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部肌筋膜炎
概述
腰背部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
可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压痛等
通常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物理、中医等方法
不可自愈,要及时治疗
腰背部肌筋膜炎是什么?
定义
腰背部肌筋膜炎是腰背部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
发病情况
腰背部肌筋膜炎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体力劳动者。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腰背部肌筋膜炎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腰背部肌筋膜炎的疼痛是什么样的?
腰背部肌筋膜炎的疼痛表现为胀痛、钝痛和反射性压痛,疼痛常反复发作。
天气变化(如寒冷、阴雨天气)及劳累后,疼痛的症状可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频繁变换姿势、以拳头叩击腰部、睡眠时垫高腰部等方式,可以缓解疼痛。
腰背部肌筋膜炎怎么锻炼?
腰背部肌筋膜炎应选择轻缓、柔和的锻炼方式,如瑜伽、打太极等。
腰背部肌筋膜炎与过度劳累或肌肉损伤有关,所以应尽量避免激烈运动,日常锻炼可以选择打太极等缓和的运动,同时注意运动时间,不要过度运动,运动前要充分热身。
活动时注意保护腰部,运动时避免碰撞、跌倒,以免受伤。
腰背部肌筋膜炎可以自我恢复吗?
腰背部肌筋膜炎一般难以自我恢复,需要及时治疗。
腰背部肌筋膜炎治疗效果良好,经规范的治疗后,症状基本都可以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
绝大多数腰背肌筋膜炎采用非手术治疗:卧床休息、腰背肌拉伸、物理治疗(体外超声治疗、局部热敷等)、镇痛药物治疗、理疗(推拿、按摩)。
病因
致病原因
腰背部肌筋膜炎的具体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腰背部的肌肉、韧带、筋膜的慢性劳损等因素有关。
长期站立、端坐、弯腰,不正确的姿势,或是外伤史,都有可能造成腰背部肌肉的慢性劳损。
腰背部肌肉、筋膜受损后发生纤维化,使软组织处于高张力状态,从而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最后又使纤维样组织增多、收缩,挤压局部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出现疼痛。
诱发因素
在腰背部肌肉慢性劳损等病因的基础上,以下因素可能会导致腰背部肌筋膜炎发作。
过度运动
不恰当的活动方式,如猛烈的旋转腰部、反复弯腰、猛力扭腰。
受凉、受潮
腰背部受到风寒侵袭,受凉、受潮。
创伤
外伤导致腰扭伤、挫伤等。
睡眠姿势不当
睡眠时,床过软或过硬,睡眠姿势不正确等,造成腰部肌肉没有处于正常的放松状态。
症状
主要症状
腰背部肌筋膜炎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背部疼痛。
疼痛性质常为胀痛、钝痛
天气变化(如寒冷、阴雨天气)及劳累后,疼痛的症状可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患者常采取频繁变换姿势、以拳头叩击腰部、睡眠时垫高腰部的方式,来缓解疼痛症状。
其他症状
腰背部肌筋膜炎有压痛的症状。
有时可触摸到背部皮下有结节状物,按压会有疼痛感。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经常感到持续性的腰背部疼痛、压痛,并且在弯腰、久站久坐、受凉时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行动不便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腰部胀痛、钝痛等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疼痛什么时候加重或减轻?
下肢活动正常吗?
病史清单
腰部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是否患有腰背部肌肉慢性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其他骨科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X线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查
超声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痛药(口服):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肌肉松弛药(口服):盐酸乙哌立松
诊断
诊断依据
依据腰背部疼痛、压痛等症状、病史、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可以诊断。
病史
有腰背部肌肉慢性劳损史。
疼痛发作前常有受凉、劳累等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有长时间反复发作的腰背部疼痛、压痛,在背部可摸到结节、条索状硬块。
实验室检查
一般会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以及其他一些免疫学检查,来鉴别、排除其他致腰背部疼痛的疾病。
影像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查(MRI)
MRI会显示肌筋膜炎的病变状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可鉴别、排除其他疾病。
其他
X线、CT、超声等检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排除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行动受限等症状。
不同点: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由腰部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在CT上的表现有椎间盘后缘变形突出、硬脊膜囊受压变形等。
腰椎结核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休息后可缓解等症状。
不同点:腰椎结核患者可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影像学检查常提示有腰椎骨质的破坏、椎旁组织肿胀或脓肿形成。
其他
腰背肌筋膜炎腰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腰椎肿瘤、臀上皮神经损伤、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等也有着相似的症状,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作出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和原则
