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肿瘤
概述
起源于胃上皮和胃黏膜下层淋巴组织的肿瘤
以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呕血、黑便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与地域环境、饮食习惯、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
居住在胃癌高发区、有胃癌家族史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发病风险高
定义
起源于胃上皮和胃黏膜下层淋巴组织或胃壁其他细胞的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以及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中以胃癌最为常见,其发生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仅次于结直肠癌
可出现上腹部不适及饱胀、食欲减退、恶心、打嗝、呕血、黑便、消瘦、贫血等症状。
分类
胃肿瘤根据其病理的良恶性,可以分为两类,即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胃良性肿瘤及早期恶性肿瘤预后通常较好。
胃良性肿瘤
胃良性肿瘤约占胃肿瘤的2%。
胃良性肿瘤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源于黏膜的上皮细胞瘤,如胃腺瘤、腺瘤息肉病等;另一类是良性间叶组织肿瘤,包括间质瘤、脂肪瘤和神经纤维瘤等。
胃恶性肿瘤
绝大多数胃肿瘤是恶性肿瘤,其中主要类型包括胃癌、恶性淋巴瘤及胃间质瘤等。
根据大体病理分类
根据病变是否突破黏膜下层,将胃癌分为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
早期胃癌:
指病变仅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不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
局限于黏膜内而未突破基底膜的称为原位癌
分为隆起型、浅表型、凹陷型,浅表型还可分为浅表隆起型、浅表平坦型和浅表凹陷型。
进展期胃癌:
指癌组织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的胃癌。浸润指癌细胞直接侵犯和长入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且与其没有明显界限的一种生长方式,是恶性肿瘤的特征。
可分为4型:息肉型(也叫肿块型)、溃疡局限型、溃疡浸润型和弥漫浸润型。
根据组织类型分类
胃癌根据组织类型不同可分为: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未分化癌及其他。
发病情况
目前没有关于胃肿瘤的整体发病数据,由于胃癌是最常见的胃肿瘤,故以胃癌发病数据举例。
男女发病比例超过2:1。
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
在我国西北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2016年,我国全年新增胃癌病例39.65万例,其中27.63万男性,12.02万女性。
同年,我国全年胃癌死亡病例28.85万例,其中20.02万男性,8.84万女性。
【特别提醒】由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相对滞后,2022年最新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6年的登记资料。
病因
致病原因
胃肿瘤的病因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高危因素
目前主要对胃癌的发病研究相对较完善,认为胃癌可能与饮食习惯、遗传、饮酒及吸烟等多因素有关。这些也称为胃癌的高危因素。
地域环境
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且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
数据显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和太行山脉等地均是胃癌高发区,辽宁、福建、甘肃、山东、江苏等地是胃癌高发省份。
在世界范围内,东亚及东欧为胃癌高发区,日本发病率最高,而北欧、北美、大洋洲及非洲为胃癌低发区。生活在美国的第二代日裔移民的胃癌发病率逐渐降低,表明地域生活环境对胃癌的发生有较大影响。
饮食生活因素
长期食用熏烤、腌制食品的人群胃癌发病率较高,与食品中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含量高有关。
食物中缺乏新鲜蔬菜与水果与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性较不吸烟者高50%,饮酒也会增高胃癌风险。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Hp感染也是引发胃癌的主要因素之一。
Hp感染率高的国家和地区,胃癌发病率也高。
进行Hp根除治疗则有助于降低胃癌发病风险。
胃部慢性疾病和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包括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等。本身尚不具备恶性特征,是从良性上皮组织转变成癌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不是所有的癌前病变最终都会转为癌,但是癌前病变的出现会增加患癌风险。
易发生胃癌的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
不典型增生
胃黏膜上皮的不典型增生根据细胞的异型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不典型增生与分化较好的早期胃癌有时很难区分。
