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小头半脱位
概述
桡骨小头部分脱离正常解剖位置
多见于幼儿,表现为患儿肘部疼痛、哭闹不止,肘关节呈固定姿势
通常采取手法复位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少数需要进行悬吊或石膏固定
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定义
桡骨是前臂外侧的长骨,其近端部位称为桡骨小头,也称桡骨头,与肱骨远端构成肱桡关节,可协助前臂进行屈伸、旋转,肱桡关节周围有环状韧带包裹。
5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桡骨头发育不全,环状韧带薄弱,当手腕或前臂突然受到向上的牵拉时,桡骨头可从环状韧带内向下脱位,而环状韧带近侧边缘滑向关节间隙并嵌入肱桡骨关节腔内,称为桡骨头半脱位,又称“牵拉肘”、“保姆肘”。
分类
根据损伤后前臂所处的体位,有2种损伤类型:
旋前位损伤:该型较常见,损伤后前臂处于旋前位(大拇指侧桡骨旋转到前面)。
旋后位损伤:该型较少见,损伤后前臂处于旋后位。
发病情况
本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幼儿,2~3岁发病率最高,超过7岁时极少发生此病,桡骨头半脱位约占5岁以下儿童肘部损伤的45.4%。左侧比右侧多见,女孩患病率要明显高于男孩。
病因
致病原因
牵拉
多发生于家长为孩子穿衣,或与孩子玩耍时。家长对孩子的手、腕向上牵拉,尤其是前臂处于伸直、旋前位时的牵拉(如上肢被提着“荡秋千”)可能引起半脱位。
当肘关节处于伸展,前臂旋前位,手腕或前臂突然受到纵向牵拉,桡骨小头即可自环状韧带内向下脱位,桡骨小头上方的部分环状韧带滑落并滑入桡肱关节并卡住。
扭伤
儿童活动时用力扭动手臂、扭打,或被动摇晃手臂,可能导致半脱位。
跌倒
不慎跌倒可能损伤上肢、肩肘,引起半脱位。
高危因素
本病好发于小于5岁的幼儿,尤其是女孩。
发病机制
幼儿期桡骨小头发育尚未健全,小头和桡骨颈的直径基本相同。环状韧带相对松弛,对桡骨小头不能确实稳定。当腕、手被向上提拉、旋转时,肘关节囊内负压增加,韧带或关节囊移位。
取消牵拉力以后,桡骨小头不能回到正常解剖位置,而是向桡侧移位,形成桡骨小头半脱位。
到5岁时环状韧带会变得又厚又牢,一般不会出现撕裂或移位。
症状
主要症状
疼痛、哭闹:多发生在儿童的手、腕有被动向上牵拉后,出现肘部疼痛、桡骨小头处压痛,患儿会拒绝家长触碰患肢,出现剧烈哭闹。
活动受限:患儿感手肘及前臂活动受限,前臂处于半屈位及旋前位,拒绝使用患肢接物。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小儿手或腕被向上牵拉后出现哭闹、活动受限、拒碰肘部的症状,建议及时骨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穿易于穿脱的上衣。
尽量避免触碰患肢,以免小儿反复哭闹,不便配合治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哪个部位疼痛?
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了疼痛?能描述当时的情形吗?
小儿是否出现哭闹和拒绝使用患肢?
小儿前臂是否出现固定的姿势?
病史清单
肘关节是否受过外伤?
