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廓出口综合征
概述
锁骨下动脉、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前臂和手疼痛、麻木、无力,部分有上臂水肿、肤色改变、浅静脉扩张
因先天性发育异常、肿瘤、外伤、日常活动等引起
轻症或初发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
定义
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静脉在颈肩部胸廓出口区域,受到先天或后天继发因素压迫,导致手及上肢出现酸痛、麻木、乏力、肌肉萎缩等一系列症状,通常称为胸廓出口综合征。
胸廓出口是颈根部的一个狭窄区域,其内侧为第1肋,前面是前斜角肌及锁骨,后面是中斜角肌。臂丛神经与其伴行的锁骨下动静脉通过该区域。
分型
根据临床症状分型
神经型:约占90%~95%。臂丛神经下干受压型,临床最为常见;其次为臂丛上干受压型及全臂受压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可确诊。
血管型:约占4%~8%。主要为锁骨下动脉与静脉被卡压,临床较为少见。一般需要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确诊。
非典型:约占1%~2%。包括假性心绞痛型、椎动脉受压型及交感神经刺激型等。这类较难确诊。
发病情况
本病好发于女性,20~40岁多见,常为单侧。
胸廓出口综合征和颈椎病区别是什么
胸廓出口综合征和颈椎病在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面都有所区别。
1.病因:胸廓出口综合征是先天发育异常或运动损伤导致患者锁骨与胸廓口处肋骨之间的神经、血管受压,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而颈椎病为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软组织的钙化,导致神经根或脊髓的受压而引起症状。
2.临床表现:胸廓出口综合征一般表现为上肢出现麻木、疼痛、血供减少等表现;而颈椎病则会引起上肢或四肢的疼痛、麻木表现,可能会导致颈背部的不适症状。
3.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和颈椎病都可保守治疗,但前者一般通过手术进行胸廓出口处的减压术,而颈椎病则会去除椎间盘或钙化的组织,以缓解压迫。
若生活中出现以上相关症状,应及时就诊,请专业医生鉴别诊断,早期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病因
致病原因
先天性发育异常、锁骨肿瘤、外伤引起骨折后移位增生、重复性活动或姿势不佳引起胸小间隙韧带增生等,可导致间隙狭窄,而出现臂丛神经和(或)血管受压。
斜角肌痉挛、纤维化、肩带下垂和上肢过度外展:均可引起胸廓出口变狭窄,产生锁骨下血管及臂丛神经受压迫症状。
上肢正常动作如上臂外展、肩部向后下垂、颈部伸展、面部转向对侧以及深吸气等也可使肋锁间隙缩小,神经和血管受压迫的程度加重。
症状
主要症状
神经受压症状
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
出现于尺神经支配区域,包括前臂和手的内侧面以及第5指、第4指侧面。
疼痛可累及颈、肩,可因强力活动或持续肩外展、颈过伸诱发与加重。
可有小鱼际和骨间肌的肌萎缩,形成爪形手。
血管受压症状
动脉受压可造成前臂和手变冷、麻木、弥漫性疼痛、无力易疲乏。当发生锁骨下动脉闭塞时,表现为手指持续发冷、青紫或苍白,甚至发生溃疡和坏疽。
静脉受压引起症状较少见,表现为上臂水肿、肤色改变、浅静脉扩张等。如有静脉血栓形成,可触及静脉条索状改变。
其他症状
部分可出现假性心绞痛表现、颈肩部不适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胸外科
如果出现小指、无名指的疼痛、感觉异常,上臂及手的发冷、苍白、无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胸外科。
骨科
如果因强力活动或持续肩颈活动诱发小指、无名指疼痛与加重,也可就诊于骨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出现手部疼痛等症状,不要盲目听信“偏方”、“秘方”,建议及时就医。
非必要不要自行服用止疼药,以免掩盖症状。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没有上肢内侧的疼痛及变冷、无力、麻木?
上述症状持续多久了?