原位癌
胃黏膜上皮层内的重度不典型增生,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称为胃原位癌。
胃息肉
胃息肉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前两者恶变的可能性很小,胃腺瘤的癌变率在10%左右,直径超过2厘米时癌变几率加大。
萎缩性胃炎
以胃黏膜腺体萎缩、减少为主要特征,伴有肠上皮化生或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可发生癌变。
术后残胃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改变,可能在术后15~25年发展为残胃癌
遗传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患胃癌的比例显著高于二、三级亲属,说明遗传在胃癌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子女和同胞兄弟姐妹。
二级亲属包括姑姑、舅舅、姨妈、叔伯、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亲属。
三级亲属包括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等亲属。
症状
主要症状
上腹不适
胃良性肿瘤多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类似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的症状,如上腹不适等。
胃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也不明显,但随着病情进展,常有一种腹部空虚伴灼热感及饱胀感,饭后尤其明显,并且症状日益加重。
食欲减退
早期胃恶性肿瘤往往是突然性地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油腻。
可能伴有打嗝、反酸等表现。
恶心、呕吐
胃肿瘤病灶位于胃出口处的幽门部时,恶心最明显。
可能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和胃液。
上腹隐痛
胃良性肿瘤一般不会疼痛。
早期胃恶性肿瘤的疼痛无定时,或表现为持续隐痛,而不像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那样有较明显的饭后痛或饭前痛的特点。
若病人原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其疼痛的规律性可发生突然改变,且原治疗溃疡病有效的药物突然变得无效或效果明显降低。
呕血和黑便
肿瘤仅破坏小血管,常表现为大便“潜血”,即大便外观虽正常,但化验可发现其中有血细胞。
若早期就侵犯较大血管,则引起呕血、大便变黑或如柏油样。
其他症状
恶性胃肿瘤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急剧消瘦及严重贫血
因为恶性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疾病,而且胃肿瘤引起病人消化吸收不良和消化道出血,从而更加重了消瘦和贫血。
远处转移
出现黄疸、腹水、肝脏肿大、腹部包块,提示肝转移的可能。
出现骨关节处持续疼痛甚至剧烈难忍时,提示骨转移的可能。
胃穿孔
当溃疡型胃癌穿透胃壁时,就会发生胃穿孔,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或长期腹部隐痛,可能伴有严重出血。
幽门梗阻
胃窦癌容易引起幽门狭窄,导致胃内食物不能正常通过,多有腹部不适、反复呕吐等症状。
转移途径
胃良性肿瘤一般不会转移,而胃恶性肿瘤常发生转移。转移方式主要是以下4种。
直接浸润
浸润性生长的胃癌突破浆膜后,易扩散至网膜、结肠、肝、脾、胰腺等邻近器官。
胃癌组织侵及黏膜下层后,可沿组织间隙与淋巴网蔓延,贲门胃底癌易侵及食管下段;胃窦癌可向十二指肠浸润,通常浸润在幽门下3cm以内。
淋巴转移
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进展期胃癌的淋巴转移率高达70%左右,侵及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淋巴转移率近20%。
血行转移
胃癌细胞进入门静脉或体循环向身体其他部位播散,形成转移灶。
常见转移的器官有肝、肺、胰、骨骼等,以肝转移为多。
腹膜种植转移
当胃癌组织浸润至浆膜外后,肿瘤细胞脱落并种植在腹膜和脏器浆膜上,形成转移结节。
直肠前凹的转移癌,直肠指检可以发现。女性病人胃癌可形成卵巢转移性肿瘤,称Krukenberg瘤,癌细胞于腹膜广泛播散时,可出现大量癌性腹水。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呕吐、便血等症状者,可以就诊于消化内科。
肿瘤科
若腹部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或占位性病变等,怀疑或确诊为胃肿瘤后,需要进行手术、术前或术后辅助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时,建议及时去肿瘤科、普外科或胃肠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穿宽松方便衣物,便于医生做体格检查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
尽量不佩戴首饰,如有假牙可能需要摘掉,便于做检查。
建议有家属陪同。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等症状?
是否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打嗝反酸等症状?
是否有呕血、黑便等症状?
不适症状出现多久了?持续存在还是有时可以缓解?在什么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病史清单
患者可能有以下情况,但有下述情况者并非都会患胃肿瘤。
是否经常吃熏烤、腌制的食物?
