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瘤
概述
指发生于乳腺的肿瘤
常表现为乳房肿块,少数表现为乳头溢液,皮肤橘皮样改变等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激素及基因突变等有关
部分良性肿瘤定期观察,部分肿瘤需采取手术等综合治疗
定义
乳腺肿瘤是指发生在乳腺内的肿瘤,常表现为乳腺肿块,即乳房可触及结节,是女性的常见疾病。
分型
按照良恶性程度的不同,乳腺肿瘤可以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
良性肿瘤
交界性肿瘤
常见的是乳腺叶状肿瘤,根据生物学行为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良性叶状肿瘤、交界性恶性肿瘤及恶性叶状肿瘤。
恶性肿瘤
发病情况
良性肿瘤中,以乳腺纤维腺瘤最常见,约占75%,以20~25岁年轻女性为主,其次为15~20岁和25~30岁。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病率居于良性肿瘤的第2位,约占20%,以40~50岁多见,多见于经产妇。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且发病趋势呈逐年上升。
乳房肉瘤甚为少见,临床上常见于50岁以上的妇女。
病因
乳腺肿瘤的病因大多数尚不明确,并且有所差异,下文仅阐述重点病因。
【提示】关于更多病因的内容,请参考阅读各乳腺肿瘤分型词条。
致病原因
乳房纤维瘤与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有关。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雌孕激素比例失调有关,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乳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
乳腺肉瘤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雌孕激素比例失调或遗传因素有关。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研究发现与BRCA1和BRCA2的基因突变、特定的月经生育因素等多种原因有关。
无论是体内雌激素过多,或是缺乏孕激素的保护,受到过量雌激素的刺激,均会诱发乳腺癌。
高危因素
营养过剩、肥胖、高脂肪饮食等因素,可能增加乳腺肿瘤的发病机会,属于高危因素。
症状
部分乳腺肿瘤患者除肿块外,常无明显自觉症状,不同类型的乳腺肿瘤,其症状也各不相同。
【提示】关于更多乳腺肿瘤的详细症状,请参考阅读相应疾病的词条。
常见症状
乳房肿块
良性乳腺肿瘤
一般为无痛性肿块,增大缓慢,质似硬橡皮球的弹性感(类似手按压鼻尖的感觉),表面光滑,易于推动。
恶性乳腺肿瘤
乳头溢液
常见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因乳头溢液污染内衣而引起注意,溢液可为血性、暗棕色或黄色液体,轻压乳晕区肿块时,常可从乳头溢出液体。
乳腺癌患者中有5%~10%可出现乳头溢液,约1%的患者仅表现为乳头溢液。
乳头改变
乳头糜烂
常见于乳头湿疹样乳腺癌(佩吉特病),较少见。
常伴有瘙痒、烧灼感,之后出现乳头和乳晕的皮肤变粗糙、糜烂如湿疹样,进而形成溃疡。
乳头回缩
如果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或慢性炎症引起的乳头回缩不固定,可用手指牵出来。
如果是肿瘤侵入所致,乳管受到邻近肿瘤侵入而缩短,可把乳头牵向肿瘤一侧,使其扁平、凹陷。
当肿瘤生长距乳头较近时早期出现,生长在较深处时则晚期出现。
皮肤改变
乳腺癌累及乳房悬韧带时,使其缩短而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形似酒窝,故称“酒窝征”。
乳腺癌细胞阻塞淋巴管致淋巴管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此时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炎性乳腺癌时局部皮肤出现发红、水肿、粗糙、皮温升高,发展迅速,预后差。
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腺癌向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较多见。
肿大淋巴结质硬、无痛,随病情进展可融合成团,甚至与皮肤或深部组织黏着,不易推动。
伴随症状
乳房恶性肿瘤肿瘤侵及臂丛神经时可有肩部胀痛。
乳房恶性肿瘤侵入皮肤,导致皮肤溃破形成溃疡,伴有恶臭及反复出血。
乳房恶性肿瘤转移至淋巴结,可出现淋巴结肿大、无痛,甚至融合成团与皮肤或深部组黏连。
并发症
急性乳腺炎
硬化性乳腺病
可能出现在纤维瘤中,表现为肿瘤变硬,边界不清,和周围组织附着紧密,可出现局部持续性疼痛,在月经前加重,影像学检查难以和乳腺癌进行区分。
就医
就医科室
乳腺外科
乳房发现无痛性肿块,乳房外形改变,乳头有分泌物,腋窝出现逐渐增大的淋巴结等情况时,建议及时就诊。
普外科
如无乳腺专科,上述情况亦可去普外科就诊。
肿瘤内科
如果确诊为乳腺癌等恶性肿瘤,需要内科治疗时,建议到肿瘤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注意观察乳腺肿块的变化情况并记录。
就医前关注月经周期是否规律。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何时发现乳房肿块?
