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肌筋膜炎
概述
发生于腰背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病变
典型症状为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有沉重感
多与慢性劳损、腰部损伤或局部遭受寒冷、潮湿有关
一般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理疗、药物、中医治疗等
定义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腰背肌纤维织炎,是腰背部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的无菌性炎症病变。临床以腰背部弥漫性钝痛、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明显压痛为特征。
发病情况
腰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好发于腰部后方和背部下方,以中老年人、体力劳动者多见。
病因
致病原因
慢性劳损
大多数是因长期单一姿势超负荷劳作或习惯性姿势不良所导致。
弯腰、伏案、坐位时,背部肌肉和筋膜会受到牵拉,若长时间姿势不变,肌肉和筋膜就会产生微小撕裂和出血,日积月累则会导致无菌性炎症出现。
急性损伤
腰部急性损伤后,未及时有效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就进行大强度运动,使得损伤的肌肉和筋膜恢复不良,易转为腰背肌筋膜炎。
遭受寒冷、潮湿
由于寒冷、潮湿这些不良因素的长期刺激,可使腰背部的毛细血管收缩、缺血,组织营养障碍,引发无菌性炎症和组织粘连,久之形成本病。
其他
心理因素: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改变,这些负面情绪加重了腰痛的症状。
某些病毒感染或风湿病和本病的发生亦有一定关联。
诱发因素
本病有明确的诱发因素,以下因素常诱发本病急性发作或症状加重:
腰部过度劳累。
腰部长时间保持单一姿势。
遭遇阴雨天,腰部受凉或受潮。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均与筋膜炎的发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长期弯腰负重。
长期伏案工作。
症状
主要症状
疼痛
主要为腰背部疼痛,多呈酸痛或钝痛
晨起腰背僵硬,酸痛加重,轻微活动片刻后,疼痛有所减轻,但保持单一姿势过久,或劳累后,症状又加重。
疼痛常因阴雨天、受凉、劳累等发作或加剧,热敷或休息片刻后可缓解。
腰背僵硬、关节活动受限
肌肉僵硬,有沉重感,易于疲劳。
发作时患者不能直腰、俯仰、转身,动则疼痛加剧。患者为减轻腰部疼痛,常用两手扶住并固定腰部。
其他症状
肌肉紧张
腰肌筋膜炎会引起腰后椎旁肌肌肉紧张。
有些可在患处深部摸到筋结或条索状筋束。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中医骨伤科
若出现腰背痛,天气变化、受凉、受潮或劳累后疼痛加剧时,建议前往骨科或中医骨伤科就诊。
康复科
若出现颈部、腰背部、足踝部位功能活动受限,建议到康复科行综合康复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一天晚上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建议患者穿着应宽松、易脱,方便医生做体格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疼痛的位置在哪里?什么时候出现的?出现多久了?
疼痛性质如何?有无加重的迹象?
疼痛是否因劳累或受凉等因素加重?
疼痛是间歇性发作还是持续性发作?
发病部位是否出现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身体有无其他不适?
病史清单
腰背部是否有扭伤、拉伤、撞伤等外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沉、血常规、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
影像学检查:腰背部的超声、CT、磁共振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非甾体抗炎药:塞来昔布、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
肌肉松弛药物:乙哌立松。
中药:祛风止痛胶囊、独活寄生汤、独一味胶囊等。
外用膏药:复方南星止痛膏伤湿止痛膏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腰背部有慢性劳损或外伤病史。
临床表现
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感,阴雨天、受凉、受潮或劳累后疼痛加重。
病变位置可找到局限性压痛点,有时可扪及筋结或筋束。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沉、类风湿因子、抗“O”等,用于排除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
一般检查结果正常或稍高。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检查:筋膜属于软组织范畴,一般通过磁共振检查能很好显示软组织病变情况,并帮助排除其他疾病。
其他:如超声检查、CT检查,可用于筋膜炎鉴别诊断。
X线检查多无明显变化,排除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骨折脱位等骨性改变。
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点:两者均可表现为下腰背痛、晨僵,活动后稍好。
不同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著的下肢放射痛,X线片可有椎间隙变窄和椎体骨赘增生等改变。
腰扭伤
相似点:两者均见于体力劳动者,搬抬重物时腰部突然出现疼痛。
不同点:腰扭伤的疼痛多呈持续性剧痛,腰部活动显著受限,不能挺直。
强直性脊柱炎
相似点:有腰骶部酸痛和多关节受累的临床表现。
不同点:强直性脊柱炎多有脊柱外形改变,晨起后关节僵硬,活动困难。HLA-B27强阳性率达95%,活动期血沉增快,骶髂关节CT改变。通过免疫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风湿性多肌痛
