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概述
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腔,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疾病
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发热、静脉曲张和股青肿等
病因与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血液凝血功能异常等有关
根据病情选择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定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发生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血液回流障碍,并引起静脉壁炎性改变。
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部位在下肢。
流行病学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人群中发病率为5%~10%,是常见的严重疾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重症监护室内发病率为25%~32%,其中30%的患者会在10年内复发,9%会导致致命的肺栓塞
分型
根据临床症状分型
中央型: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周围型:包括股静脉和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股白肿和股青肿
病因
致病原因
下肢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易患因素可增加患病风险。
血流缓慢
长期卧床、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感染等,可造成血流缓慢。
下肢静脉中,髂静脉位于右髂总动脉和骶骨之间,这种解剖位置造成静脉容易受到压迫,使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流动变缓。
血管壁损伤
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高渗溶液可损伤血管壁。
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手术损伤或其他外伤等,均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凝血功能异常
最常见的原因是各种大型手术,与手术引起的组织损伤有关。
烧伤、严重脱水等也可使血液浓缩,凝固性增加。
癌细胞在破坏正常组织时,常会释放促凝血物质,血液更容易凝固。
长期口服避孕药、大量应用止血药物和脱水剂等也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炎症过程可以活化特定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等参与凝血系统激活,促进机体形成高凝状态。
易患因素
年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可能与老年人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等有关。
静脉血栓史:曾经发生过静脉血栓的人,发生急性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
原发性血液高凝状态:有基因突变或遗传性抗凝物质缺陷者,更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直接激活某些凝血因子,最终促进血栓形成
孕产期:女性深静脉血栓中约有50%发生于孕产期,孕期、分娩时、产后都有可能发病。
血型:A型血最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O型血风险较小。
其他: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肥胖和静脉曲张等也可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
发病机制
正常静脉内皮表面有一层覆盖物,有良好的抗凝作用;正常的内皮细胞也会分泌抗凝因子,防止血栓形成。
静脉内皮受损,血液流动缓慢,凝血功能异常并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炎症,进而形成血栓。
深静脉血栓的远端和静脉壁只有轻度粘连,容易脱落而导致肺栓塞
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严重程度取决于受累静脉位置、阻塞程度和范围等。
典型症状
急性期
急性期以突发性单侧下肢肿胀和胀痛为特点。
中央型
发病急骤,左下肢发病多于右下肢。
整个下肢明显肿胀。
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按压痛。
观察下肢皮肤可发现浅静脉扩张。
患肢局部皮肤温度和体温升高。
周围型
局限于股静脉的血栓形成,主要特征是大腿肿痛,下肢肿胀多不严重。
局限在小腿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突然出现小腿剧痛、肿胀,患肢不能着地,行走时症状加重。
混合型
股白肿:整个下肢明显肿胀、剧痛,常伴有体温升高等。
股青肿:病情发展,可出现肢体极度肿胀,小腿、足背出现水疱,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并呈青紫色,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摸不到搏动。
亚急性期、慢性期
深静脉部分再通,肢体肿胀和胀痛感逐渐减轻,但浅静脉扩张更明显,可能出现静脉曲张,小腿远离心脏的一端可出现色素沉着
深静脉大部分或完全再通,下肢肿胀减轻,但活动后可加重,静脉曲张更加明显,小腿出现广泛色素沉着,以及可反复发作的皮肤溃疡。
并发症
肺栓塞
下肢静脉血栓可能会发生脱落,栓子随血液流动到达肺部,引起肺栓塞
典型表现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和晕厥等。
就医
需要就医的情况
如果出现突发的单侧肢体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红肿等情况,应当尽快就诊。
建议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血管外科。
就诊准备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医前需要通过医院的官网、官方App、114等正规渠道挂号,准备好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异地就医的病人还要办理备案手续。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有什么不舒服?
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
走路、站立时有没有减轻或加重?
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
有没有进行过检查和治疗?
有没有长期卧床的情况?
近期有没有接受手术、静脉穿刺、静脉注射等医疗操作?
