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行性病变
概述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腰椎自然老化、退化的生理病理过程
可无明显表现,也可表现为腰背痛或腰腿痛、麻木和间歇性跛行等
较复杂,可与老化、外伤、压力等因素等有关
多以保守治疗为主,如休息、使用支具和按摩等;若病情严重应及时手术治疗
定义
腰椎退行性病变是指腰椎组织自然老化与退化的生理病理表现,以椎体骨赘的形成、关节突、钩椎关节及韧带结构的退变为主要病变特点。
组织结构老化退变可能是正常的生理表现,也可能是病理表现,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症等疾病。
当腰椎间盘自然老化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破裂,单独或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从而引发以腰腿痛,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当腰椎管或椎间孔狭窄,压迫到马尾神经或神经根,为腰椎管狭窄。当相邻椎体之间出现向前或向后相对移动,则为腰椎滑脱症。
发病情况
脊柱退行性变通常见于60岁以上人群,是导致腰痛的重要原因。
病因
致病原因
遗传
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与遗传的因素相关。家族中有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人群,也容易患病。
编码胶原蛋白 I、IX 和 XI、白细胞介素 1 (IL-1)、聚集蛋白聚糖、维生素 D 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 3 (MMP-3) 等都参与腰椎退行性变的病变过程。
慢性劳损
腰椎承受压力增大,如重体力劳动、不良姿势、肥胖等,会增加腰椎压力,进而加速腰椎退化。
高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会逐渐发生脱水变性,其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渐下降,髓核失去弹性,纤维环逐渐出现裂隙。
高危因素
腰椎退行性病变常见高危因素如下:
久坐。
重体力劳动者。
运动员或爱好体育运动。
腰椎先天异常。
症状
主要症状
腰椎退行性病变可无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腰部疼痛、感觉功能异常、坐骨神经痛,活动受限等情况。
疼痛
退变组织刺激外周神经和周围韧带局部神经,导致腰痛。
多发生于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以腰背部钝痛为多见,偶可出现腰部痉挛样剧痛。
也可放射到大腿,出现单侧或双侧腿痛。
感觉、运动功能异常
压迫神经根,可出现腰背部及下肢的麻木感或感觉过敏。
如果压迫到脊髓,还会导致下肢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等。
坐骨神经痛
沿坐骨神经走行区域出现放射性疼痛,即由腰部、臀部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放射。
疼痛可为钝痛型,会阵发性加重。在弯腰、下蹲、行走时,可牵拉坐骨神经,导致疼痛加重。
活动受限
可有腰椎屈伸、旋转及侧向活动受限。
有腰椎狭窄时,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出现腰背痛和下肢痛,休息一段时间症状可缓解,再次行走,症状又重复出现)。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若有腰背痛、腿痛、间歇性跛行、肢体麻木等表现,或影像学检查发现腰椎退行性变表现,应及时就诊骨科。
如果所在医疗机构骨科分科较细,出现上述症状,还可以就诊脊柱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在未经医生确诊时,避免进行不正规的按摩,以防加重病情。
出现腰部疼痛不适,需要休息,不要过度活动。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腰痛或下肢痛,什么时候出现的?什么情况可以加重、缓解?
是否出现腰椎活动受限,具体表现如何?
是否出现下肢发麻、鞍区感觉异常等症状?
是否有走路时因疼痛而不得不停止,休息后好转的情况?
上述症状是否有明确原因引起?具体过程如何?
病史清单
腰椎是否受过外伤?具体治疗过程如何?
是否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
家里人是否患有腰椎相关疾病?
