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韧带损伤
概述
外伤暴力引起的三角韧带部分或完全损伤
主要表现为内踝局部有淤血肿胀、疼痛及踝关节不稳定
多由暴力因素导致踝关节外翻外旋伤引起
一般保守治疗,严重损伤时需要手术治疗
定义
三角韧带损伤,是指多由外伤暴力因素引起的,三角韧带部分或完全损伤。
三角韧带是稳定踝关节内侧的主要韧带结构,功能是阻止距骨外翻、外旋移位以及后足外翻畸形。
三角韧带的完整性对后足力线和踝关节稳定性、负重及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均至关重要。
分类和分型
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三角韧带损伤
慢性三角韧带损伤
根据损伤部位分型(Hintermann 分型)
Ⅰ型为三角韧带内踝近侧起点处撕脱断裂,累及胫舟韧带(TNL)和胫弹簧韧带(TSL),约占71%。
Ⅱ型为三角韧带体部断裂,累及胫舟韧带(TNL)和胫弹簧韧带(TSL)(偶尔累及弹簧韧带),约占10%。
Ⅲ型为三角韧带远端止点断裂,累及胫舟韧带(TNL)和胫弹簧韧带(TSL),约占19%。
发病情况
三角韧带急性损伤占所有踝关节损伤的10%~15%,损伤主要是由于踝关节外翻或者外旋导致。
病因
致病原因
急性三角韧带损伤
多由外伤暴力导致踝关节外翻或外旋引起。
直接暴力:较为常见,如重物直接击打踝部,引起三角韧带损伤。
间接暴力:如摔伤、高处坠落或在运动中摔倒,扭伤踝部而引起三角韧带损伤。常与踝关节骨折合并发生,多见于Web C型/旋前外旋或旋前外翻型踝关节骨折,少数可见于Web B/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
慢性三角韧带损伤
三角韧带慢性损伤常因急性损伤未行正规治疗或损伤严重保守治疗失败所致。
成年人获得性平足的Ⅳ期,胫后肌腱功能不全导致内侧纵弓下降、后足外翻前足旋前翻,内侧三角韧带处于过度应力状态,导致胫舟、胫弹簧韧带或胫跟韧带慢性损伤。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以诱发上述病因,引起疾病发作或加重。
长期、持续的重复某项需要跳跃或脚部旋转的运动。
长期在较硬的场地或不平坦的地面进行训练。
长期穿不合脚的鞋子或高跟鞋。
高危因素
足球、篮球等职业运动员、军人等容易在运动中摔倒,为高危人群。
左踝内侧慢性三角韧带损伤的原因
三角韧带是指足踝内侧的韧带,是足踝内侧的主要稳定结构。左踝内侧慢性三角韧带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胫后肌腱功能不全、劳损、踝关节成形术后等因素。
1.胫后肌腱功能不全:胫后肌腱主要的作用是足趾屈和足内翻。胫后肌腱功能不全会导致患者足弓功能不稳定,从而出现慢性的三角韧带损伤。
2.三角韧带劳损:当患者的左踝关节长时间反复受力牵拉时,会导致三角韧带反复用力,从而引起三角韧带出现水肿的情况,导致三角韧带出现慢性损伤。
3.踝关节成形术后:踝关节成形术后的患者踝关节功能不稳定,容易引起慢性的三角韧带损伤。
左踝内侧慢性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治疗。
症状
主要症状
疼痛
急性三角韧带损伤常见于急性的旋前(外翻)型踝关节扭伤,表现为踝关节内侧的显著疼痛。伤后内踝后下方明显疼痛。
慢性三角韧带损伤在不平地面上、下坡或下楼梯、跑跳时,出现前内侧间隙的疼痛症状,有时可合并因后足外翻导致的腓骨下撞击性疼痛。
肿胀
常见于急性三角韧带损伤,可见踝关节肿胀,内侧肿胀较为显著,无法负重。
瘀斑
见于急性三角韧带损伤,内踝部位皮肤有不同程度紫青或瘀斑。
活动受限
踝关节活动受限,无法正常行走。
其他症状
慢性不稳后期可出现游离体、滑膜卡压,软骨损伤或骨赘增生导致的交锁症状。
并发症
踝关节不稳
慢性三角韧带损伤,可能因踝关节不稳导致踝关节功能动障碍,后足力线不正,踝关节退变等,影响日常生活及运动功能。
在不平地面上、下坡或下楼梯、跑跳时,出现踝关节内侧打软腿。
足外翻畸形
三角韧带损伤如果比较严重,可能导致腓骨肌群痉挛,胫后肌腱失用而致后足外翻畸形,弹簧韧带损伤,继而中足旋前畸形,跟骨外移,距骨头向内半脱位,足弓塌陷。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外伤后,出现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建议及时前往骨科就诊。
运动医学科或足踝外科
踝关节长期疼痛,影响运动甚至影响行走,也可前往运动医学科或足踝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外伤后出现踝关节疼痛、肿胀,不要自行服药,以免掩盖病情。
不要盲目进行推拿、按摩,以免加重病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踝关节疼痛、肿胀?