治疗目的:消除腰肌僵硬、痉挛,缓解疼痛。
治疗原则:绝大多数腰背肌筋膜炎采用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治疗方法
卧床休息
是非手术治疗中最重要的治疗方式。
卧床休息可缓解腰肌痉挛,进而缓解腰背部疼痛、僵直等症状。
应注意床不能太软,应硬度适中。
此方法简单有效,一半以上腰背部肌筋膜炎经休息后症状即可得到缓解。
腰背肌拉伸
通过腰背肌的拉伸,可放松腰部肌肉,缓解腰部症状。
可通过弹力球等辅助放松。
应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进行。
禁止进行会增加腰部负重的活动,如提重物、弯腰等。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方法可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减轻肌肉疲劳,对疼痛等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红外线光疗法、微波治疗、体外超声治疗、局部热敷法等。
药物治疗
镇痛药
急性期疼痛严重,难以忍受,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物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
可口服,也可使用贴剂贴于疼痛部位。
常用药物包括对洛索洛芬钠、布洛芬、双氯酚酸、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应注意部分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会有恶心、呕吐等胃部不适的不良反应。
胃部溃疡、出血者,应尽量避免服用这类药物。
肌肉松弛药
如伴有肌肉痉挛,可使用肌肉松弛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药物包括盐酸乙哌立松等。
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无效者,可使用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常用药物包括曲马多等。
镇静药
如果腰背部肌筋膜炎导致神经紧张、难以入眠,可使用镇静药缓解紧张,帮助入睡。
常用药物包括地西泮、艾司唑仑等。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可作用于中枢系统,对慢性疼痛有缓解作用,还可促进睡眠。
但对非抑郁者疗效不明显。
常用药物包括盐酸氟西汀阿米替林等。
麻醉药
适用于局部封闭治疗,通过抑制神经功能,减轻疼痛。
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皮质激素
皮质激素是一种抗炎剂,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水肿和粘连。
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急性发作时,可选择皮质激素封闭注射治疗。
治疗次数不应过多。
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推拿、针灸、按摩
有疏通经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与作用,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症状。
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症状加重,应慎重。
针灸对慢性腰痛有一定的疗效。
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其他
中医针刀疗法
通过剥离瘢痕和解除粘连,来降低肌筋膜压痛点的张力和压力,缓解肌筋膜压痛。
中医药治疗
肌筋膜炎属痹病范畴,多因局部伤筋、肝肾亏虚、气血不畅,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导致气血凝滞,经络受阻,不通则痛,久病不愈则肌筋膜挛缩,僵硬黏滞。
治疗原则是通过益气养血、散寒、祛风、除湿而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常用药物包括羌活胜湿汤等,还可使用外用中药贴剂。
预后
治愈情况
腰背部肌筋膜炎治疗效果良好,经规范的治疗后,症状基本都可以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
危害性
出现腰背部疼痛、压痛,会影响生活和工作。
严重者可能会加快脊柱退变,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疾病。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习惯
应避免劳累,注意休息,作息规律。
应尽量避免激烈运动,日常锻炼可以选择打太极等。
注意运动时间,不要过度运动,运动前要充分热身。
活动时注意保护腰部,运动时避免碰撞、跌倒,以免受到创伤。
姿势纠正
坐姿、站姿等须端正,避免腰部肌肉受错误应力,加重疾病进展。
不应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易造成肌肉疲劳。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搬重物,避免重体力劳动。
家庭护理
换季或降温时应注意增加衣物,或佩戴腰围,避免腰部受凉。
家中应多通风,避免家中潮湿。
应做好保暖措施,使家中温度维持较高水平,避免身体受凉。
饮食管理
建议肉类优先食用鱼禽类,减少猪肉、牛肉等红肉的摄入。
饮食以清淡(少油、少盐、少糖)为主,避免食用辣椒、花椒、咖啡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疼痛发作时严禁饮酒,缓解期建议少喝或不喝酒。
心理支持
部分腰背部肌筋膜炎者,因疾病状况一直不好转、影响正常生活,而焦虑、抑郁。
良好的心态是疾病恢复的基础,医生应进行心理引导和康复指导,周围朋友和家人也应予以安慰、鼓励,使心态转变,利于疾病的恢复。
随诊复查
定期随诊复查可了解疾病的恢复情况,并请医生指导进一步的康复训练。
按医生建议定期复诊。
预防
日常生活
睡眠时床不应太软,应软硬适中,并逐渐纠正不正确的睡眠姿势。
及时增加衣物,避免腰部受凉。
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饮食均衡,强健体魄。
尽量不要弯腰拿东西,最好采用屈髋、屈膝的下蹲方式,之后慢慢起身。
注意矫正不良姿势
平时要有良好的坐姿。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
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的人,应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的腰带。
避免受伤
可进行一些缓和的运动,如瑜伽、太极等,具有改善身体的柔韧性、缓解腰部症状的作用。
锻炼时,应注意保护腰背部,避免外伤。
如果腰背部受到急性损伤,应及时治疗、康复,避免发展为慢性损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