是否有先天性骨骼的发育异常?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腰椎X线平片、CT、磁共振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非甾体类抗炎药:美洛昔康、布洛芬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老年人,长期处于坐位及从事重体力劳动者。
患有慢性腰痛病史,或腰椎受过外伤者。
临床表现
症状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表现,也可有以下表现:
出现腰部酸胀、疼痛,伴有明显下肢放射性疼痛、乏力等症状。
腰椎活动受限,可有腰椎屈伸、旋转及侧向活动受限,可出现间歇性跛行。
出现神经根受压的体征,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
特殊体征
腰椎退行性变本身不会出现典型体征,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下列体征(注意,这些试验非专业人士不要自行操作,以免加重病情)。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操作方法:被检查者腿伸直,检查者扶住足跟抬高患肢,出现臀腿部放射痛为阳性。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操作方法: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的基础上,将抬高的患肢略降低,使疼痛消失,此时将脚背伸直,又出现臀腿部疼痛为阳性。
仰卧挺腹试验阳性。操作方法:患者仰卧,做挺腹抬臀动作使臀部和背部抬高,与床面有一定距离,出现腰部和患肢疼痛者为阳性。
屈颈试验阳性。操作方法:取坐位或半坐位,两下肢伸直,然后向前屈颈引起下肢痛者为阳性。
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操作方法:被检查者取坐位,检查者手压迫一侧或双侧颈静脉1~3分钟,出现腰疼或下肢疼痛为阳性。
影像学检查
腰椎X线平片
检查目的:观察椎体骨质增生、相邻椎体之间狭窄、椎体弯曲程度的变化及椎间关节稳定性情况。
检查意义:影像学表现为椎间盘间隙变窄、终板硬化、椎间盘内“真空”、骨赘。
CT
可以显示骨性结构,但是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较低,在反映椎间盘、软骨等方面有一定局限性。
多层螺旋CT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适用于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诊断。
检查意义:能观察到骨性结构的细节,还能观察椎间小关节和黄韧带情况。
磁共振
检查目的:观察椎体骨质增生、相邻椎体之间狭窄、弯曲程度的变化及椎间关节稳定性情况。
表现为椎间盘间隙变窄、髓核内T2信号丢失、终板改变以及内部椎间盘紊乱或撕裂。
检查注意事项:避免携带任何金属物品。
鉴别诊断
腰椎退行性病变一般临床上可无明显症状,患者多因偶然检查发现而就诊。如果出现腰部不适,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纤维组织炎
相似点:均有腰部局部疼痛和下肢疼痛。
不同点:纤维组织炎引起的放射痛不按神经节段分布。通过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腰椎关节突关节综合征
相似点:均有腰部疼痛,活动受限。
不同点:腰椎关节突关节综合征突然发病,常有腰部姿势突然变换的诱因。脊椎向痛侧弯,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影像学无特殊征象。
腰椎结核
相似点:均有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下肢疼痛。
不同点:腰椎结核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夜间疼痛明显。腰椎可出现后凸畸形,髂窝部、臀部及股部出现流注性脓肿。X线显示相邻椎体破环严重,椎间隙变窄,腰大肌影增宽。CT和MRI显示椎体出现破坏。
腰椎肿瘤
相似点:均有腰痛和下肢痛。
不同点:腰椎肿瘤疼痛不随体位改变而改变。影像学无退行性变化,可见占位性病变。可通过肿瘤标志物、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鉴别。
腰背肌肉软组织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腰部疼痛。
不同点:疼痛部位多在肩颈肌群和腰部臀部肌群。影像学无异常表现。腰椎退行性病变可能出现下肢的麻木和疼痛。根据病史、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受牵拉部分神经根的炎性水肿,减轻疼痛,延缓疾病进展。
治疗原则
腰椎退行性病变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可不需特殊治疗。避免不良姿势和负重活动,锻炼腰背肌肌力,避免外伤即可。
如果出现临床症状,伴发相关疾病,需要积极治疗。
一般治疗
没有明显症状者
日常注意正确的站坐姿,避免弯腰拾重物等不良姿势,避免腰部频繁屈伸活动。
日常活动前做好腰部热身,避免磕碰等外伤。
锻炼腰背部肌力,可进行小燕飞、五点支撑等动作训练。日常可进行游泳等运动。
出现腰部疼痛不适
卧床休息,多数需卧床3周,戴腰围逐步下床活动。
可进行适度牵引,常用手法牵引、骨盆牵引等。也可戴支具保护腰部。
腰背肌功能锻炼:在疼痛缓解期,可酌情进行腰背肌力量锻炼,如俯卧挺身、五点支撑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非甾体抗炎药:疼痛严重者可口服非甾体药物治疗,如美洛昔康、布洛芬等。胃肠道溃疡的患者慎用。
髓核化学溶解: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使用胶原蛋白酶注入椎间盘或硬脊膜,使椎间盘内压减低,髓核变小,以缓解腰椎压迫症状。但是该方法临床应用较少。
手术治疗