乳房肿块有无增长?增长是否迅速?
乳房表面皮肤有无红肿、疼痛、溃疡、糜烂、褶皱?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乳腺疾病?
既往有没有患过乳房疾病?
是否长期服用避孕药?
是否进行过激素补充治疗?
月经初潮是什么时候?闭经是什么时候?
怀孕几次?生育几次?是否哺乳?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5-3、CEA、CA125等。
影像学检查:乳房超声检查、钼靶X线摄片、磁共振成像(MRI)。
病理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
特殊检查:乳腺导管镜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激素类药物:如孕激素等。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GnRH-a):如他莫昔芬等。
芳香化酶抑制剂:如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
其他药物:如氟维司群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肥胖、滥用雌激素、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乳腺肿瘤家族史等高危因素或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各年龄段女性出现乳房肿块,乳头溢液,或乳房皮肤出现“酒窝征”、“橘皮样”改变。
体征
乳房检查可能有以下体征:
两侧乳房外形不对称,两侧乳头不在同一水平,乳头会出现糜烂、回缩,乳房可有局限性隆起或凹陷,皮肤有“橘皮样”改变。
乳房可触及肿块,锁骨、腋窝处淋巴结有增大。
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记物检查如CA15-3、CEA等常用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病程监测,但是敏感性低,不适用于乳腺癌的筛查和诊断。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是目前最常用的乳腺肿瘤辅助诊断方法,可显示肿瘤的数目、部位、大小等,还能鉴别不同类型的乳房肿瘤。
钼靶X线摄片
用于乳腺疾病的检查。
如果呈现密度增高的肿块影,边界不规则或者有毛刺,则可能是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是钼靶X线摄片的重要补充手段。
最大优点是可提高早期乳腺癌、小乳腺癌、多病灶乳腺癌的检出率。
病理学检查
细针抽吸穿刺活检
使用细针对肿块进行经皮穿刺并抽吸,然后进行细胞病理学检查,进而明确诊断。
优点:创伤小、恢复快。
空心针穿刺活检
在超声引导下用粗空心针穿刺肿块,获取长条状的组织标本,然后进行组织学结构诊断。
该检查诊断可靠性优于细胞病理学检查。
切除活检
对于高度怀疑乳腺癌的患者,可将肿瘤及周围乳腺组织一并切除,然后做快速病理检查。
是诊断乳腺肿瘤最可靠的方法。
乳腺导管镜检查
适用于乳头溢液的患者,可探查溢液乳管内是否存在肿瘤以及明确肿瘤位置等情况。
鉴别诊断
乳腺肿瘤最常见的表现是乳房肿块,患者常无明显自觉症状,常易互相混淆,除了需相互鉴别,还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乳腺囊性增生病
相似点:肿块或局部乳腺腺体增厚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不同点:常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胀痛(月经前明显)、肿块大小与质地可随月经周期变化。若影像学检查未见可疑肿物,且月经来潮后“肿块”变小、变软,则可继续观察。
浆细胞性乳腺炎
相似点:乳腺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肿块大时皮肤可呈“橘皮样”改变。
不同点:60%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呈急性炎症表现,予抗炎治疗后多可消退,40%的患者开始即为慢性炎症,若积极治疗后肿块仍存在,可考虑手术切除。
皮肤湿疹
相似点:乳房局部皮肤出现发红、水肿、粗糙、皮温升高。
不同点:皮肤湿疹常有过敏史,一般对称分布,部分人群慢性反复发作,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后可好转。
治疗
良性乳腺肿瘤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恶性乳腺肿瘤患者则以综合治疗为主,除手术治疗外,还需根据病情辅以内分泌、化疗、靶向等治疗,最大程度地控制原发肿瘤及区域淋巴结,减少复发及转移,提高生存率。
【提示】关于更多治疗内容,请参考阅读相关疾病词条,如「乳腺癌」等。
手术治疗
治疗乳腺纤维腺瘤的有效方法是手术切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有乳头溢液或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应行手术。
乳房肉瘤的治疗以单纯乳房切除为主,若有胸肌筋膜侵犯时,也应一并切除。
