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印戒细胞癌
概述
大量黏液将细胞核挤压于细胞膜一侧形成戒指形状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
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病程进展可出现腹痛、黑便、体重减轻、纳差、乏力等
病因未明,可能与生活与饮食习惯、感染幽门螺杆菌及遗传等有关
主要为手术治疗,同时辅以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及中医治疗等
定义
胃印戒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由于癌细胞中充满了黏液,把细胞核挤向了细胞的一侧,使其外形酷似一枚戒指,因此得名。
胃印戒细胞癌是高度恶性肿瘤之一,占胃癌的10%~40%。
胃印戒细胞癌具有侵袭力强、病程进展快、恶性程度高的特点。
发病情况
患病率
有研究资料显示,在亚洲人群中,胃印戒细胞癌占胃癌总患病率的14%左右。
流行趋势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研究显示,胃印戒细胞癌患病率与胃癌整体患病率下降的趋势相反,过去一段时间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人群分布
性别分布:胃印戒细胞癌多见于女性。
年龄分布:胃印戒细胞癌多见于年轻人群。
好发人群
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存在争议)。
长期高盐饮食的人群。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
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的人群。
病因
致病因素
胃印戒细胞癌致病因素尚未完全明了,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了某些因素可能与本病有关。
感染幽门螺杆菌,且未经规范治疗。
血型为A型。
生活与饮食习惯,如高盐饮食。
长时间接触多环芳烃类及亚硝基化合物,如喜欢吃熏制及烧烤食物等。
患有癌前病变,如中至重度的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化生。
遗传,即家族有胃癌等胃部肿瘤病史。
长期吸烟。
发病机制
胃印戒细胞癌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机制有关。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异常
有研究表明MAPK参与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过程。
目前科学家认为肿瘤侵袭和转移主要是借助黏着斑激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增加对邻近细胞或靶向细胞的黏附性从而达到肿瘤的转移, 而MAPK可以调节MMPs的活性, 从而影响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因此,MAPK通路异常可能是导致胃癌的机制之一。
PI3K/AKT通路异常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是一种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 PI3K通过与蛋白激酶B结合来激活AKT,PI3K和AKT,磷酸化并调控许多与细胞代谢、凋亡、增殖和分化有关的蛋白, 进而抑制细胞的凋亡并促进肿瘤的生长。
目前科学家认为PI3K/AkT是使胃部细胞恶化的主要通路。因此,PI3K/AkT通路异常进而调控胃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NF-κB-COX-2通路异常
目前诸多证据表明,慢性炎症对于肿瘤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试验表明慢性炎症可刺激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COX-2全称环氧合酶-2,与慢性炎症关系紧密,且被证明为在癌症发展和进展中有重要意义的分子靶点。
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促进炎症因子等相关基因的转录,进而引起肿瘤的发生发展。
症状
主要症状
胃印戒细胞癌早期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也可出现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进展期胃癌可出现下列症状。
因癌肿增殖而发生的能量消耗与代谢障碍,导致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消瘦、贫血、水肿、发热、便秘、皮肤干燥和毛发脱落等。
癌肿溃烂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等,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呕血、黑便等。
肿块的机械性作用引起的症状,如由于胃充盈不良而引起的饱胀感、沉重感,以及无味、厌食、疼痛、恶心、呕吐等。
肿瘤位于贲门附近可侵犯食管,引起打嗝、咽下困难;位于幽门附近可引起幽门梗阻
癌肿扩散转移引起的症状,如腹水、肝大黄疸及肺、脑、心、前列腺、卵巢、骨髓等的转移引起相应症状。
转移情况
肿瘤转移至组织器官,会引起相应器官功能降低、衰竭的表现。
肝转移
食欲减退,有时伴恶心、呕吐等。
右上腹隐痛,肝区可有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有时可因体位变动而加重。
乏力、消瘦、不明原因的发热及水肿。
皮肤巩膜黄染、腹水、皮肤瘙痒等。
腹膜转移:转移至腹膜出现腹水。
颅内转移:转移至颅内可出现头痛、视盘水肿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普通外科
当影像学检查发现胃部占位,或者胃镜活检提示恶性时,应该及时前往普通外科、胃肠外科等科室就诊。
消化内科
当有不明原因地出现体重减轻、上腹不适或隐痛、厌食、黑便等表现时,应尽快前往消化内科就医,初步确定疾病性质。
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胃部疾病的人群,一旦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胃印戒细胞癌属于胃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所以属于胃癌高危人群者如胃癌家族史者,应做好定期防癌体检。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上腹不舒服,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近期胃口差、不想吃饭?
