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炎
概述
概述
下肢静脉炎指下肢体表可视静脉发生的急性无菌性血栓性炎症。好发于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以及其细小的属支。临床表现为沿浅静脉走行部位红、肿、热、痛,有条索状物或硬结节,触痛明显,是临床的常见疾病。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临床症状
下肢病变静脉区呈红肿索条状,明显疼痛和压痛,局部皮温升高。急性炎症消散后,索条状物硬度增加,皮肤留有色素沉着,一般无全身症状。
危害
病变静脉触之是一条坚硬索状物,病变外形呈线状,有疼痛和触痛。
检查
血常规检查、多普勒超声、高凝因素筛查、CT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必要时可行病理检查。
诊断
根据病史、下肢病变静脉区红肿索条状,疼痛和压痛及检查结果诊断。
治疗原则
去除导致静脉炎的病因,促进炎症吸收,镇痛,必要时手术治疗。
治愈性
积极治疗,可减轻、缓解或改善症状。
饮食建议
勿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宜清淡富含营养饮食。
病因
病因
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以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等可引起,较常见于外科手术后引发。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沿下肢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站立或劳累加重,患部皮色加深、皮温升高。单侧发病时左侧多于右侧。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病情可反复发作,此起彼伏,以小腿和足部浅静脉炎多见。
其他症状
累及深静脉,出现患肢凹陷性肿胀,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曲张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局部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淤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下肢病变静脉区红肿索条状,疼痛和压痛及检查可以临床初步诊断,静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
1.血栓性下肢深静脉炎/下肢深静脉血栓
早期表现患肢肿胀,可凹陷性,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劳累后加重,休息抬高患肢后缓解。随病情发展,出现患肢营养障碍,皮肤瘙痒、脱屑、色素沉着呈黑色,湿疹样皮炎,可伴静脉曲张。后期出现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长期溃疡可导致皮肤癌变。
2.游走性下肢浅静脉炎
初期表现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可触及皮下硬结或条索状物,压痛。炎症消退后皮肤色素沉着呈黑色。可反复多次发作,位置不定,呈游走性。
治疗
治疗方针
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若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予以抗生素。外用类肝素软膏、抗炎药物软膏。位于大腿根部及膝关节周围的病变,采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疗。
手术治疗
炎症期消退后,如下肢仍有条索状硬物伴疼痛,可手术切除。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形成浅静脉炎,可于炎症消退后行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病因治疗如去除导致静脉炎的静脉导管等。下肢病变急性期需抬高患肢,避免久站、久坐等,同时可加用医用弹力袜,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局部可采用冷/热敷、物理治疗等促进炎症吸收,镇痛。
预后情况
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护理
日常护理
避免下肢外伤,一旦发生外伤或足部霉菌感染应及时治疗。下肢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促使血管侧支开放,增加血流。降低血液黏稠度,纠正基础疾病。
饮食调理
多饮水,饮食清淡。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