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下坠感
概述
肛门异常坠胀感,可有排便不尽、肛门憋堵感
常见于直肠肛管局部病变或临近器官异常,非疾病因素也可引发
多为疾病因素所致,故出现该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耽误病情
调整生活习惯或药物对症治疗可一定程度控制症状,对因治疗才是治愈关键
定义
肛门下坠感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之一,指异常肛门坠胀感,患者常自觉排便不尽,或不排便时肛门处有异物憋堵感,多与直肠肛管部位病变相关。
发生机制
直肠作为大肠末端,上连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12-15cm,其下段扩大为壶腹,具有暂存粪便的功能。交界处的肛窦(或称隐窝)结构因常接触粪便且与外界相同,易出现损伤感染。
肛管的肛管内括约肌与肛管外括约肌具有括约肛管的作用。此外,外部括约肌深部、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和直肠纵肌纤维组成肛管直肠环,当括约肌收缩时,肛管直肠环收缩并向不同方向牵拉,以加强肛管括约肌的功能,使肛管紧闭。
直肠与肛管周围肌性组织之外,分布着许多脂肪组织,其间有诸多间隙,包括骨盆直肠间隙、直肠后间隙、坐骨肛管间隙,以及肛门周围间隙,因疏松等原因易发细菌感染甚至形成脓肿。
当上述解剖结构发生炎症、受到侵犯或出现异物时,亦或连接结构发生改变,出现松弛时,括约肌受累而出现功能异常,导致肛管难以完全紧缩,而出现肛门下坠感。
表现
症状特征
持续时间
间歇性
急性发作为主,多有诱因。
病情反复明显,期间可自行缓解而无不适。
多伴随疼痛、肛周波动感,或便鲜血等不适。
通常病因为各种感染,或痔疮相关疾病。
持续性
慢性病程,多无诱因。
多伴随体重下降、直肠肛周肿物或黑便等不适。
症状通常持续存在,少见缓解过程。
通常病因为直肠或肛周肿物,也可见于生活习惯不佳等非疾病因素。
发病人群
男性
多见于直肠肿瘤性疾病。
也可见于直肠肛管周围器官病变,如前列腺炎等。
女性
更多见于痔疮性疾病,尤其外痔。而内痔少见疼痛,仅当合并血栓、嵌顿、感染时出现。
也可见于盆腔周围疾病,或生产相关的肌肉功能障碍等。
与肛周异常的关系
肛周有异物脱出
随肛门下坠感的发作,肛周可见痔疮甚至肿瘤脱出。
少见缓解因素,即便回纳脱出物症状也可持续存在。
患者常伴有排便困难,自觉肛门发堵。
肛周波动感
疾病过程多伴随感染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等。
肛门下坠感及肛周不适可随着抗感染治疗或切开引流而消退。
伴随症状
发热、腹痛、腹泻:常见于肛周或直肠感染。
便意频繁、排便不尽、里急后重:常见于直肠肛管脓肿或肿瘤性疾病。
黑便、血便、脓血便:常见于肛周或直肠感染,也可见于肿瘤性疾病。
便时剧痛、便鲜血:常见于痔疮、肛裂等疾病。
肛周红肿、疼痛:常见于肛周或直肠周围软组织感染与脓肿。
肛周肿物、贫血、消瘦、体重下降:常见于直肠肿瘤性疾病。
原因
疾病因素
直肠肛管局部疾病
痔疮、肛裂肛瘘、肛隐窝炎、直肠黏膜脱垂、直肠炎、直肠肿瘤可见排便异常、肛门下坠感、出血、里急后重等症状。
直肠肛管周围间隙疾病
肛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肛门部触及红、肿、热、痛硬结,以及高热、寒战、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直肠肛管临近器官疾病
直肠肛管临近器官如男性前列腺或女性子宫等发生病变时,可因肿胀对直肠肛管产生压迫,或炎症、肿瘤播散而引起肛门下坠相关症状表现。
非疾病因素
除疾病因素外,器官衰退、长期便秘或腹泻等因素可对直肠肛管造成损伤,长时间会变得疏松而易发生脱垂。
食用过多辛辣刺激的食物,会直接对肛门周围皮肤产生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与男性相比,老年女性患者的肛门下坠感还可见于肛门神经官能症。
就医
不同于其他消化系统常见症状,肛门下坠感多由疾病因素所致,无论是直肠肛管局部疾病,还是周围其他脏器疾病,都应当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对症治疗。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的时候建议就诊:
头晕黑朦、尿量减少或色泽加深、直立性低血压
既往直肠肛管相关操作史,如直肠癌术后、直肠癌放疗、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等。
既往直肠肛管相关病史,如痔疮、肛裂、肛隐窝炎等。
大便性质异常,如大便不成形、形状变细、便血、黑便、黏液脓血便等。
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不适。
局部明显红肿热痛,或触及波动感硬结。
肛周发现肿块。
长期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或不明原因贫血。
就诊科室
出现上述就医指征后通常建议首诊于消化内科或普外科、肛肠外科(不同医院科室名称可能存在差异)。
但若以头晕黑朦、尿量减少或色泽加深、直立性低血压等症状急性起病,建议首诊急诊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儿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肛门下坠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发作频率如何?间断还是持续?
