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痛
概述
运动劳损、急性外伤、炎症反应等都可能导致跟腱痛
跟腱疼痛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诊
休息、少站立和运动、适当冷敷、服用非处方镇痛药等可缓解
可采取药物、理疗、支具固定等,必要时手术治疗
定义
跟腱痛,就是跟腱走行区域出现的疼痛,疼痛可发生于小腿后方中下段,或者脚跟后上方。
疼痛可能来源于跟腱的腱性部分,可能来源于跟腱周围组织,也可能来自于跟腱与跟骨连接的部位。
发生机制
跟腱的纤维结缔组织发生撕裂、变性、炎性反应,或者跟腱自身及周围筋膜组织受到理化刺激等,都可能引起跟腱的疼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机制:
结缔组织纤维撕裂
当跟腱受到的牵拉载荷,超出了生理承受上限,组织纤维发生断裂,刺激周围的神经纤维,产生疼痛,如跟腱撕裂。
结缔组织纤维变性
长期或过量运动,跟腱反复承受较大应力,结缔组织纤维反复受到轻微伤,血供减低,机体反复进行修复,逐渐导致了跟腱局部的变性和退化,刺激周围神经产生疼痛,如跟腱病。
炎症反应
跟腱组织自身炎性反应,产生大量炎症细胞,刺激周围神经产生疼痛,如跟腱炎。
跟腱周围炎性刺激,主要见于痛风发作,血尿酸大幅升高,尿酸盐结晶在跟腱周围沉积,刺激产生大量炎症细胞,引发剧烈疼痛。
细菌感染,会发局部的炎症反应,刺激神经,产生疼痛。
压力刺激
跟腱长期受到非正常挤压,刺激周围神经产生疼痛,如跟腱囊肿。
表现
跟腱痛的表现根据持续时间、剧烈程度、触发因素、疼痛部位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如负重时疼、按压时疼、持续疼痛等。还可伴有局部肿胀、局部畸形、皮肤温度升高、足踝关节无法自由活动等。
症状特征
触发疼痛的部位不同
跟腱撕裂的疼痛会局限于断裂的肌腱纤维端口处,也就是皮肤表面可以看到“凹陷”的区域。
中部跟腱病为局部跟腱疼痛(通常在足跟上方2~6厘米处),这种疼痛会随着活动而加剧。
止点部跟腱病的疼痛部位在跟腱远端止点,为足跟附近。
跟腱旁组织炎的疼痛通常会局限于跟腱的内侧或外侧。
跟腱囊肿的疼痛局限于囊肿周围,通常位于靠近足跟附近的区域。
疼痛发作的特点不同
跟腱炎会出现轻中度疼痛、酸痛,伴有压痛和僵硬感,活动后加剧。
腱旁组织炎通常表现为反应性或应激性疼痛,这种疼痛在运动后持续数天,在小腿抬高等低负荷活动时也会出现疼痛。
肌腱病疼痛通常在早上加重,但在5~10分钟后会缓解。通常有超负荷的拉伸活动的病史,如长距离走路或跑步。
伴随症状
皮肤温度升高
部分情况下会伴有足底部皮肤温度升高,如痛风、细菌感染等。
外观变化
跟腱撕裂,尤其是完全断裂时,通常感觉小腿后面被猛烈撞击,并可听到断裂闷响,皮肤表面可以看到明显的凹陷区域,触之有空虚感。
止点部跟腱病,足跟上方可能会出现结节样膨大。
跟腱囊肿通常可看到局部皮肤饱满,有膨隆感。
痛风、细菌感染等,表现为局部红肿。
功能受限
足部负重及下肢运动功能一定程度受影响(如难以主动下压脚背),如跟腱炎、跟腱病等。
足部负重及下肢运动功能大部分丧失(如无法屈伸足部),如跟腱断裂。
全身症状
痛风等病症可出现体温轻度升高。
原因
可以引起跟腱痛的原因很多,可能仅仅是一种生理反应,也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
我们通常需要结合跟腱痛的具体特征,如持续时间、具体部位、疼痛程度,以及伴随症状、病史等,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和判断。
疾病因素
局部疾病
跟腱撕裂:跟腱是由两条肌腱合并而成的人体最粗壮、坚强的肌腱,直接暴力作用如重物打击跟腱,间接暴力作用如肌肉的猛烈收缩,可使跟腱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也可由锐器如玻璃、刀等切割致伤。
跟腱旁组织炎:炎症发生在跟腱周围的肌筋膜组织,通常表现为反应性或应激性疼痛,在小腿放松和伸展状态下,肌腱触诊疼痛无变化,压痛点通常会局限于跟腱的内侧或外侧。
跟腱病:源于跟腱的退行性变化,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出现胶原蛋白、黏多糖、水分等营养物质的减少,导致肌腱的机械稳定性较差,更容易受到损伤。这种肌腱的退行性变化是非炎症的。
跟腱囊肿:是一种良性包块,通常是由于跟腱长时间受到摩擦,出现劳损,周围渗出包裹形成包块。好发于跟腱止点附近。多数没有症状,部分囊肿短时间增大,局部压力增加,易引发疼痛等刺激症状。
系统性疾病
主要见于痛风。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跟腱止点周围,造成局部重度疼痛、肿胀、发红,好发于夜间,常反复发作。
少数情况下,类风湿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跟腱疼痛。
非疾病因素
部分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引起跟腱疼痛,如突然进行高强度弹跳运动、裤或袜子过紧、小腿后侧受到磕碰或长时间挤压等。
就医
因为偶尔过量运动、磕碰挤压、裤袜不合身等导致的跟腱疼痛,通常休息及更换合身衣物后即可缓解,无需特殊处理。
如果没有明显诱因出现跟腱疼痛,并且休息后不能缓解,或者间断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的,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如伴其他症状或既往有痛风等病史时,则需要就医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如果有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小腿后侧中下段重度疼痛和肿胀。
不能向下蹬脚、不能踮脚站立或不能正常行走。
跟腱痛并伴有全身不适如发热、无力等。
损伤后立即出现重度跟腱疼痛。
伴有皮肤破溃,流血或有分泌物渗出的跟腱疼痛。
如果有以下情况,建议择期就医:
不行走或不站立时持续存在跟腱痛。
即使尝试过休息、冰敷和制动,跟腱痛仍然超过数周。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既往有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排查系统性疾病所致的跟腱疼痛。
就诊科室
出现足跟疼痛,通常建议首诊于骨科、全科医学科。
特殊年龄人群或病史建议如下: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于儿科或小儿骨科。
如果确定为痛风或类风湿性疾病诱发,可能需要就诊于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
由于导致跟腱疼痛的原因较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跟腱疼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持续的还是间断的?