在哪种体位时症状明显?
有没有颈肩部疼痛不适?
有没有胸前不适症状?
有没有心前区疼痛症状?
有没有皮肤破溃、上肢肿胀?
病史清单
是否受过外伤?
是否经常运动?
是否患有肿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多普勒超声检查、选择性血管造影。
其他检查: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等。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曲安奈德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外伤史、肿瘤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前臂和手的疼痛、感觉异常、变冷、麻木、无力易疲乏,上臂水肿、肤色改变、浅静脉扩张等。
体征
患侧锁骨上区饱满,大部分患者可触及肥厚的斜角肌肌腱。
有颈肋者可触及骨性隆起肿块,颈肋存在或横突过长。
有局部压痛并向患肢反射痛,有前臂和手内侧面感觉减退。
锁骨下动脉受压时,听诊血管杂音且有桡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上肢外展试验:上肢外展90°、135°和180°,手外旋,颈伸展位,上肢疼痛加重,桡动脉搏动减弱,血压下降15mmHg(2.0kPa)为阳性。锁骨下动脉区可能出现收缩期杂音。
Adson斜角肌试验:在扪及桡动脉搏动时进行。患者深呼吸、伸颈、将下颌转向检侧,此试验能减小斜角肌间隙,加重对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压迫。如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
三分钟举臂试验:患者坐位,前臂外展90°,屈肘90°,缓慢稳固张开与握紧拳头3分钟,正常人可有轻度肢体疲劳;而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则肢体沉重,极度疲劳,上肢疼痛加剧,受试的上肢常在检查的3分钟内落下。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胸部和颈椎X线摄片常能发现骨性畸形,特别是颈肋和骨性退行性改变。
如平片显示有骨赘和椎间隙狭窄,应进一步行颈部CT扫描或MRI以排除椎管和椎间孔狭窄以及其他骨性压迫。
多普勒超声检查、选择性血管造影
常用于严重动静脉受压、合并动脉瘤、粥样斑块、栓塞等情况,可明确病变性质和排除其他血管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分别测定胸廓出口、肘部、前臂的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人分别为72m/s、55m/s、59m/s,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常减少至32~65m/s。
诊断性治疗
主要是与颈5、6神经根型颈椎病相鉴别。
常规用0.5%丁哌卡因2ml加曲安奈德2ml于颈外侧压痛点(常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中点)对颈椎横突穿刺,回抽无血后缓缓注入,若1分钟后患者感觉肌力明显改善或完全恢复正常,可证实颈5、6神经根受压是肌性的而非骨性的。
鉴别诊断
颈椎病
相同点:均表现为患肢无力、麻痛等症状。
不同点: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早期以无力为主要表现,颈部活动时常有一角度特别痛,霍夫曼征阳性,诊断性治疗无效。
运动神经元病
相同点:均有手活动无力、不灵活,手内在肌肌萎缩,晚期成爪形手。
脊髓空洞症
相同点:女性多见,均有上肢疼痛、感觉障碍及肌萎缩等症状。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可根据疾病的类型、轻重、病程长短选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适用于症状轻、无神经损伤症状者。
用于增加胸廓出口处的空间,恢复颈肩部肌肉的平衡。
局部注射
局部肌肉有劳损者效果明显。
药物治疗
主要用于消炎镇痛。
物理治疗、康复锻炼
通过体态训练纠正患者的不良姿势。
进行肩胛带周围肌肉的强化训练,以提高肌肉的持久力。
锁骨上窝采用透热疗法或碘离子透入。
手术治疗
适应证
经1~3个月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尺神经传导速度经过胸廓出口低于60m/s者。
血管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和静脉明显狭窄受阻者。
局部剧痛或静脉受压症状明显者。
原则
解除对血管神经束的骨性剪刀样压迫,切除第1肋骨全长,解除压迫因素,使臂丛和锁骨下动脉下移而不产生畸形并发症。
常用术式
经锁骨上前、中、小斜角肌及异常束带切断术。
经锁骨上颈肋或第七颈椎横突切除术。
经锁骨上下第一肋切除术。
经腋路第1肋切除术。
手术并发症
损伤胸膜引起气胸。
术中牵拉臂丛引起手臂麻木无力或术后血肿的感染。
胸导管损伤出现乳糜漏。
右上肢和颈面部的淋巴液通过右侧淋巴管汇入腔静脉,淋巴管损伤出现淋巴漏。