有没有烧伤、外伤、长期口服避孕药、大量应用止血药物和脱水剂等情况?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是什么病?
需要怎么治疗?
治疗有什么风险?
能治好吗?
什么时间复诊?
会复发吗?
诊断
疾病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
病史
可能有外伤、手术、长期卧床等情况。
可能曾经发生过静脉血栓。
临床表现
单侧肢体突然发生肿胀、疼痛。
直腿伸踝试验(Homan征)阳性:患者下肢伸直,踝关节急速背屈时出现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压迫腓肠肌试验(Neuhof征)阳性:按压小腿腓肠肌出现疼痛。
实验室检查
血液D-二聚体浓度测定
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升高,当D-二聚体>5mg/L时,往往提示深静脉血栓处于急性期。
阴性结果大多可排除血栓形成
影像学检查
血管超声检查
主要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下肢深静脉是否有血栓及血栓部位,并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
超声检查还能帮助鉴别静脉阻塞来源是外界压迫还是血栓形成。
血管腔内超声能实时呈现血管横断面特点,重建扫描血管的三维立体图像,帮助判断血管壁、血管内膜下病变及血流流速等,也逐渐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疗中。
X线静脉造影
X线静脉造影是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可以显示静脉阻塞的位置、范围、程度,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
静脉主干有固定的造影剂充盈缺损,同一静脉反复多次造影始终部分显影等,都可提示存在静脉血栓。
检查时需要注射造影剂,检查中需要保持固定姿势、屏气等。
磁共振静脉显像、静脉CT造影
磁共振静脉显像(MRV)和静脉CT造影(CTV)检查对下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等近端主干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较高。
放射性核素检查
目前较少使用此类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包括放射性核素碘-125-纤维蛋白原摄取试验、高锝酸盐法、锝-99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或锝-99m-大颗粒微球体法检查等 。
放射性核素碘-125-纤维蛋白原摄取试验适合膝关节以下静脉血栓的定位检查。
高锝酸盐法适用于诊断骨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锝-99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或锝-99m-大颗粒微球体法检查常用于观察大隐静脉情况。
螺旋CT肺血管造影检查
肺部血管螺旋CT可以明确有无发生肺栓塞及具体的栓塞部位和范围,阴性结果可以排除明显肺栓塞。
其他
体积描记法
体积描记法包括电阻抗体积描记法,应变体积描记法,静脉血流描记法和充电体积描记法。
电阻抗体积描记法是通过测量电阻抗的改变来了解血容量的变化情况,适用于检查发生于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急性血栓形成,准确率较高。
皮肤温度测定
可通过扫描照相机检测红外线放射、液晶温度记录仪等方法测定皮肤温度。
液晶温度记录仪可检测出静脉炎部位皮肤温度升高。
静脉血压测量
用盛满生理盐水的玻璃测量器连续针头,穿刺足或踝部浅静脉。
站立位足背静脉压力一般为130cmH2O,踝关节伸屈活动时,一般下降为60cmH2O。
停止活动后,静脉压力回升,回升时间超过20秒钟。
主干静脉有血栓形成时,站立位静脉压力明显升高,回升时间加快。
在病变早期侧支血管建立之前有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要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下肢淋巴水肿等鉴别。
急性动脉栓塞
相同点:下肢肢体突发疼痛。
不同点:急性动脉栓塞下肢一般无肿胀,足部、小腿皮肤温度下降,麻木,自主运动、皮肤感觉丧失。
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
相同点:发病较快,出现肢体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
不同点: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常伴有寒战、高热,可无静脉曲张,肿胀往往以足背肿胀为显著。
下肢淋巴水肿
相同点:下肢肿胀等。
不同点:下肢淋巴水肿早期表现为凹陷性水肿,肿胀较轻,皮肤温度正常。中晚期由于皮下组织纤维化,皮肤粗糙、变厚,组织呈团块状,一般不会出现色素沉着、溃疡等。
其他下肢疾病
相同点: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等,也可表现为小腿深部痛,伴有压痛。
不同点:可通过外伤史、发病情况、局部表现特点等进行鉴别。
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要根据病情选择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可以帮助减轻疼痛,抬高患肢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帮助消除肿胀。
避免久坐或久站,急性期勿挤压和按摩肿胀的下肢以防血栓脱落,避免发生肺栓塞;必要时可穿弹力袜或用弹性绷带包扎。
