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性增生病
概述
以乳腺组织出现增生、导管扩张和囊肿形成为主的一种病变
主要表现为乳腺疼痛、结节状态或肿块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可采用一般治疗、药物及手术治疗
定义
乳腺囊性增生病也称为乳腺病,是以乳腺组织出现增生、导管扩张和囊肿形成为主的一种病变。
主要病变部位是乳腺小叶、小导管和末端导管。
乳腺囊性增生病不是炎性、肿瘤性病变,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乳腺癌常与乳腺囊性增生病合并存在。
发病情况
本病常见于中年女性,发病年龄一般开始于30~34岁,40~49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青春期和绝经后也可发生。
成年女性发病率较高。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升高趋势。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发病率高于经济落后地区,东南部发病率高于西北部,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
脑力劳动者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
本病的恶变率可达1%~5%。活检证实为重度非典型增生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病因
致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雌激素增高
在乳腺发育及其病理变化中,性激素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正常乳腺组织会发生相应的生理性增生和复旧。
过高的雌激素水平导致乳腺组织无法由增生转入复旧,进而导致乳腺导管上皮、乳小叶及小叶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出现增生样表现。
雌、孕激素的比例失衡
雌激素和孕激素比例失衡会导致乳腺腺体的过度增生和复旧不全。
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
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存在异常,可能引起乳房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参差不齐。
泌乳素升高
泌乳素升高,会影响乳腺生长、发育和泌乳功能,同时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均与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年龄30~49岁。
长期精神紧张或情绪低落。
月经初潮早。
长期服用避孕药。
长期食用含有激素的保健品。
晚育。
有内分泌系统及乳腺疾病史。
有乳腺疾病家族史。
症状
主要症状
乳腺增生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乳腺疼痛、结节状态或肿块,部分病人合并乳头少量溢液。
乳房疼痛
常有一侧或两侧乳房疼痛。轻者如针刺样,可累及肩部、上肢或胸背部。
月经来潮前7天左右疼痛逐渐加重,来潮后疼痛减轻或消失。
严重者乳房疼痛与月经周期没有相关性,或整个月经周期都会有疼痛。
乳房肿块
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乳房,大小不一,质地较韧,可见于以下情况。
单一结节
肿块呈球形,与周围分界不清;能够自由推动,有囊性感。
多个结节
多个囊性结节累及双侧乳房,囊肿活动常会受限。
区段性结节
不规则颗粒状或结节状肿块,与周围分界不清。
乳头溢液
3.6%~20.0%的患者伴有少量乳头溢液,液体常为淡黄色、无色或乳白色,血性溢液少见。
就医
就医科室
乳腺外科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及时到乳腺外科就诊:
长期存在随月经周期变化的乳房疼痛;
自查时发现乳房异常,如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皮肤外观异常等;
体检结果提示乳房可能存在病变。
普外科
出现以上症状时,也可到普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在月经来潮后7~10天就医。
就医前保持胸部清洁。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在乳房摸到了肿块?如有,肿块是否可自由推动?
是否单侧或双侧乳房出现疼痛?
如有乳房疼痛,是隐痛、针刺样疼痛还是其他性质的疼痛?
如有乳房疼痛,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吗?
病史清单
平时月经是否规律?
是否曾患乳腺疾病或内分泌系统疾病?
母亲或姐妹中是否有人曾患乳腺疾病?
是否长期服用避孕药?
是否长期食用含有激素的保健品?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乳腺X线检查、乳腺磁共振成像
乳腺病理学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月经初潮早、月经周期不规律。
长期服用避孕药。
乳腺疾病或内分泌系统疾病史。
有乳腺疾病家族史。
临床表现
乳房有胀痛感。疼痛常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可减轻或消失。偶见无色或黄色乳头溢液。
专科检查
单侧或双侧乳腺有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肿块。
肿块与周围分界不清,有弹性,有一定活动性,多见于乳房外上区域,可有触痛。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为乳腺疾病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操作简便、价格便宜、无创,目前较为常用。
若有弥漫较小的低回声,则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有助于鉴别本病和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
乳腺钼靶
一种利用小剂量X线为乳房摄片的技术。
可以显示乳腺的密度、大小,排除乳腺存在囊肿、包块等。
没有肿瘤阳性结果,则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乳管造影检查
存在乳头溢液的病人,可行乳管造影并结合细胞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
乳腺MRI能较好地鉴别病灶性质。
病理学检查
如果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发现了乳腺肿块、局限性腺体增厚,彩色超声检查发现可疑结节,乳腺钼靶发现了微钙化,均须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病理学检查包括空芯针穿刺活检、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或手术活检。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
乳腺囊性增生病一般需要与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相鉴别。
乳腺纤维腺瘤
相似点:二者均可触及乳房内肿块,可单发或多发,质地较为韧实。
不同点:乳腺纤维腺瘤多见于年轻女性,多见单侧单发的圆形或卵圆形乳房肿块。常无胀痛,有时仅轻度不适,无触痛。肿块大小、性状与月经周期无关。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和乳腺钼靶可鉴别二者。