胸廓出口综合征引起顽固性左胸痛怎么治疗
胸廓出口综合征引起顽固性左胸痛,可进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
1.物理治疗:通过姿势锻炼增强肩周肌肉的力量,减少左侧胸廓出口处的神经血管所受到的压力,可以缓解左胸痛的症状。
2.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还可以应用封闭治疗,在斜角肌内注射麻醉剂、激素或者肉毒素等来缓解症状
3.手术治疗:对于物理治疗的效果不明显者,应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如切除第一肋骨等,可以缓解左胸疼痛的症状。
建议胸廓出口综合征引起顽固性左胸痛者及时去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免因延误病情给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
胸廓出口综合征怎么查体
胸廓出口综合征查体可以分为上肢外展式试验、Adson或斜角肌试验和尺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三种类型。
1.上肢外展试验:上肢外展90°、135°和180°,手外旋、颈屈伸展位。使锁骨下神经血管紧束压在胸小肌止点下方和锁骨与第1肋骨间隙处,可感到颈肩部和上肢疼痛或疼痛加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下降,锁骨下动脉区听到收缩期杂音。
2.Adson或斜角肌试验:在扪及桡动脉搏动下进行监测。病人深吸气、伸颈,并将下颌转向受检侧,如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发现。
3.尺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分别测定胸廓出口、肘部、前臂处尺神经传导速度,与正常值比较。
具体操作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引起不必要损伤。
预后
治愈情况
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术后有90%以上的患者症状消失。部分可能会复发。
危害性
长时间压迫神经,可造成尺神经不可逆性损伤,尺神经支配区域肌肉持续性萎缩,皮肤感觉障碍,影响精细动作。
长时间血管受压,可出现上肢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反复感染,出现溃疡、坏疽,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一般无需特殊调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即可。
可以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类、肉类等,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等。
戒烟戒酒。
生活管理
纠正不良姿势:很多体位和姿势可诱发或加重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保持挺胸直立位,避免持重物,上肢上举动作。
功能锻炼
循序渐进,以不引起疼痛为限,不同类型的胸廓出口综合征训练方法亦不同,提高肩部肌肉的锻炼方法如下:
耸肩运动:双臂下垂,两肩耸肩向后旋,同时作头颈前伸,吸气。两肩下降放松还原,呼气。反复20次,每日4回。
提拉小杠铃
弯腰提拉小杠铃,再直腰使肩向后并带动肩胛骨一起向上(杠铃重量因人而异,从较轻的杠铃开始)。
仰卧于长凳,推杠铃向上并使肩部升起离开凳面。
摆动练习:弯腰手提重物前后摆动。
爬墙练习:患者以患侧手扶墙,用手指在墙上从低向高处爬动。
滑车练习:正常的手协助患侧肩向上提升。
心理支持
胸廓出口综合征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及时向亲友倾诉,也可以向医务人员需求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以免由于心理问题影响治疗效果。
病情监测
手术治疗后的患者,注意观察术后症状变化,如出现疼痛剧烈或感觉异常,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随诊复查
主要检查相关症状是否好转并指导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
出院后,一般建议每1至3个月复查一次,直至完全治愈。如果病情变化时请及时复诊。
复查项目包括局部X线片、CT、核磁共振等。
预防
在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坐姿,保持挺胸直立位。
避免强力活动或持续肩外展、颈过伸等动作。
受外伤后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骨质、肌肉损伤后的异常修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