父母、子女和同胞兄弟姐妹是否有胃肿瘤或其他消化道肿瘤病史?
是否喝酒?喝酒多久了?每天喝多少?
是否吸烟?吸烟多久了?每天多少支?
是否有胃炎、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如病理、消化内镜等检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如X光钡餐检查、CT或磁共振、PET-CT等检查结果。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液生化、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结果。
诊断
胃肿瘤初步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最终确诊需行病理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胃肿瘤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
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史。
胃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
长期吸烟、饮酒史。
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等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胃良性肿瘤及早期胃恶性肿瘤可能没有特异性症状,仅有轻度上腹不适等。
中晚期胃恶性肿瘤可出现上腹不适、饱胀、恶心、打嗝、呕血、便血、消瘦等症状。
体征
胃良性肿瘤及早期胃恶性肿瘤患者常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
黄疸、腹水、触及肿大的肝脏,提示胃恶性肿瘤肝转移的可能。
骨关节疼痛,提示胃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病毒血清学、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尿常规、大便常规等。
可能并无特异性表现,可用来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有助于后续选择治疗方案。
肿瘤标志物检查
包括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等。检测这些标志物可以帮助判断胃肿瘤预后以及检测疗效。
确诊之前,部分肿瘤标志物升高。
治疗过程中,上述肿瘤标志物出现水平下降,则提示治疗有效。
随访过程中,上述肿瘤标志物再次升高,则提示可能出现了疾病复发或转移。
免疫相关标志物
包括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及肿瘤突变负荷(TMB)等相关免疫标志物检测。
可指导免疫抑制剂在胃肿瘤药物治疗中的应用。
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检查
为诊断胃癌的常用办法。
优点是痛苦小,钡餐对胃上部癌是否侵犯食管有诊断价值。
缺点是不如胃镜直观,且不能进行组织学活检。
CT检查
螺旋增强CT检查在评价胃癌病变范围、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如肝、卵巢)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是手术前判断肿瘤N分期和M分期的首选方法。
MRI检查
MRI的作用与CT相似,可以评价胃癌病变范围等。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PET-CT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用于判断肿瘤分期以及评价疗效,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指标的良好检查工具。
可以确定胃肿瘤原发灶的范围,了解周围淋巴结有否转移及转移的范围,较胸部CT能够发现更多的远处转移,更精确地判断肿瘤分期。
推荐在术前治疗、根治性放化疗后作为评价疗效的手段,一般在治疗两周后进行PET-CT检查
与其他检查相比,PET-CT的价格比较昂贵,不作为常规检查。
骨扫描
是判断胃癌骨转移与否的常规检查。
当骨扫描检查提示骨可疑转移时,需对可疑部位进行MRI、CT或PET-CT等检查验证。
内镜检查
俗称胃镜,能够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并可以对可疑病灶钳取小块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胃癌的最有效方法。
为提高诊断率,应在可疑病变组织四周活检4~6处,不应集中一点取材。
采用带超声探头的电子胃镜,对病变区域进行超声探测成像,可了解肿瘤在胃壁内的浸润深度以及向壁外浸润的情况,是判断肿瘤分期的最佳方法。
同时也可以探及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胃癌的术前临床分期,以及决定病变是否适合进行内镜下切除。
病理检查
是诊断胃肿瘤的金标准,主要是明确有无肿瘤及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其他检查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等相关检查。食管鳞癌患者可有胸背部不适、疼痛感,一些心肺疾病也可能会有胃癌类似症状,如心梗患者。通过这些检查可以鉴别诊断,指导后续治疗。
分期
胃良性肿瘤一般无分期,以下以胃癌为例来介绍胃恶性肿瘤分期。
