,避免用力排便。
必要时可以适量使用开塞露、乳果糖等通便药物。
避免吸烟、肥胖、暴饮暴食、过度节食以及长时间排便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