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瘤
概述
一组具有许多相同组织学特点,由透明软骨构成的良性肿瘤
症状主要为局部肿块或肿胀,多不伴有疼痛;也可无不适症状
病因不明,可能与骨损伤、慢性感染、放射性刺激、遗传等因素有关
无症状者定期观察,症状明显或怀疑恶变者须手术治疗
定义
软骨瘤是一组具有许多相同组织学特点,由透明软骨组织构成的、软骨源性的良性肿瘤。
分类
依据部位、临床和遗传学特点分类。
内生性软骨瘤
是发生在骨髓腔内的软骨瘤,又称内生软骨瘤,较多见。
男女发病相等,好发年龄为10~40岁。
只有单个病灶时,称为单发内生性软骨瘤或孤立性内生性软骨瘤。
有两个及以上病灶,且而无骨畸形或生长紊乱时,称为多发内生性软骨瘤。
骨膜软骨瘤
是发生在骨表面的骨膜内或骨膜下的软骨瘤,又称外生性软骨瘤,较少见。
好发于10~30岁,无性别差异。
其他类型
奥利尔病(Ollier病):指非遗传性、多发内生性软骨瘤伴有一侧肢体累及和骨生长紊乱,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马富奇综合征(Maffucci综合征):指Ollier病伴有软组织血管瘤。
软组织软骨瘤:又称骨外软骨瘤,指发生于软组织的软骨瘤,与深部的骨之间并无关系,主要位于手足部位的软组织内,极少数位于硬脑膜、喉、咽、口腔、涎腺、皮肤和输卵管等处。
发病情况
性别分布:男女发病之比为1.73:1。
好发年龄:多发生在21~30岁(28.3%)。
好发部位:多见于手和足的管状骨(如手的掌、指骨),其次为肱骨和股骨。
病因
致病原因
软骨瘤的病因至今不明,可能与骨损伤、慢性感染、放射性刺激、遗传及骨发育过程方向转位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骨组织某处软骨细胞发育不良,在骨骼生长过程中异常增殖,并逐渐移向骨干、骨膜、软组织等导致的。
症状
软骨瘤通常生长缓慢、体积小,大部分长期无明显症状,往往因为继发病理性骨折或体检进行影像学检查而偶然发现。
主要症状
肿块或肿胀:早期不明显,随着瘤体逐渐增大、膨胀才会出现肿胀,多见于手部或其他浅表部位。
疼痛:常为不严重的间歇性钝痛,逐渐加重呈持续性剧痛,可伴有压痛。
活动受限:由于局部肿块或肿胀,病变关节可出现屈伸等活动受限,程度较轻。
有时可出现病变部位其他不适感觉,如酸胀感,常被忽视。
并发症
病理性骨折:肿瘤逐渐增大,可破坏正常骨结构,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发生骨折,出现相应部位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表现。
畸形:肿瘤逐渐增大可导致畸形,如手指或足趾变形、膝外翻、双下肢不等长等。
恶变:部分软骨瘤可发生恶变,主要恶变为软骨肉瘤,也可恶变为纤维肉瘤、未分化多形性肉瘤、骨肉瘤等,临床表现与软骨瘤相似,有时局部疼痛症状更明显。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出现骨骼周围肿块、肿胀时,无论是否伴有疼痛、活动受限,都建议及时就诊。
如果轻微外伤后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等不适时,也建议及时就诊。
肿瘤科
如果是确诊为本病的患者,也可以到肿瘤科或肿瘤内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医生一般会进行体格检查,建议选择宽松适宜的衣服,以便更好地完成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骨骼疼痛,或压痛?
有没有骨骼的局部肿块或不明原因的肿胀?
有没有出现轻微外伤引起的骨折?
是否有手指或足趾变形、膝外翻、双下肢不等长?
病史清单
本人或家人是否有骨肿瘤病史?
