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概述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又称骨髓象检查,是指应用显微镜或自动化仪器针对骨髓中细胞形态与数量进行的检查。用于贫血、发热、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骨痛及骨质破坏的诊断与鉴别及血液病治疗中的定期复查及化疗疗效观察。
检查前准备
1.检查前注意事项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骨髓穿刺的目的、时间和注意事项(穿刺后3天内穿刺部位不要着水,保持清洁等)。
(2)对怀疑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在骨髓穿刺前应做凝血功能方面的检查。
(3)签署骨髓穿刺知情同意书。
2.标本采集
检查方法
1.涂片制备
将抽取的骨髓组织迅速涂片3到5张,涂成的血膜能分出头、体、尾三部,以便检查。涂片制成后应迅速扇干以免自然干燥时细胞发生皱缩变形。如果进行组织化学染色,需再增加涂片数量。
2.染色
细胞形态学一般选择瑞氏染色、吉姆萨染色。
3.判断标准
骨髓涂片有骨髓小粒、镜下可见骨髓中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中性杆状粒细胞与分叶核粒细胞之比大于血涂片,以上几点表明取材良好。
4.标本送检
除骨髓片外,应同时附2到3张血片和病历摘要一份。
5.显微镜形态学检查
(1)低倍镜检查:①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情况。②根据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来判断骨髓增生程度。③观察图片中有无特殊异常细胞。④低倍镜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量。
(2)油镜检查:①观察有无异常细胞及寄生虫。②选择满意的血膜部位,仔细观察200个或500个有核细胞,按细胞种类、发育阶段分类计数,并计算各段百分率。③计算粒红比值。④检查各个系统阶段细胞有无病理形态变化。
正常参考范围
1.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10~180)×109/L。
2.骨髓巨核细胞计数
单位面积7~35个。
3.骨髓象分析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红比值(2~4)∶1。
(3)粒细胞系统:占40%~60%。其中原粒<2%,早幼粒<5%,嗜中性中幼粒<9%,嗜中性晚幼粒<16%,嗜中性杆状核<25%,嗜中性分叶核<18%,嗜酸性分叶核<4%,嗜碱性分叶核<1%。
(4)红细胞系统:占20%~25%。其中原红<1%,早幼红<3%,中幼红<11%,晚幼红<14%。
(5)淋巴细胞系统:占20%~25%。其中原淋巴细胞罕见,幼稚淋巴细胞偶见,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6)单核细胞系统:占比小于4%。其中原单核细胞罕见,幼单核细胞偶见,均为成熟单核细胞。
(7)巨核细胞系统:按血膜1.5cm×3cm的标准,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巨核细胞不见或偶见,幼稚型占0%~5%,颗粒型占10%~27%,产血小板型占44%~60%,裸核型占8%~30%。血小板易见。
(8)其他:成骨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吞噬细胞等偶见,分裂象细胞少见,不见寄生虫和异常细胞。
(9)细胞形态:成熟细胞、血小板机各种有核细胞形态正常。
临床意义
1.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2)降低:提示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巨核细胞计数
3.骨髓象分析
(1)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见于白血病、红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2)粒红比值异常:增高见于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生成受抑制等;降低见于粒细胞生成受抑制、红细胞系统增生等。
(4)淋巴细胞异常:增加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何杰金氏病、淋巴性网状肉瘤等疾病。
(6)单核细胞增加: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
(7)巨核细胞异常:增加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检查前准备
检查方法
正常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