保持排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导致血栓脱落而引起肺栓塞。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包括镇痛药、抗凝药、静脉溶栓药物等。
镇痛药
镇痛药需要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常用的有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
抗凝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但可以抑制血栓蔓延。
常用的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磺达肝癸钠和利伐沙班等新型抗凝药等。
普通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需要定期检查出凝血功能情况,根据出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服用新型抗凝药治疗可以不必进行出凝血功能检查。
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可表现为皮下瘀点、瘀斑、创口渗血、牙龈、鼻出血、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等。
抗凝治疗一般需要1~3个月,严重者需要半年至一年,甚至终身服药。
静脉溶栓药物治疗
适合发病后24小时内的新鲜血栓,越早使用效果越好。
用药期间需要监测凝血功能情况,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可表现为注射局部瘀斑、血肿、创口渗血、血尿、鼻出血等。
颅脑手术或脊柱创伤后2个月内、活动性颅内出血、恶性高血压、6个月内有严重的内脏出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倾向、各种动脉瘤、妊娠期、感染性心内膜炎、穿刺部位的感染等是溶栓治疗的禁忌证。
介入治疗
介入溶栓治疗
适合发病后2周内或合并肺栓塞者。
主要是吸除血栓,以不同剂量的尿激酶灌注、置管溶栓;必要时采用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等。
不良反应与静脉溶栓药物治疗相同。
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
在下腔静脉内放置滤网,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脱落而引发的肺栓塞。
可能的并发症有静脉损伤、穿孔、移位、滤器相关性血栓等。
手术治疗
主要的手术方式是血栓静脉摘除术。
发生股青肿时需要行急诊手术取栓。
物理治疗
适合慢性期治疗,常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以及间歇性腿部充气压迫法等治疗。
其他
经导管直接溶栓术、血栓消融术、药物-机械联合血栓切除术、血栓负压抽吸术等新的腔内治疗方法已经应用于临床。
对于下肢急性血栓,甚至出现股白肿或股青肿者,需要尽快恢复肢体血流,以上方法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预后
治愈情况
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要积极治疗,防止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溶栓治疗效果大多较好,但需要坚持抗凝治疗一段时间,以免再次发生血栓形成。
危害性
肢体肿胀、疼痛等,可影响正常活动。
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果发生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进而危及生命。
如果栓塞时间过长,出现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可造成下肢色素沉着、皮炎、溃疡等后遗症,影响肢体等正常功能。
日常
日常生活
生活习惯
深静脉血栓形成者须按照医生要求制动,卧床1~2周,禁止热敷、按摩,避免大幅度活动或用力排便。
抬高下肢,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和疼痛。
下床活动时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
抗凝治疗期间应当注意安全,防止碰撞或跌倒,用软毛牙刷刷牙。
戒烟。
调整饮食
选择低脂肪、高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
其他
注意观察皮肤情况,如果有疼痛、变色、温度变化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需要按照医生要求复诊,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者应定期检查凝血功能。
如果有长期口服避孕药、大量应用止血药物和脱水剂等情况,需要咨询医生调整药物。
预防
避免输入刺激性溶液,静脉插管者应由医生定期评估,尽早拔除。
如果有下肢静脉曲张、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肥胖症等需要积极治疗。
不要擅自用药,需要长期服用避孕药、止血药、脱水剂等时,应当遵医嘱。
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倾向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凝药预防血栓形成。
需要长期卧床者,应注意活动下肢,并进行深呼吸和咳嗽动作。
必要时可做踝关节被动踏板运动,或穿长筒弹力袜或使用充气长筒袜间歇压迫。
手术后遵医嘱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下肢肌肉活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