乳腺癌目前主张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方式有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和乳腺癌扩大根治术、全乳房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及腋淋巴结清扫术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主要适用于乳腺恶性肿瘤。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
化学药物治疗
内分泌治疗
靶向治疗
针对HER2过度表达乳腺癌的常用靶向药物有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
还有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如恩美曲妥珠单抗等。
上述药物能显著提高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术后长期生存率或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期。
预后
治愈情况
不同类型的乳腺肿瘤,预后差异悬殊。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率为6%~8%,一般是良性,可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无法完全自愈;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即使完整切除,也有复发可能,其癌变率为6%~8%。
乳房肉瘤中叶状囊肉瘤5年生存率约为85%,而非叶状囊肉瘤5年生存率约为45%。
乳腺癌患者越早治疗,5年生存率越高。其中原位癌的5年生存率为98.8%,可手术的乳腺浸润癌的5年生存率约为85%,而浸润癌有远处转移时5年生存率与分子亚型及治疗相关,总体5年生存率约为25%~30%。
危害性
乳房肿瘤可出现乳头溢液、乳房疼痛、压迫症状等,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
部分良性随诊的乳腺纤维腺瘤可能在怀孕期间出现迅速增长的情况,唯有定期乳腺彩超检查,待分娩后行手术切除。
乳房恶性肿瘤出现转移时会引起各脏器功能不全,晚期会出现恶病质,身体极度消瘦,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高脂、油炸的食物。
慎用含大量雌激素的保健品。
卫生管理
运动管理
保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强度以锻炼后不感到疲惫为宜。
尽量使体重达到正常范围(即体重指数为18.5~23.9kg/m2)。
手术治疗后何时开始活动可以询问医生,术后早期应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
心理支持
接受健康教育,了解乳腺肿瘤相关知识,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以增强安全感及治愈的信心。
有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及时向亲友倾诉,也可以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以免由于心理问题影响治疗效果。
随诊复查
复诊复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等情况,具体时间和项目请严格遵医嘱。
乳腺良性肿瘤
需每3~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如乳腺超声等。
乳腺恶性肿瘤
临床体检:最初2年一般每3个月1次,其后3年每6个月1次,5年后每年1次。
乳腺超声:每6个月1次。
乳腺X线照相:每年1次。
胸片或胸部CT:每年1次。
腹部超声:每6个月1次,3年后改为每年1次。
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以上等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基线骨显像检查,全身骨显像每年1次,5年后可改为每2年1次或遵医嘱。
血常规、血液生化、乳腺癌标志物的检测每6个月1次,3年后每年1次。
应用他莫昔芬的患者每年进行1次盆腔检查。
预防
乳房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很难有效预防,但以下措施可降低发病风险。
预防措施
定期专科检查
普通人群在健康体检时,建议由专业医生进行乳房的体格检查。
乳腺自我检查,即自己对双侧乳房进行观察和触摸检查,手法尽量轻柔。着重关注双侧乳房是否对称,局部皮肤有无异常,肿块的大小和活动程度有无变化,乳头溢液的性状和量有无改变。
注意饮食习惯
多吃水果和绿叶蔬菜。
均衡饮食,避免高脂饮食。
改变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慢跑、快走等,强度以锻炼后不感到疲惫为宜。
保持积极的心态,遇到烦心事多向亲友倾诉,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避免滥用激素类保健品。
定期筛查
我国指南中建议一般风险人群乳腺癌影像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但从18岁开始就应该进行乳腺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乳腺自我检查。
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请参考阅读词条「乳腺癌」的日常部分。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