排尿时,是否感觉到疼痛?
有无反酸、恶心、呕吐、黑便等伴随症状?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胃癌等恶性肿瘤病史?
是否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是否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胃镜检查及活检、肿瘤标志物、幽门螺杆菌(Hp)检测。
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X线钡餐检查、CT检查、磁共振(MRI)、PET-CT。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
有胃溃疡病史。
有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史。
有吸烟史。
有胃癌家族史。
临床表现
早期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时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泛酸、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随病程进展,可出现消瘦及黑便等症状。
早期胃癌一般没有体征,部分可出现上腹部压痛,及肌肉紧张感。
中晚期胃癌可出现腹部包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腹水等体征。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并可获取病变组织做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最有效方法。
采用带超声探头的纤维胃镜,可对病变区域进行超声探测成像,有助于了解肿瘤浸润深度以及周围脏器和淋巴结有无侵犯和转移。
实验室检查
胃印戒细胞癌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为肿瘤标志物检查,但由于缺乏特异性,主要用于随访。
胃印戒细胞癌可出现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甲胎蛋白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
影像学检查
胃印戒细胞癌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X线钡剂造影、CT检查、PET-CT检查腹部超声等检查。
X线钡剂造影
数字化X线胃肠造影技术目前仍为诊断本病的常用方法。常采用气钡双重造影。
隆起型病灶表现为息肉状、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
表浅型病灶表现为胃黏膜粗大、紊乱等。
凹陷型病灶表现为充盈缺损、不规则龛影等。
有梗阻时可行碘水造影。
CT检查
CT检查可清晰显示肿块的边界、大小,以及周围浸润情况,有无腹水、肝转移等。
增强CT可显示周围血管关系、淋巴结转移情况等。
PET-CT
正电子发射成像检查(PET-CT)是一种新型、无创的检查手段,利用癌组织对于氟和脱氧-D-葡萄糖(FDG)的亲和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确定术前临床分期。
PET-CT主要用于诊断困难时,或怀疑远处转移,判断淋巴结与远处转移病灶情况,准确性较高。
腹部超声
腹部超声检查虽然不能直接诊断胃印戒细胞癌,但此项检查可以用于观察胃的邻近脏器(特别是肝、胰)受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肝、脾、胰、腹膜后淋巴结情况,是否有腹水的等。
病理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
诊断胃印戒细胞癌需要完整的病理学评估,胃印戒细胞癌的病理特征如下:
癌细胞呈现索条状或小巢状排列。
癌细胞具有较强的弥漫浸润特性。
癌细胞细胞质内充满黏液,把细胞核挤到细胞边缘。
癌细胞的细胞核形状不规则。
免疫组化检查
免疫组化检查是指应用免疫学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的定量检查。
对于肿瘤性疾病,免疫组化检查可通过检测各种蛋白质的表达水平,进而做出诊断,并判断预后。
通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K7、CK20、GCDFP-15及MG(乳球蛋白)的阳性或阴性表达,以及Ki-67增值指数的高低,可协助诊断罹患胃印戒细胞癌的情况。具体可参照下表。
检查项目胃印戒细胞癌
ER+
PR+
CK7+
CK20+
GCDFP-15+
MG+
Ki-67增值指数
分子突变类型
CDH1突变
miRNA高表达
TP53突变
ARID1突变
MUC6突变
CTNNA2突变
GLI3突变
RNF43突变
RhoA突变
分子生物学检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目前已发现胃印戒细胞癌与某些基因的突变有关,通过检测相关基因是否出现突变而诊断是否罹患本病。
下表列出胃印戒细胞癌相关基因突变的概率,可见K-RAS基因是本病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
!(table
!(table
临床分期
胃印戒细胞癌一般采用2010年美国癌症联合会公布的TNM分期标准,TNM的临床意义如下: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价。
T0:切除标本中未发现肿瘤。
Tis原位癌
T1:癌细胞侵犯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
T1a: 癌细胞侵犯黏膜固有层或黏膜肌层。
T1b:癌细胞侵犯黏膜下层。
T2:癌细胞侵犯固有肌层。
T3:癌细胞侵犯至浆膜下结缔组织,但未穿透脏层腹膜(浆膜)或侵犯邻近组织器官。
T4: 癌细胞侵及浆膜(脏层腹膜或邻近结构)。
T4a: 癌细胞侵及浆膜。
T4b:癌细胞侵及邻近结构。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的情况。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1~2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2: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3~6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3: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7或7个以上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3a: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7~15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3b: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15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主要是其他器官也出现了癌细胞。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未发现远处转移。