TNM分期
目前,胃癌的分期参照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制定的TNM分期体系进行分期。分期的病理依据主要是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以及远处转移情况。
T代表原发肿瘤润胃的深度。
T1:肿瘤侵及固有层、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
T2:肿瘤侵犯固有肌层。
T3:肿瘤穿透浆膜下结缔组织而未侵犯脏腹膜或邻近结构。
T4a:肿瘤侵犯浆膜。
T4b:肿瘤侵犯邻近组织或脏器。
N表示局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N0:无淋巴结转移。
N1:1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2:3~6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3:7个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M则代表肿瘤远处转移的情况。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病理分期
根据TNM的不同组合可将胃癌划分为I-IV期临床病理分期。
N0N1N2N3
T1IAIBIIAIIB
T2IBIIAIIBIIIA
T3IIAIIBIIIAIIIB
T4aIIBIIIAIIIBIIIC
T4bIIIBIIIBIIICIIIC
M1IV
鉴别诊断
胃癌与胃息肉
大多数息肉患者无症状,但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腹部压痛、食欲下降等症状,因此也会怀疑胃癌。
可通过胃镜黏膜活检鉴别,胃息肉多有隆起且为良性病变,胃癌是恶性肿瘤。
胃癌与胃溃疡
两者都会表现为上腹胀痛,也可能伴有消化道出血,通常不会出现明显消瘦和腹部肿块等症状,可通过胃镜检查鉴别。
胃溃疡的边缘较规整,多呈近圆形,而胃癌可观察到肿块,溃疡边缘不规则,呈结节状隆起,底部有污秽灰白苔,触之易出血。
治疗
治疗目的:胃良性肿瘤及早中期胃癌应争取治愈,中晚期胃癌则以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和控制并发症为主。
治疗原则:胃肿瘤一经确诊需积极治疗,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内镜治疗、手术治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放射治疗等。
胃良性肿瘤通常可通过手术切除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以下主要介绍胃恶性肿瘤的治疗。
内镜治疗
直径小于2厘米、无溃疡表现的分化型黏膜内癌,可通过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
早期胃癌肿瘤浸润深度达到黏膜下层、无法完整切除、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不应盲目进行内镜下治疗,原则上需采用标准的外科根治性手术
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
原则为彻底切除胃癌原发灶,按临床分期标准清除胃周围的淋巴结,重建消化道。
目前公认的胃癌根治手术标准术式是D2淋巴结清扫的胃切除术。
姑息性手术
当原发灶无法切除,可针对由胃癌导致的穿孔、出血、梗阻等并发症状进行手术。胃切除术、空肠造口、胃空肠吻合术、穿孔修补术等均在此范畴。
化疗
对于不可切除性、复发性或姑息手术后的胃癌晚期病人,化疗可能有减缓肿瘤的发展速度、改善症状等作用。根治性手术后辅助化疗的目的是控制残存肿瘤细胞,以减少复发机会。
早期胃癌根治术后原则上不必进行辅助化疗;而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均需化疗。接受化疗的胃癌病人应有明确病理诊断,一般情况良好,心肾与造血功能正常,且无严重并发症。
为提高化疗效果、减轻其毒副作用,常选用多种化疗药联合应用。
其他治疗
胃癌的免疫治疗包括PD-1/PD-L1抑制剂、细胞因子以及过继性免疫治疗等。
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等靶向药物,在晚期胃癌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预后
治愈情况
胃良性肿瘤一般都可通过手术治愈;胃恶性肿瘤的治愈情况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发现时临床分期、治疗情况等。
发现时临床分期越早者,治愈希望越大。例如,黏膜内癌的5年生存率91%以上,黏膜下癌5年生存率为80%~90%。
国内统计数据显示,胃癌Ⅰ、Ⅱ、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92.6%、76.2%、40.8%和6%。
无远处转移的局部晚期胃癌患者,有一定治愈机会。
已有远处转移的晚期胃癌通常不能治愈。
尽管难以治愈,但部分晚期胃癌患者仍有希望长期带瘤生存。
【特别提醒】
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5年后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5年生存率等统计学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