平时是否吸烟喝酒,量如何?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是否有骨损伤、慢性感染、放射性刺激?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肿瘤标志物、骨组织活检。
影像检查:发病部位的X线或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PET-CT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尿常规、血生化检查等。
诊断
诊断依据
通常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即可确诊,有时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
病史
医生在接诊时,会询问开始发病的时间、主要症状、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等,以便指导下一步检查和治疗。部分可在儿童时期有类似软骨瘤的临床表现,或者曾患有软骨瘤。
临床表现
症状:可出现局部肿块或肿胀、疼痛等。也可无不适症状。
体征:局部有包块,严重时压之有乒乓球样感觉和压痛;病变关节活动受限。也可无异常发现。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是诊断内生软骨瘤最基本、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
CT检查
CT检查较X线检查更清晰,更能明确钙化情况及肿瘤范围。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检查对软组织显示更加清晰,对确定肿瘤在髓腔的范围有很大的帮助。
病理学检查
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典型特征可确诊,还可帮助鉴别软骨肉瘤等疾病。
鉴别诊断
软骨肉瘤
相似点:都可表现为病变部位缓慢增大的肿块。
不同点:软骨肉瘤是恶性肿瘤,可原发,也可由软骨瘤恶变而来,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都可见软组织和骨皮质浸润和破坏,病理学检查中软骨细胞更丰富、异型性更明显。
腱鞘囊肿
相似点:发生在手部的软骨瘤与腱鞘囊肿都可出现局部肿块或肿胀,二者根据症状难以鉴别。
不同点:腱鞘囊肿还可出现劳累后局部疼痛、运动无力和麻木感,可能会自行消失,超声检查发现囊性病变可鉴别。
骨膜骨肉瘤
相似点:骨膜软骨瘤与骨膜骨肉瘤发病部位、病程相似,且都可出现不伴有疼痛的肿块。
不同点:骨膜骨肉瘤是恶性肿瘤,病理学检查发现分化好的、未钙化软骨及梭形细胞包绕的肿瘤样基质才能明确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软骨瘤的治疗与有无症状、是否持续生长(通常成年后不持续生长)、生长部位和类型等有关。
内生性软骨瘤:确诊后大多数可采取非手术治疗,即定期观察;部分发生在扁平骨的,影像学提示局部侵袭性的,可考虑手术治疗。
骨膜软骨瘤:无症状且不持续生长者,多采取非手术治疗;有症状或持续生长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其他软骨瘤:首选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定期观察:不采取干预措施,仅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病情变化,以便在发现肿瘤持续生长、恶变等情况时,能及时改变治疗方案。
避免外伤: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病变部位受到撞击、挤压等,以免发生病理性骨折。
放射治疗:很少使用,有引发恶变的风险。对于发生在手术困难部位的软骨瘤,可以考虑采取放射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
手术治疗
治疗目的是清除病灶,改善症状,纠正畸形,预防病理性骨折、恶变等并发症,改善预后。
手术适应证
病变范围较大。
出现明显症状。
有病理性骨折倾向或已发生病理性骨折。
有恶变倾向或已发生恶变。
手术方式
病灶刮除术
是用刮匙刮除病灶组织的疗法。
病灶刮除术通常建议选择改良的扩大刮除术。
病灶刮除后需要采取磨钻、苯酚等物理、化学方法灭活,以消除残留肿瘤组织,减少复发。
植骨术
是将骨组织转移到骨质缺损部位的手术方法。
可填补病灶刮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
方法包括自体骨(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采集的健康骨组织)、异体骨(取自健康捐献者的骨组织)或人工骨(人工合成替代材料)植骨术。
其他手术方式
已发生恶变者,或者是有症状的多发内生性软骨瘤,有时需要采取切除术,甚至截肢术,特别是发生于一列或多列指、有畸形者。可通过截骨矫正。
有骨折倾向的,可以在进行病灶切除术的基础上,采取内固定手术。
预后
治愈情况
软骨瘤不可自愈。
多数软骨瘤可在手术后治愈,尤其是内生性软骨瘤。
少数软骨瘤在手术后可局部复发或恶变,多为Ollier病和Maffucci综合征。
危害性
出现局部肿块或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对生活造成一定困扰。
部分患者会出现消极情绪,危害心理健康。
可能会导致病理性骨折、畸形等并发症。
可能会发生恶变,恶变率与疾病类型有关。
单发内生性软骨瘤的恶变率极低,不足1%。
骨膜软骨瘤恶变率也较低。
多发性内生软骨瘤恶变率较高,约为10%。
Ollier病和Maffucci综合征的恶变率非常高,报道的恶变率为10%~50%,恶变多发生在30~50岁。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注意自身安全,避免打架斗殴、跌倒等。
避免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如足球、篮球等。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饮食管理
均衡饮食,摄入食物种类丰富,避免偏食。
清淡饮食,少油、少盐、少糖,避免辛辣刺激、煎、炸食物,如辣椒、烧烤、甜点、蛋糕、冰淇淋或含糖饮料等。
适当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可选择肉类、蛋类、禽类、水产、奶类、豆制品等。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取。
心理支持
可以用听轻音乐、深呼吸、观看娱乐节目等方法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
保持乐观的心态。
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随诊复查
无论是否手术,都需要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以便了解病情变化,如是否恶变或复发。
如果复查期间症状有加重或外伤后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需要及时就诊。
预防
软骨瘤的病因尚不明确,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每年体检有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