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
概述
一般认为,腋窝温度在39.1~41.0℃的发热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
多种病因可引起高热,大致可分为感染性病因和非感染性病因
出现高热一般情况下都要及时就医以查明原因
物理降温、药物对症退热治疗可暂时缓解症状,但查明病因后对因治疗才是治愈关键
定义
正常人的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下,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维持人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之内。口腔温度(舌下测温)范围约为36.3~37.2℃,直肠内温度一般比口腔约高0.3~0.5℃,腋窝温度比口腔约低0.2~0.4℃。
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腋窝温度)超过39.1℃,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
发生机制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 则出现发热。
类型
根据是否为感染引起:可分为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以前者多见。
根据发热变化规律,分为不同热型:可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伏热、回归热不规则热等。
表现
发热的临床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包括:骤升型(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和缓升型(多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
高热期: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体温下降期: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包括:骤降(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和渐降(如伤寒、风湿热等)。
症状特征
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的高热期。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在39℃以上,但搏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型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然后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可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淋巴瘤等。
波伏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日后再次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等。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达39℃或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恢复到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日后交替,发热较有规律性。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等。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伴随症状
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肝脓肿膈下脓肿等。
伴头痛者,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伴肌肉痛者,见于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病毒感染、军团病、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等
伴全身关节痛,见于结缔组织病、痛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
伴神经功能障碍者,见于脑膜/脑炎、感染中毒性脑病、脑出血、大面积脑梗、中暑/热射病、神经精神狼疮等。
伴明显中毒症状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
皮疹者应明确皮疹形态、出疹时间以及出疹部位。如出血性皮疹要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血病、过敏性紫癜血管炎等。
发热1日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日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出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出现皮疹见于伤寒。
原因
疾病因素
多种病因可引起高热,大致可将疾病因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以感染性病因最为多见,如常见的急性细菌、病毒感染均可能引起高热。
感染性疾病
急性病毒及细菌感染均可以表现为高热。
不同部位的感染均可表现为高热:颅脑感染、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系感染、骨关节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血流感染、置入物感染等。
其他非典型病原体如立克次体、螺旋体、分枝杆菌等感染也可出现高热。
非感染性疾病
结缔组织病/自身炎症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家族性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等。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最常见的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变态反应性:药物过敏、疫苗接种反应、输血反应等。
恶性肿瘤:最常见引起高热的恶性肿瘤包括肾癌、淋巴瘤肉瘤间皮瘤等。恶性肿瘤晚期,肿瘤负荷较大时也可出现高热。
其他:中暑/热射病癫痫持续状态颅脑损伤、脑出血、大面积脑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累及体温调节中枢等。
不明原因高热
临床上不明原因发热(FUO)也可表现为高热。
不明原因发热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38.3℃,经过1周住院评估仍不能明确诊断。
FUO为疑难疾病,其中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非感染炎症性疾病(风湿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病)最为常见,涉及多个学科,临床诊断困难。
非疾病因素
高热通常由多种疾病引发,但非疾病因素(例如药物热)也可表现为高热。药物热为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抗癫痫药(例如卡马西平)、抗生素(例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都可引起发热,不同药物热患者的热型和体温升高程度各不相同。
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反复发热,经物理降温或口服药物降温治疗后不缓解。
伴有畏寒寒战及严重系统性病变症状,如恶心、呕吐、局部疼痛应及时就诊。
以下情况需立即急诊就诊:
难以控制的高热。
精神萎靡、皮肤花斑、呼吸无力、极度疲乏、低血压、少尿或无尿等休克表现。
伴有严重症状:意识不清、昏迷、嗜睡、抽搐及神经功能损伤;伴严重局灶性症状如剧烈疼痛、呼吸困难、憋气等。
就诊科室
出现高热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发热门诊、感染内科或全科医学科。
如果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或者为特殊人群,则需要于相应科室就诊:
如伴有呼吸道感染,可就诊于呼吸内科;
如有休克等严重伴随症状者应急诊就诊;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于儿科。
由于导致高热的原因很多,可涉及多学科,疑难、复杂病例需要多学科协作诊治,因此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高热什么时候开始的?
高热持续了多长时间,发作频率如何?
在一天中什么时间段出现高热?
每次高热持续多久?
是否伴有畏寒、大汗或盗汗?
是否伴有明显消耗症状,乏力、体重减轻?
是否有局灶性症状,如咳嗽、咳痰、胸痛、呕吐、腹痛、腹泻等其他不适症状?
是否有皮疹、关节痛?
是否有心悸、易怒、体重下降、多食等症状?
是否接受过诊治?有吃什么药吗?或是做了什么检查?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有牧区逗留与牲畜、动物接触史?是由有虫咬伤病史?是否外出旅行或到过疫区?
是否有心脏疾病、高血压、肿瘤等基础疾病? 有无特殊疾病家族史?
长期用药史及既往过敏史?
是否妊娠或者处于绝经期?
家里其他成员有没有出现发热?