疼痛有什么特点,是钝痛、锐痛、烧灼痛还是其他类型?除了跟腱走行区,是否有其他部位的疼痛?
有无夜间痛、非负重痛,还是只在负重时出现疼痛?
是否伴有麻木、感觉异常等其他症状?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跟腱病变,如跟腱外伤、跟腱炎?是否接受治疗?
近期是否有小腿或脚踝部的受伤经历?是否接受治疗?
是否从事体育运动、重体力劳动?
体重是否在过去的1年里有明显增加?
是否存在痛风、糖尿病等慢性病?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在全身检查基础上,重点检查跟腱走行区有无肿胀、皮肤温度变化、颜色改变、畸形、感觉异常,并观察患者行走的步态。
常规检查
血尿酸(UA)浓度检查:可提示是否患痛风。
血糖检查:可提示是否患糖尿病。
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可提示机体是否处于高度应激反应状态,或存在自身免疫疾病。
其他检查
MRI检查:对很多跟腱痛相关疾病具有明确诊断价值,用于跟腱炎、跟腱囊肿、跟腱损伤等疾病的进一步诊断。
超声检查:非常适合于浅层肌腱的评估,通过对跟腱厚度、周围血流率、组织弹性的检测。
缓解与治疗
如果仅是轻微、短时间的跟腱疼痛,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加强休息、减少站立行走时间、避免过量运动、选择舒适的衣物和鞋袜等。
如跟腱疼痛持续时间长,或逐渐加重,则应引起注意,特别是既往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病史的人群,需要及时向医生求助获取专业建议。
如果期望根治跟腱疼痛,尤其是慢性、长期的疼痛,务必及时就医明确导致疼痛的原因,进行对因治疗,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缓解措施
出现跟腱疼痛可尝试做以下处置:
剧烈或过量运动导致的跟腱疼痛,需要充分休息,减少下肢负重,尽量减少站立、行走的时间,避免跑步及其它加重疼痛的活动。
运动后的急性跟腱疼痛,可以局部冷敷,用毛巾包裹冰块敷于足跟处,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钟。
必要时使用足跟垫、弹性绷带及贴扎带支撑跟腱。
如果是慢性跟腱疼痛(疼痛超过3周),可进行适度功能锻炼,如站立或坐位踮脚后跟;或者坐位使脚尖下垂,再慢慢抬起脚尖。在不加重疼痛的前提下坚持适量缓慢拉伸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专业治疗
通过就诊明确病因,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冲击波治疗、支具固定制动等,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疾病导致的跟腱痛,治疗原则和手段可能是不同的。
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
可采用局部红外线理疗、短波或超短波治疗等。必要时还可能需要卧床静养,抬高患肢,佩戴支具进行足踝部制动等。
药物治疗
类固醇激素:可局部注射激素(如泼尼松)以缓解无菌性炎症。注意同一部位不可反复注射。
对因治疗
跟腱撕裂
跟腱部分撕裂,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短腿石膏或楔形鞋跟的足靴固定,保持踝跖屈30°的位置制动4~6周;也可采取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可避免感染等手术相关风险,但会增加再次断裂的可能性,而且康复时间更长。
跟腱完全断裂,可采取手术治疗。
跟腱炎
可使用支撑垫抬高足跟,以减少对跟腱的拉伸。
还可在夜间睡眠时使用夹板,以保持跟腱轻度拉伸。
如果病情严重,建议穿步行靴或使用拐杖,以利于跟腱修复。
非手术治疗如没有效果,需要做手术来切除跟腱周围的炎症组织。
跟腱旁组织炎
跟腱旁组织炎的治疗原则与跟腱炎相同,只不过病情相对更轻,保守治疗恢复期更短,恢复效果更明显。
跟腱病
跟腱病的恢复目前最多采用的是休养,但是休息后能缓解疼痛,却不能根本上治疗跟腱病。
拉伸训练是肌腱病最主要的有证据支撑的治疗方法。肌腱通过系统训练逐渐地被施加负荷,使它们逐步增加耐受负荷的能力,以满足日常生活强度所需。
必要时可行关节镜微创手术局部清理,并可行射频消融,以改善病变部位血液供应,促进更快的恢复。
跟腱囊肿
性质稳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跟腱囊肿可暂不治疗,进行观察。
短时间增大或者引发症状明显的跟腱囊肿可行手术切除。
痛风石
痛风反复发作或病程较长,可能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跟腱止点周围,呈石灰样,需做手术予以清理。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