排便的频率以及粪便的质地、形状等特征?
是否伴随异物突出?什么情况下会突出?突出后是否可回纳?
是否伴随发热、腹痛、腹泻、腹部肿块等?
是否存在便时剧痛,伴随黑便、血便、脓血便等症状?
直肠肛管周围是否存在红肿硬结,或波动感结节等症状?
是否伴随体重持续降低、营养不良、贫血消瘦等改变?
是否存在尿频、尿急、尿不尽或盆腔疼痛等症状?
是否出现过头晕黑矇、尿量减少、神志淡漠等不适?
病史清单
既往有无直肠肛管疾病病史和肿瘤病史?
既往有无长期便秘或腹泻?
近期饮食清单,有无刺激性较大的食物?
近期是否服用药物,如导泻剂等?
近期是否有不洁饮食史?
近期是否压力大、情绪紧张、易怒、睡眠不规律等问题?
家庭其他成员有无相似表现?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进行哪些检查以明确病变情况,及排除潜在的高危疾病。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患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先进行检查判断。同时观察患者面容,是否消瘦,是否有皮肤黄染等。
视诊:医生会观察腹部以及其他部位是否有异常,如肿块、腹壁静脉曲张、蜘蛛痣、肝经回流征等。观察肛周有无痔疮、肛瘘直肠息肉突出、直肠脱垂、肥大肛乳头突出等病变,以及皮肤有无红肿等表现
触诊:医生可能还会用手触诊胸前、腹部等区域,主要查看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肿块,以及肝脾脏器、周围淋巴结等是否存在异常等。
直肠指诊:判断直肠周围有无肿瘤、黏膜内脱垂等异常。
叩诊:医生会对腹部进行叩诊以判断胃、肠道功能是否正常等。
听诊:医生会用听诊器聆听胃及肠道的蠕动情况,以及周围血管是否有异常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根据白细胞和红细胞的结果,判断是否有贫血和感染。
肿瘤标记物:怀疑肿瘤的患者,还可能会对癌胚抗原、CA72-4、CA242、CA19-9等进行检测。
便常规、隐血检查:主要看是否有便血。
消化内镜检查
结肠镜、直肠镜检查:通过对患者结直肠进行观察,探查可能病因,是否存在消化道疾病。
影像学检查
腹盆腔CT、MRI等检查可明确有无直肠肿瘤、肛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等。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仅由明确诱因所致的肛门下坠感,并排除高危因素如黑便、血便、脓血便、肛周红肿、疼痛、肛周肿物、消瘦、贫血后,患者可尝试自行处理,其余情况均建议及时就诊。
饮食
合理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多食蔬菜水果(如苹果、水芹、菠菜等)、粗粮(玉米、燕麦、红薯、土豆、南瓜)等。
避免长期饮酒和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
少进食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奶油制品等。
平常注意多喝水,每天至少要保证1500~2000毫升饮水量,有利于保证肠道的湿润,防止便秘。
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
规律作息,定时排便,尽量缩短排便时间。
抬重物时避免长时间屏气。
注意肛周清洁,勤洗澡换洗内裤。便后最好用水清洗肛门,或每日用温热(约4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或者可做提肛锻炼。
不宜久坐久站久蹲,定时活动。
可以每天锻炼半个小时,促进肠胃的蠕动。
家庭常用非处方药
可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按照说明书进行处理。如与便秘相关,可尝试乳果糖、聚乙二醇等通便剂;如与腹泻相关,可尝试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片。
专业治疗
肛门下坠感多为疾病所致,少见于健康人群,虽然相关疾病谱较为局限,但成因复杂,对应的治疗手段大相径庭。原则上,只有当疾病诊断明确后,开展对因治疗才可以获得长期疗效,提高患者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下方仅列举部分疾病的专业治疗方案,具体以最新指南和就诊医院意见为准:
痔疮:痔疮治疗方案的选择与患者症状有无及程度密切相关。没有症状的痔疮以改善生活习惯为主;有症状的痔疮重在减轻和消除症状,出现绞窄性痔、嵌顿性痔并发坏死、II度以上内痔混合痔等,推荐手术治疗或内镜下胶圈套扎治疗。
乳头状瘤直肠息肉:经内镜切除术或外科手术。
直肠癌:不同于良性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恶性肿瘤还可能根据分级情况,追加放化疗、免疫治疗等。
盆腔炎等妇科疾病:妇科疾病引起的肛门下坠感赢就诊于妇科,待完善阴道镜、子宫镜等检查后,根据妇科医生建议选择最适治疗方案。
前列腺炎等男科疾病:男性疾病引起的肛门下坠感应就诊于泌尿外科,待完善超声等检查后,根据泌尿外科医生建议选择最适治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病变、腰骶关节病等:脊神经压迫受累亦可出现肛门下坠感类似不适,患者应于骨科就诊,根据骨科、神经外科或神经内科医生建议选择最适治疗方案。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