乳腺癌
相似点:两者均可触及乳房肿块。
不同点:乳腺癌肿块质地较硬,活动性差,早期肿块多为单侧单发,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易粘连,生长迅速。肿块与月经周期无关,中老年女性好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乳腺X线检查可以鉴别二者,但仍需行病理检查进行最终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消除症状;鉴别乳腺癌,减轻心理负担;预防乳腺癌。
治疗原则:伴随轻至中度疼痛者以心理疏导及改变生活方式为主,持续性存在严重乳腺疼痛患者可予药物治疗。局部手术切除是为了避免漏诊、误诊乳腺癌,或切除可疑病变。
一般治疗
本病癌变的可能性较低,患者可以经常进行乳房自查,注意肿块变化,每3~6个月复查一次。
保持良好情绪,心情舒畅,饮食上禁辛辣刺激食物。
选用松紧合适的乳罩托起乳房,睡眠时予以放松。
附:乳房自查方法
乳房视诊
双侧乳房大小、形态是否对称。
皮肤有无点状凹陷等改变。
两侧乳头高度是否一致,乳头是否出现回缩、皱裂、溃烂等,乳头是否有溢液。
乳晕是否均匀,有无小结节,颜色是否加深。
乳房触诊
坐位或卧位下,手指并拢触摸乳房。右手触摸左侧,左手触摸右侧。
触摸顺序由乳房外上象限开始,依次为外上、外下、内下、内上象限,乳头、乳晕区也需检查,最后触摸腋窝,检查有无肿块。
触摸时注意乳房是否有压痛、肿块。
如发现肿块,需注意以下情况:肿块的部位、大小、形状、质地、活动度、有无边界、波动感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是不能改善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病理学改变,也不能起到根治的作用。
抗雌激素类药物
他莫昔芬
他莫昔芬可用于症状较重者,效果较好。
用药注意:不宜长期服用,可导致阴道出血、月经抑制,子宫内膜增生息肉,甚至癌变等。
托瑞米芬
托瑞米芬与他莫昔芬抗雌激素的机制相同,但安全性更高,可以用托瑞米芬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效果较好。
用药注意:本药可能引起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不建议长期使用。
己烯雌酚、孕酮及睾酮
可调节患者体内激素比例,缓解症状。
用药注意:药物副作用较大,建议避免长期服用,以免干扰人体内分泌调节而产生其他不良反应。
溴隐亭
可调节激素水平、抑制下丘脑分泌泌乳素。
用药注意:溴隐亭的不良反应较大,可引起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甚至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此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达那唑
达那唑能够平衡激素水平,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
用药注意:该药主要不良反应为月经不规律,但停药后可恢复。
维生素类药物
维生素可改善雌激素代谢,常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如维生素A维生素E等。
手术治疗
适应证
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肿块无明显消退,或出现增多、增大且质地较为坚实。
病理检查发现患者导管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并伴不典型增生。
患者年龄>40岁,存在乳腺癌家族史。
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根据病变范围大小、肿块数量多少选择。
肿块切除术
对于癌高发家族家庭成员,且肿块直径<3cm的患者,可切除包括部分正常组织在内的肿块。
乳腺区段切除术
若患者病变仅限局部,病理结果显示上皮有非典型增生,年龄≥40岁,可采用乳腺区段切除术。
经皮下乳腺单纯切除术
若患者病理结果显示高度上皮细胞增生,BRAC基因突变者且家族中,尤其是一级亲属有二例乳腺癌等同类病史,年龄≥45岁,可以行经皮下乳腺单纯切除术。
中医治疗
乳腺增生病在传统中医学中归属于“乳癖”范畴。
中医治疗本病主要通过活血散瘀以及疏肝理气等方式,给予患者中药内服配合中药贴敷、刮痧、针灸、推拿等方式,帮助软化结节、消除肿块、减轻乳痛。疗效确切。
中医治疗需经过专业中医师辩证,合理应用。
预后
治愈情况
乳腺囊性增生病经常反复发病,不能自愈。
经积极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改善乳房疼痛的不适。
如果不积极治疗,乳房疼痛症状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少数患者存在癌变的可能。
预后因素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下因素常导致乳腺不适加重,预后不佳。
未及时得到诊治。
存在不良精神因素。
作息不规律。
饮食结构不合理。
患者依从性差。
危害性
少部分患者有癌变的可能。研究表明,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癌变率为1%~5%,但经常与乳腺癌鉴别困难,易引起误诊。活检证实为非典型增生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
手术切除病变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癌变,术后病理检查可以帮助检出乳腺癌。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改变饮食、防止肥胖。少吃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甜食等。
避免食用含有激素或成分不明的保健品。
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各种菌类。
忌烟、酒、咖啡,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运动管理
术后一个月避免上肢剧烈运动,避免负重,肩关节外旋幅度不能过大。
术后运动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影响伤口愈合。
非手术治疗患者可根据医嘱适度运动。
心理支持
避免生气,保持心情愉悦。
如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况,及时向亲友或专业人士求助。
随诊复查
局限性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患者可以在月经干净后7~10天复查,若肿块出现变软、缩小,甚至消退,可继续观察并给予药物治疗,且每隔2~3个月复查。
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6个月内复查,若发生异常,如伤口愈合不良等随时就诊,坚持每个月进行乳房自查。
若经过治疗的患者再次出现疼痛、肿块等症状,则需及时就医。
预防
定期进行乳房自查和体检
掌握乳腺自查方法,定期进行乳房自查。
如果发现乳房外观、大小有变化或触摸到肿块,应及时就医。
每年进行乳腺相关体检或参加乳腺癌筛查。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保持乐观积极心态,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倾诉内心的想法,化解烦恼。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戒烟、戒酒。
避免过多食用油炸食物及动物脂肪,不食用含有激素或成分不明的保健品。
适度运动,坚持锻炼身体,可以进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