相似点:均有背部疼痛的临床表现。
不同点: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多伴有全身症状,如疲倦、低热、体重减轻等,以近端关节和肌肉的疼痛及晨僵为特征,肩关节、颈以及骨盆带肌肉疼痛最为突出,实验室检查血沉显著升高。
治疗
治疗目的:消除或缓解疼痛等症状,降低复发率。
治疗原则:重在预防,避免诱因,一般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物理治疗
理疗对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有一定效果。
常用方法有热疗、电疗、磁疗、光疗、微波疗法、超声波疗法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非甾体抗炎药物
常用药物: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醋氯芬酸等。
对症治疗,以缓解肌肉疼痛,减轻炎症。
此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和其他并发症,故不宜长期或大剂量服用。
肌肉松弛剂
常用药物:乙哌立松。
能缓解肌紧张,达到解痉止痛的目的。
注意事项:可能有头晕、乏力、恶心、腹胀等不良反应。
外用药物
常用药物:复方南星止痛膏伤湿止痛膏等。
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炎症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水平。
优点:方便易行、止痛作用快。
注意事项:如出现皮肤发痒、灼热、刺痛时应立刻揭掉;过敏体质者不宜贴膏药;敷贴时间一般不宜超过24小时;皮肤有红肿及溃烂时不宜外用,以免发生皮肤化脓性感染。
封闭治疗
若口服药物疗效不佳,疼痛部位局限者可进行痛点封闭,从而缓解急性腰痛症状。
常用封闭药物: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地塞米松、泼尼松等。
短期的封闭治疗,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和不良结果,但不宜长期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
中药外治法是通过局部外敷、熏蒸等方式,将药力送达疾病所在部位,发挥通络止痛作用。
推拿手法在于舒筋活血、松解粘连,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次数。
针刺疗法对慢性腰背疼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针刀疗法运用剥离、疏通等方法可松解肌肉粘连和挛缩,纠正软组织的力学平衡,从而达到治病效果。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极少数病情严重,痛苦甚剧,严重影响工作的患者需手术治疗。
为微创介入手术方式,可松解、软化筋膜组织和肌肉,改善疼痛、僵硬等症状。
康复治疗
症状缓解期,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腰背部肌肉练习和筋膜放松训练。
桥式运动:平躺,双腿屈曲,然后伸髋、抬臀,并保持10秒。每日做3组,每组做3~5次。
“雁飞”动作:向前迈出半步,重心移到前腿上,两手侧平举并保持20秒。每日做3组,每组做3~5次。
腰背肌筋膜炎治疗好后多久会复发
腰背肌筋膜炎治疗好后复发与受凉、过度疲劳、不良姿势、再次受伤等因素有关,时间并不一定。
腰背肌筋膜炎治好后,若腰背部受凉、过度疲劳仍然会复发,所以平时日常生活中应格外注意保暖,避免腰背部受凉,避免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
腰背肌筋膜炎复发还与不良姿势、再次受伤有关,长时间一种姿势会引起局部慢性牵引损伤,腰背部再次受到外力伤害,均会导致筋膜慢性无菌性炎性反应引起复发。因此要减少单一姿势时间,避免再次受伤。
腰背肌筋膜炎治疗好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做相应的功能锻炼,预防该类疾病再次复发。
预后
治愈情况
本病无明显器质性改变,多数患者休息一个阶段后可逐渐自愈,但时间较长。
积极有效治疗本病,可缩短病程,延缓复发。
危害性
部分患者长期遭受慢性腰痛的折磨,导致日常活动的兴趣降低,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腰背痛急性发作时,有些患者在夜间痛醒后难以入睡,影响睡眠质量。
腰背肌筋膜炎能治好吗
腰背肌筋膜炎一般情况下是能够治好的。
腰背肌筋膜炎一般是由于长期腰部活动、劳累等原因导致的腰背部肌肉、筋膜反复的牵拉而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引起腰背部肌肉酸痛等不适,治疗上一般采取休息、理疗、避免腰部负重、必要时采用布洛芬等抗炎止疼药物,大部分经过系统治疗,一般是能够治好的。
但是部分治愈后,在日常生活中继续长期劳作,可能会引起腰背肌筋膜炎再次复发。在生活中要注意减轻腰部的负重活动,改正不良坐姿,加强腰背部肌肉的力量锻炼,避免再次复发。
出现腰背肌筋膜炎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治疗,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正常饮食即可,注意营养均衡。
生活管理
腰背痛急性发作时,注意休息,可用热水袋外敷,缓解疼痛。
腰背部注意防潮保暖,避免受凉。
平日加强腰背肌锻炼,锻炼动作如三点式、五点式、飞燕式。
出汗及淋雨之后,要及时更换湿衣或擦干身体。
改变不良的工作姿势和生活习惯。
病情监测
腰背肌筋膜炎有复发的可能性,如出现腰背部疼痛、肌肉紧张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
防止过劳。
腰背部急性损伤后积极治疗,防止转为慢性。
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潮、受凉。
纠正不良的姿势,如伏案过低,坐姿不端正,半躺半卧玩手机、看电视等。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一种姿势或体位(如伏案、坐等)不要持续时间过长,定时起身活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