活动度如何?
是否有其他异常?
病史清单
是否为职业运动员?
是否长期需要进行跳跃或旋转脚腕?
近期是否进行过剧烈运动或高强度训练?
踝部是否有外伤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局部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超声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明确的踝关节外伤史。
临床表现
症状
踝关节疼痛、肿胀,可能伴有活动受限。
体征
踝关节有明显局限性压痛、活动受限。
慢性三角韧带损伤可有踝关节抽屉试验阳性,后足存在外翻畸形。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虽然不能为判断三角韧带损伤提供直接的依据,但可以评估踝关节畸形程度,排除踝关节骨折。
一般使用应力位X线片。
负重位X线片内踝间隙增大提示三角韧带撕裂,背屈时应力位X线片测量内踝间隙≥5 mm是预测三角韧带损伤最可靠的标准。
核磁共振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现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软组织损伤的诊断,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常作为三角韧带损伤的辅助检查,特别是急性损伤,在冠状位可清晰显示三角韧带的水肿、断裂。
MRI对三角韧带慢性损伤的诊断意义不佳,常用于观察三角韧带慢性损伤合并的踝关节骨关节炎或软骨损伤。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关节韧带损伤的一种可靠方法。
正常韧带在图像上表现为中低回声条索,部分撕裂可见韧带肿胀、增厚以及局灶性的低回声甚或无回声。韧带完全撕裂出现断端增粗并回缩。
动态的超声检查提示韧带张力消失,关节松弛。
关节镜检查
关节镜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可以明确有无韧带损伤和判断损伤程度。
分级和分期
核磁共振上诊断急性三角韧带损伤一般分为4级。
0级:韧带完全正常。
I级:三角韧带形状规则,韧带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
Ⅱ级:韧带部分断裂,表现为韧带松弛,形状不规则,连续性部分中断,韧带信号增高,可见液体信号。
Ⅲ级:韧带完全断裂。
鉴别诊断
三角韧带损伤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肌腱断裂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显著青紫瘀斑等表现。
不同点:肌腱断裂一般是因为在活动中,做出超出关节活动范围的动作,导致相关肌腱被动牵拉而引起撕裂或完全断裂,对应肌腱抗阻发力时会有抗阻痛阳性体征。通过影像学表现可以鉴别。
踝关节骨折
相似点:都可能会出现踝关节疼痛,肿胀,青紫瘀斑,负重困难等表现。
不同点:踝关节骨折常表现为局部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减轻疼痛和肿胀,促进韧带愈合,恢复踝关节功能。
治疗原则: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严重的韧带损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急性期处理
三角韧带损伤的急性期处理包括制动、冰敷、抬高患肢。
休息、限制活动
停止活动,局部固定,避免高强度训练或者使踝关节过度活动。
冰敷
用冰袋或毛巾包裹装有冰水混合物的密封袋冰敷患处,每次20分钟,每天2~3次,持续2~3天。
抬高患肢
将患肢抬高至高于心脏的位置,有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一般治疗
对于慢性三角韧带损伤导致的慢性踝关节内侧不稳定,可以通过佩戴支撑内侧足弓的鞋垫、佩戴纠正下肢力线及维持踝关节稳定的支具和矫正器、穿戴维持后足内侧稳定性的矫形鞋等方法进行3~6个月的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非甾体抗炎药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产生镇痛、抗炎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局部疼痛。
如果患有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可以选择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等对胃黏膜刺激比较小的药物。
手术治疗
常用手术方式包括三角韧带修补术、三角韧带重建术与关节镜下修复术。
三角韧带修补术
适应证
急性损伤伴下胫腓联合损伤、踝关节骨折脱位、距骨骨软骨损伤时,或者关节镜探查发现Ⅲ度损伤时。
踝关节骨折复位后如果踝关节内侧间隙仍然增宽,可能是三角韧带断裂嵌顿于关节内。
损伤同时累及三角韧带深层和浅层。
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的慢性内侧不稳定。
沿踝关节内侧面做长约 6 ~ 8 cm 弧形切口,探查韧带损伤情况。根据损伤的深浅程度选择不同的固定点和固定方式。
三角韧带止点重建或肌腱重建术
目的:改善踝关节外翻及维持内踝稳定。