以前是否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如有,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肘关节超声、X线、CT、核磁共振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5岁以下儿童,有反复桡骨小头半脱位病史。
临床表现
儿童在手或腕部被动向上牵拉后,出现肘部疼痛。
表现为立即哭闹不宁,多用健肢托患肢前臂或下垂患肢,前臂处于轻度旋前位,肘部微屈拒动,不能上举拿物。局部有明显压痛,被动伸屈肘或旋转前臂时哭闹加剧。
肘关节无肿胀和畸形。
辅助检查
一般情况下,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明确诊断,可不需其他辅助检查。X线检查往往没有异常发现,肘部超声与核磁可协助诊断,但一般情况下不必采用。
X线
X线是一种常规的检查方法,但X线片并无异常表现,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只是为了排除骨折、骨病等。
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肱骨小头的半脱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超声可见强回声样组织嵌插于肱桡关节间隙,多为环状韧带,复位后强回声样组织可消失,也可用于鉴别诊断。
磁共振
肘关节磁共振(MRI)可清楚显示肘关节的骨和软组织结构,可明确诊断桡骨头半脱位,但其应用价值不高,检查时间长、环境密闭,一般儿童难以配合。另外其价格昂贵,普适性较弱。
鉴别诊断
部分桡骨头半脱位的病史及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与下列疾病混淆,应予以鉴别。 
桡骨小头脱位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肘关节的疼痛、活动受限。
不同点:桡骨小头脱位多由于跌倒时间接暴力导致,且易合并骨折,单发脱位相对少见,X线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桡骨小头半脱位多由于前臂牵拉导致,X线无异常表现。
肘关节脱位
相似点:肘部出现疼痛、活动受限。
不同点:肘关节脱位多由相对高能量暴力引起,常见于车祸、摔伤等,多见于青壮年,发生后出现典型的肘关节畸形;桡骨头半脱位多由于前臂牵拉造成,多见于儿童,肘关节无畸形,可通过体征、X线鉴别诊断。
尺骨鹰嘴骨折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肘部疼痛、活动受限等。
不同点:尺骨鹰嘴骨折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导致,可见于各年龄段,存在鹰嘴的骨折;桡骨头半脱位并无骨皮质连续性的损坏,两者可通过X线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使桡骨头复位,恢复肘关节功能,防止复发。
治疗原则:一般手法复位即可取得满意效果,首次出现,可不固定或适当短时间内悬吊;若反复发生,需进行石膏固定。
手法复位
采用轻柔手法一般可达到复位目的,手法简单,效果满意。
复位手法
术者一手托起并握住前臂,将肘关节屈曲约90°,并将桡骨纵轴抵向肱骨下端;另一手掌托住肘内侧,其拇指置于桡骨头部位加压,作轻柔的前臂旋后、旋前活动。
复位成功的标志是有轻微的弹响声,肘关节旋转、屈伸活动正常。
如果一次复位未获成功,可重复上述操作。
注意事项
复位应就诊后由专业人员进行,防止引起其他损伤。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一般复位后不需要额外固定,但须告诫家长不可再暴力牵拉,以免复发。但是成人需要前臂吊带悬吊2~3周。
对于经常复发的习惯性半脱位,为防止牵拉伤肢,或手法复位后,用上肢石膏托固定肘关节90°位,前臂稳定7~10天。
目前尚无报道需手术治疗者。
桡骨小头半脱位怎么办
桡骨小头半脱位治疗包括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手术治疗等。
1.手法复位:复位者可用一只手握在脱位者肘部,大拇指摸住桡骨小头的位置上,另一只手握住脱位者的腕部或者前臂,然后前臂快速旋,二者同时协调用力,迅速屈肘,如能听到一声弹响或者桡骨小头处有弹跳感,则认为复位成功。
2.石膏固定:初次复位者可不需要进行固定,但对于反复桡骨小头半脱位者,复位后应用石膏固定7天左右,防止患肢受到牵拉。
3.手术治疗:对于陈旧性脱位治疗,则要根据年龄、脱位与桡骨的长度、指骨的关系,制定具体手术方案。
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时,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避免自行复位,耽误病情。
预后
治愈情况
首次出现,经手法复位后,一般预后较好。
少部分人群可出现反复脱位的情况。
桡骨头半脱位待5~6岁后极少再发。
危害性
桡骨头半脱位若不及时进行复位,可导致肘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肘关节僵硬,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一般没有饮食禁忌,营养均衡即可。
可适当补充含钙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鸡蛋等。
日常管理
家长应减少或尽量避免对儿童前臂进行牵拉,尤其是肘伸直状态下、前臂旋前位时。
悬吊或石膏固定的患儿需要监护人全时进行看护,不要受伤。
病情监测
若复位后又出现疼痛、活动受限,应及时复诊,及时治疗。
如进行石膏固定,应注意石膏松紧度,不可过松或过紧,若有不适,应及时就医调整。
随诊复查
复诊的重要性:评估桡骨头半脱位的恢复情况。
随诊时间:对于首次出现脱位的人群,复位后一般不需要复诊,注意防止再次脱位即可;对于反复脱位,使用石膏托固定的人群,分别于1周、4周后复诊。
复诊的检查项目:体格检查,必要时进行超声或MRI检查。
预防
平时与儿童嬉戏玩闹,避免单独牵拉其手部或上肢,应同时牵拉衣袖。5岁以内幼儿应该重点保护,有过桡骨头半脱位病史者更要注意,避免反复脱位。
日常活动避免磕碰和外伤,避免跌倒,注意防护。
帮小儿穿衣服时,应避免手部旋前位牵拉,应和衣袖同时拉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