M1:发现远处转移。
G:代表组织分级。
Gx:无分级评估。
G1:高分化。
G2:中分化。
G3:低分化。
G4:未出现分化。
胃印戒细胞癌具体TNM分期如下:
0期: Tis N0M0
ⅠA期: T1 N0M0
ⅠB期: T1N1M0或T2N0M0
ⅡA期:T1N2M0、T2N1M0或T3N0M0
ⅡB期:T1N3M0、T2N2M0、T3N1M0或T4aN0M0
ⅢA期:T2N3M0、T3N2M0或 T4aN1M0
ⅢB期:T3N3M0 、T4aN2M0 、T4bN1M0 或T4bN0M0
ⅢC期:T4aN3M0 、T4bN3M0或 T4bN2M0
Ⅳ期:任意T任意NM1
鉴别诊断
胃印戒细胞癌是经过病理检查才能确定的胃癌类型,因此不能通过症状等来鉴别,一般需要借助病理检查中的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胃印戒细胞癌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肿瘤临床分期、患者自身情况等来综合考虑。
主要方法有手术、化学治疗,同时辅以靶向治疗及中医治疗等。
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
原则为彻底切除胃癌原发灶,按临床分期标准清除胃周围的淋巴结,重建消化道。根据肿瘤部位,可采取近端胃癌根治术、远端胃癌根治术、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等。
姑息性手术
如果原发灶无法切除,为了减轻胃癌引起的梗阻、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症状,可能需要进行姑息性手术,如胃空肠吻合术、空肠造口、穿孔修补术、姑息性胃切除术等。
术后护理
早期下床活动
目的是促进肠功能恢复,预防肠粘连,防止下肢血栓形成。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鼓励术后早期活动。
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如四肢主动活动、抬臀及间歇翻身等。
术后第1日,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及协助患者从床上坐起,坐在床边双腿下垂或在床旁站立、移步。
术后第2日起,家人或护工可扶持患者围绕病床在室内行走3~5分钟,以后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活动期间,应妥善保护患者的引流管,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出现头晕、气促、心动过速、心悸和出汗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活动。
高龄(>70岁)、冠心病、高血压患者不宜早期下床活动,以免因缺氧出现心肺并发症。具体活动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术后饮食
术后早期,禁食,并进行完全肠外营养
术后5~7天,胃肠引流减少、肠蠕动完全恢复后即可开始饮水。
通常在1周后,可酌情按医嘱开始进食清淡流质,再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
少食多餐是基本原则。若恢复顺利,通常在2~3周后可改为软食或普食。
饮食宜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消化,如鱼类、蒸蛋、牛奶、鲜果等,以保证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化疗
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为胃印戒细胞癌全身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具体情况可用于根治性手术的术前、术中和术后,延长生存期。
晚期患者采用适量化疗,能减缓肿瘤的发展速度,改善症状,有一定的近期效果。
适用情况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与临床分期综合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早期根治术后原则上不必辅助化疗,有下列情况者应行辅助化疗:
病理类型恶性程度高。
淋巴结转移。
年龄低于40岁。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姑息手术后、根治术后复发者需要化疗。
化疗药物
常用的化疗给药途径有口服、静脉、腹腔给药等。
常用的口服化疗药有替加氟、优福定、氟铁龙等。常用的静脉化疗药有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阿霉素、依托泊苷、甲酰四氢叶酸钙等。
近年来有紫杉醇、草酸铂、拓扑酶抑制剂、希罗达、替吉奥等新的化疗药物用于胃癌。
其他治疗
除了化疗药物外,目前用于胃印戒细胞癌的还有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
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等。
免疫治疗药物:帕博利珠单抗等。
【特别提醒】
药物治疗,尤其是化疗为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害正常机体细胞,具体用法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案,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医药治疗
临床中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改善病情,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中医药治疗可作为胃印戒细胞癌的辅助治疗手段,有助于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
中医药治疗可帮助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和体质状况,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提高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等具有一定的作用。