相关检查
在提供了高热相关的病史后,医生会根据病史形成初步的诊断思路,并且进行一些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高热的病因。
身体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先进行检查判断。
观察全身营养状况。恶病质提示重症结核、恶性肿瘤。
全身皮肤黏膜检查:注意有黏膜损害如口腔溃疡,口腔白斑,有无皮肤黏膜苍白,有无皮疹、皮疹分布及类型。
淋巴结检查:注意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重点关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是否融合、边界是否清晰及有无压痛。
头颈部检查:有无结膜充血、外耳道脓性分泌物、乳突及鼻窦压痛、颈部有无阻力、甲状腺有无肿大、质地。
心脏检查:有无胸廓隆起、胸骨压痛、有无心脏杂音
肺部检查:有无浊音、语音震颤、干湿啰音、气管移位;呼吸音及语颤是否减低。
腹部检查: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肿大、肝脾叩痛,有无输尿管、肋脊角压痛及肾区叩痛等。
四肢查体:是否有杵状指、多关节肿痛、压痛及肌肉疼痛、肌力及肌张力异常等。
神经系统查体:评价意识状态,有无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
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提示各种原因引起的化脓性感染。白细胞总数增高或偏低,提示为某些病毒感染或伤寒病。白细胞分类(DC)检查中发现幼稚细胞,提示可能为白血病。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降低,提示可能为某些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提示为有肝脏损害,胆红素及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升高,提示为有胆道感染、胆道病变。
尿常规检查尿白细胞计数高、亚硝酸盐还原试验(NIT)阳性可提示泌尿系统的感染。尿检红细胞、尿潜血(BLD)阳性要警惕泌尿系结石、肿瘤及肾脏疾病、系统性疾病肾脏损害等。
粪便检查:粪便涂片可帮助了解粪便中是否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及粪便中是否有寄生虫。通过培养、细菌毒素检测,明确粪便是否有致病菌。便潜血阳性常提示消化道黏膜病变。
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炎症指标升高程度与病因有一定相关性。
血液、脑脊液等无菌体液培养获得致病菌,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殊检查
对于初步筛查原因未明或符合FUO诊断者,还应完善病因筛查。
感染筛查:血肥达-外斐试验(一种检测伤寒、副伤寒以及斑疹伤寒感染的方法)、布氏杆菌凝集试验、T.SPOT.TB(一种检测结核杆菌感染的方法)、CMV-DNA(一种检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方法)、EBV-DNA(一种检测EB病毒感染的方法)等病原筛查。
肿瘤筛查:肿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大血管超声等筛查。
影像学检查
B超、CT、PET/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及评价感染或肿瘤引起的局灶性病灶,通常依据从简单到特殊、从无害到有害、从低花费到高花费的规律进行选择。
其他
由于发热涉及的疾病种类繁多,具体检查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调整。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高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的消耗。要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出汗的病人要勤换衣服和被褥,避免受凉。对于有躁动、意识障碍的患者,应有专人陪护,防止发生外伤等意外。
饮食方面
饮水方面:对于高热患者,鼓励多饮水,必要时宜作液体出入量记录,以便了解液体是否充足,通常应保持每日入量达2500~3000ml左右。
饮食方面:要营养丰富,以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为主,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不能进食者可以用鼻饲补充营养或者静脉补液,以维持机体代谢需要。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情,应注意避免情绪较大波动。
物理降温
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
多喝水: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不仅可以补充液体,还可以加快排汗、排尿,促进体内的毒素以及代谢废物排出。
酒精擦拭法(退烧最快):用75%的酒精100ml,加27~30℃温水等量,用毛巾从颈部开始擦拭,从上往下擦,到腋窝、腹股沟处;注意不要擦拭心前区、腹部、颈后部,以免引起不适,每次擦浴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
冰袋冷敷法:将适量冰块放入冰袋中,再加入适量水,外面包裹上一层毛巾,放置在患者的前额、腋窝、腹股沟15分钟即可。  
毛巾湿敷法:将浸湿冷水的毛巾拧成半干,敷在患者的前额或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达到降温目的。
温水擦浴法:即用温水毛巾擦拭全身,水的温度为32~34℃,每次擦拭时间10~20分钟,重点擦拭腋下、肘部、腹股沟等处。
灌肠降温:体温如果在39.5℃以上的患者则可以采用冷盐水进行灌肠降温的方法。
其他
伴有畏寒的高热,通常患者会表现出无汗、手足发凉、口唇青紫、甚至寒战等,此时不宜采用冷敷。如果血压、呼吸无异常,则可以采用温水擦浴,降温开始30分钟后进行测量体温,并且做好记录。
出汗多的时候应当及时更换内衣,防治受凉,如果服药后患者骤然退热,大量出汗,脉搏跳动快而细弱,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则要进行保温措施,给予热饮和热沙袋,以防止体温继续下降。
药物应用
进行物理降温后,体温仍不下降,或者如存在发热相关的不适不能耐受,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解热镇痛药物治疗,有助于暂时缓解不适症状。如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来缓解症状,但使用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必要时及时向医生求助。
专业治疗
可分为两种情况:直接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充分分析病因后的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高热患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以防止惊厥等不良事件发生,尤其是对于小儿和既往有过惊厥病史或伴有烦躁不安症状者。物理降温相对安全。
使用药物退热治疗时,应警惕药物不良反应。降温治疗的同时应给予适当的液体补充。
对因治疗
针对高热的病因进行积极的处理是解决高热的根本办法。例如:感染性发热,应明确感染病原体而给予针对性药物进行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应该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根据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制定方案;肿瘤热需根据情况采用手术、放化疗等方法治疗肿瘤;药物热应立即停用药物并进行抗过敏治疗等。
明确病因诊断的同时,应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