患者的生存期需要结合其发病时的分期、身体状况、是否及时接受了规范的治疗和规律的复查等因素综合分析,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胃良性肿瘤患者及时治疗预后通常较好。针对胃恶性肿瘤患者,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肿瘤分期、转移情况和治疗情况等。
分期早、无转移、及时接受正规治疗、身体素质较好的患者,预后更好。
30岁以下的胃癌患者,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
日常
本病在日常生活需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心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复查。
日常管理
以下是针对胃肿瘤患者的建议,健康人群也可参考。
饮食管理
少吃熏制、腌制、生冷、辛辣刺激、硬质粗糙等食物。
谨慎辨别含有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的食品。
有胃部炎症或其他疾病的患者需少食多餐。
对出现营养不良者或贫血者,在饮食中注意增加富含蛋白质、铁的食物,如鱼、蛋类、瘦肉、鸡、动物血等。
生活管理
生活中应戒烟忌酒。
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
适当参加娱乐活动与体育锻炼。
心理支持
家属需多鼓励和开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可以让其有更好的心态面对疾病。
患者自身应保持心情舒畅,正视疾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患者平时可与病友进行交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情监测
若出现上腹部饱胀、隐痛、恶心、呕吐、呕血、便血等,则考虑病情恶化或复发,应尽快就诊。
出现进行性黄疸,考虑肝转移;出现持续性的身体部位疼痛,应考虑骨转移等。
随诊复查
复诊可提早发现肿瘤,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手术切除后,应定期进行相关影像学或内镜检查,以防止复发。
若为姑息手术联合化疗等治疗方案,则应在治疗间期关注患者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并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复查项目可能包括血液生化检查、血常规、肿瘤标记物、上消化道造影、CT、胃镜等。
预防
根据胃肿瘤的高危因素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虽不能完全阻止疾病发生,但有助于降低胃肿瘤的发病率。可大致分为日常预防和定期筛查。
日常预防
规律饮食,不暴饮暴食,减少食用高盐、熏烤、腌制食物,不吃霉变食物。
居住在胃癌高发地区的人群需要格外注意健康饮食。
戒烟戒酒。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出现消化道疾病时应早期就诊,及早治疗。
有家族史或胃肿瘤高发区人群应做好筛检、体检。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要咨询医生,有必要的话及时做根除治疗。
定期筛查
目前我国针对胃癌患者,有十分详细的筛查策略。筛查目的是降低人群死亡率和发病率。
主要的筛查对象是,45~75岁且合并胃肿瘤高风险的人群,以及一些特殊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为血清学筛查和内镜筛查。
具体筛查频率需要咨询专业医师,根据医师综合评估结果来执行。
胃癌高风险人群
目前,国内外对高风险人群的定义有所不同。在我国,胃癌高风险人群定义为年龄≥45岁且符合下列任意1条者:
长期居住于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与胃癌发生相关的疾病。
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
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酗酒等。
血清学筛查
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可提示胃癌发生风险,但不建议单独用于胃癌筛查。
PG可分为PGⅠ和PGⅡ。
我国胃癌筛查采用PGⅠ浓度≤70微克/升,且PGⅠ/PGⅡ≤3.0作为胃癌高危人群标准。
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该指标升高,提示存在胃癌发生风险,但不建议单独用于胃癌筛查。
Hp感染检测:
该指标阳性说明存在Hp感染,存在胃癌发生的风险。主要包括血清Hp抗体检测与尿素呼气试验(UBT)。主要作为辅助筛查指标。
内镜筛查
常用的有电子胃镜筛查、磁控胶囊胃镜筛查等。
电子胃镜:
是胃癌的主要诊断手段。
可观察胃内黏膜的全貌,病灶位置、形态、范围、出血、溃疡形成等。
可取肿瘤边缘组织或疑似肿瘤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缺点是在不全身麻醉的情况下,检查过程对患者来说十分痛苦,有些人可能难以耐受。
磁控胶囊胃镜:
是将胶囊内镜技术和磁控技术成功结合的新一代主动式胶囊内镜。
是将微型摄像机和无线电发射器置于胶囊内,吞服后检查胃肠道病变的方法。
优点是比起传统电子胃镜,胶囊胃镜全程无痛苦、无需麻醉、便捷、诊断准确度较高。
但其也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无法进行活检。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