【特别提醒】
秘方、偏方、民间土方等方法治疗没有科学依据,有效性、安全性等难以保证,不建议使用。
预后
生存率
目前,我国暂时没有胃印戒细胞癌的5年生存率的相关统计。胃癌的5年生存率如下。
Ⅰ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Ⅱ期胃癌在70%左右。
Ⅲ期胃癌为25%~50%。
Ⅳ期胃癌则低于10%。
【特别提醒】
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其是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 5年后再次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5年生存率等统计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患者的个人生存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决定,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级别、分期、治疗情况和个人体质等有关。
分化程度:肿瘤细胞的分化是指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在形态学上的相似程度,越接近正常细胞者,说明分化程度越高,恶性程度越低;相反越接近于原始细胞者,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肿瘤细胞分化好者(即高分化者),预后明显较好,分化不良者(中、低分化)预后很差。
治疗是否及时:手术切除彻底可使机体内肿瘤负荷量降低到最低水平,使术后化疗发挥更好的作用,进而提高预后。
年龄:年轻患者身体素质及修复能力都要远强于老年患者,因此预后多比老年患者好,但年龄的影响不如前面的几种因素影响大。
复发与转移
胃印戒细胞癌较易复发,且复发后预后较差。
胃印戒细胞癌在终末期会出现转移。
淋巴结转移
胃印戒细胞癌首先转移的部位是淋巴结,进展期胃印戒细胞癌的淋巴转移率高达70%。
淋巴转移是胃印戒细胞癌的主要转移途径。
胃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通常是循序渐进,一般先转移到癌肿周围的局部淋巴结,再到远处的淋巴结,但有时也可发生跳跃式淋巴转移,终末期胃印戒细胞癌可经胸导管向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或经肝圆韧带转移至脐部。
血行转移
胃印戒细胞癌还可经血行转移,晚期患者血行转移可占60%以上。
胃印戒细胞癌细胞进入门静脉或体循环向身体其他部位播散,最常转移到肝脏,其次是肺、腹膜、肾上腺,也可转移到肾、脑、骨髓等。
腹膜种植
胃印戒细胞癌还可发生腹膜种植转移,癌细胞侵及胃的浆膜层脱落进入腹腔,可种植于肠壁和盆腔,如种植于卵巢,称为库肯伯格瘤。
可在直肠周围形成结节状肿块;癌细胞腹膜广泛播散时,可出现大量癌性腹水。
日常
日常管理
心态与情绪调整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生活管理
居住环境保持清洁,充分换气,阳光充足,温室度适宜。定期房间消毒,避免感染。
保持良好的卫生清洁,防止身体意外损伤。每日饭后、睡前用生理盐水液漱口,并用软毛牙刷。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少紧张焦虑情绪,易出血者避免活动过度及外伤。如果下肢有转移灶,尽量不要下床活动,避免骨折。
饮食管理
膳食结构均衡,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丰富。
应避免吃腌制、油煎、油炸食物。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西蓝花、西红柿、芹菜、莴笋、猕猴桃、苹果、香蕉等。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
不吃引起胃酸分泌增加的食物,如过甜、辛辣的食物。
休息与运动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或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减轻体力消耗,促进恢复。
病情改善后,可先从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复查随诊
复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疾病控制情况,早期发现转移复发,更早发现肿瘤复发或第二原发癌,并及时干预处理,以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复查随诊,需要遵医嘱进行。
预防
一般预防
胃印戒细胞癌病因未明,以下措施可能有助于预防。
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避免高盐饮食,不吃腌制和加工食物。
避免长时间接触多环芳烃类及亚硝基化合物,如杜绝吃熏制及烧烤食物等。
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如中至重度的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化生。
有本病家族史的患者建议定期体检。
戒烟戒酒。
定期体检
建议高危人群定期接受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胃印戒细胞癌。
高危人群
胃印戒细胞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指40岁以上,且具有以下条件之一的人群:
感染幽门螺杆菌,且未经规范治疗的人群。
生活在胃癌高发地区的人群。
进行过胃部手术的人群。
血型为A型血的人群。
高盐饮食的人群。
长时间接触多环芳烃类及亚硝基化合物,如喜欢吃熏制及烧烤食物等的人群。
患有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的人群。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
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
检查项目
血清学检查:PGⅠ、PGⅡ、PGR、G-17、Hp 抗体等项目,可从侧面反映罹患胃癌的风险。研究表明,当 PGR 低于 3.89,G-17 高于 1.50pmol/L 时,胃癌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
血清肿瘤学标志物:常用新型胃癌标志物 MG7 ,该标志物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幽门螺杆菌检测:推荐使用尿素呼气试验。
内镜检查:为侵入性方法筛查;有条件时,还可使用磁控胶囊胃镜系统进行筛查。
检查频率
高危人群每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