适应证:陈旧三角韧带损伤;严重的急性三角韧带损伤。
对于韧带残端质地良好的损伤,可将韧带残端用铆钉固定于对应骨性止点处进行止点重建。
对于韧带残端吸收或瘢痕化明显的损伤,可选择自体肌腱或异体肌腱贯穿内踝骨道后,将肌腱游离端分别固定于跟骨载距突和舟骨结节,重建胫舟韧带和胫跟韧带。
韧带重建后,需进行肌腱转位或截骨手术,对合并的胫后肌腱失用,跟骨外翻畸形等情况处理。
关节镜下修复术
相比于常规的三角韧带开放和重建技术,踝关节镜下手术视野清晰,更容易精确定位,同时便于发现其他伴随损伤。
康复治疗
早期功能康复从运动练习开始,并逐渐加强,如踝关节跖屈,背伸,股四头肌收缩锻炼等。
一旦疼痛肿胀消退,可以开始神经肌肉训练,包括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训练、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等。
三角韧带损伤怎么恢复
三角韧带损伤恢复取决于韧带损伤程度,但主要是及时治疗和进行康复训练
1. 轻度的扭伤: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做剧烈的运动,抬高患肢,防止过度下垂,如果疼痛明显者可以外用药物,应用活血化瘀止疼的药物,扭伤在48小时之内可以用冷敷,48小时以后再热敷。
2.韧带轻度撕裂:可以采用保守的治疗方式,使用弹力绷带、护踝之类的护具,并且在治疗期间保持完全的制动、休息。
3.韧带严重撕裂和完全断裂后,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遵医嘱进行活动膝、踝关节等康复训练。
4.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的进行,逐渐恢复正常活动,增加负重、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练习,后期可以进行平衡技能的训练,平衡训练包括单足站立,从平地到粗糙地面等。
三角韧带损伤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判断损伤程度,是否有神经损伤等,不可拖延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预后
治愈情况
经过及时规的治疗,大多可以治愈,一般没有后遗症,可以正常活动和运动,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危害性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足外翻畸形、踝关节不稳、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影响正常行走和活动。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应合理安排饮食,注重营养,多吃新鲜蔬果,保证营养均衡。
术后可适当多补充高能量、高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蛋、牛肉等,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和愈合。
保证足够的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牛奶(每日500毫升)、动物肝脏(一周1~2次)、瘦肉、虾皮、海带、豆腐等。
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等。
戒烟戒酒。
日常管理
在治疗期间避免运动。在固定解除后可进行适当活动。如对踝关节进行屈曲、伸展、左右侧弯曲等活动,一侧保持6~10秒,以尽量不引起疼痛为原则。
患处注意保暖。
心理支持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压力过大。
家人应多关心患者,加强沟通,理解和安慰患者,使其得到理解和帮助。
功能康复
急性三角韧带损伤术后康复
术后2周内患足非负重状态下进行短腿石膏固定,抬高腿部,以便患肢消肿。
术后2周拆除石膏,改为功能支具保护,积极进行踝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
术后4周开始,为了提高肌肉力量、增加踝关节活动度及减轻踝关节肿胀,逐渐开始踝关节中立位弹性抗阻训练。
术后6周,去除行走支具并部分负重。
术后12周逐渐开始完全负重。
慢性三角韧带损伤术后康复
术后3~4周内穿行走支具,允许部分负重。
若合并其他手术(如距骨骨软骨损伤修复术),非负重时间延长至术后4~6周。
去除支具后逐渐开始物理治疗,包括主被动功能锻炼、步态训练及负重本体感觉训练。
病情监测
如果出现内踝肿痛,活动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随诊复查
用于观察病情恢复情况、治疗效果。
复查项目包括X线检查、磁共振等。
治疗后第2周,第1、2、3、6个月,第一年及每隔一年需要去医院复查。有时主治医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复查时间。
预防
选择合适的训练场地,穿戴舒适且软硬适中的鞋、护具等。
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疲劳运动。
交通、工作、生活过程中注意安全,减少可能受巨大外力伤害的风险。
发生三角韧带急性损伤后需要积极规范治疗,避免变为慢性。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