如果有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椎管狭窄等情况,出现严重的腰部不适,难以缓解,可以根据病情采取下述术式进行治疗。
非融合手术
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对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无腰椎不稳,且经保守治疗后无效的患者,行开放性手术摘除椎间盘,可有效缓解症状。
目前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显微镜下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微创通道腰椎间盘切除术等。
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推荐使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伴中央椎管狭窄,推荐使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神经根出口狭窄,可使用微创通道下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二次手术伴神经粘连的患者,可采用显微镜下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
腰椎管狭窄症的特殊手术治疗
常用术式
腰椎后路单纯减压术:腰椎稳定性良好,预期减压术后无腰椎不稳的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盘或椎间孔镜技术:适用于轻度或中度1~2个节段。
腰椎人工置换术:适用于轻度或中度腰椎管狭窄且稳定性良好患者。目前认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间盘退行性病变的金标准。
融合技术
适合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腰椎管狭窄,或腰椎滑脱的患者。包括传统开放融合技术及微创融合技术。
传统开放融合技术
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或伴腰椎不稳的患者,行传统开放融合术安全有效。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
腰椎疾病普遍伴有长期腰背肌功能损伤,前路腰椎椎间融合的优点是可以在保证融合率的情况下,避免腰背肌再度损伤。
适应证:Ⅱ度以下腰椎滑脱、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后柱结构无变异。
禁忌证:Ⅱ度以上腰椎滑脱、高位滑脱、妊娠、心肺功能差;有腹部手术史,可能存在腹腔粘连、血管畸形等。
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
术中对神经根、椎管进行减压后, 为植骨提供了良好的入路, 可一次性完成固定、减压治疗。
重建后的脊柱比较稳定, 可恢复椎间隙的正常高度, 有效地防止置入的骨块发生吸收、坍塌、滑脱、骨折等情况。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切除单侧脊柱小关节进行减压,可以降低对硬膜囊、神经的损伤。
较好地保留脊柱的稳定性, 临床并发症明显减少。
小切口融合技术
微创手术一般对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创伤小、疗效好,而且恢复快,近五年越来越受欢迎。
适应证: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或腰椎不稳定的患者。
包括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全内镜下腰椎微创减压椎间融合术和经皮内镜后外侧椎间融合术等。
可最大程度地维持腰椎稳定性,并避免肌肉和神经损伤。
辅以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可固定牢靠。
预后
治愈情况
腰椎退行性病变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如果没有临床表现,则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
如果出现腰背部僵硬、疼痛等不适,在纠正生活习惯后,一般症状可缓解。保守治疗后可获得满意疗效,少数重症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疗效较好。
如果不加以重视,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疾病进展,压迫神经,出现下肢力量下降,甚至大小便失禁等后果。
危害性
严重或持久的腰痛和下肢疼痛,会影响生活和工作,比如不能久坐、不能长时间行走、难以搬运东西等。
压迫神经根,易引起神经源性跛行、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等情况。患者害怕行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
无特殊饮食禁忌,注意营养均衡,每日摄入新鲜蔬菜水果。
可适当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大豆、海鱼等。
减少油脂、糖分的摄入,避免肥胖,减轻腰椎负荷。
生活管理
适当锻炼,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
尽量避免重体力活动,必要时戴腰围,减少腰椎劳损、受伤的概率。
学习、工作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减少腰椎的过度劳损,避免弯腰拾重物等伤害腰椎的姿势。
随诊复查
定期检查可以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复查的时间一般为三个月,具体遵医嘱。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如X线、CT或磁共振等。
预防
调整个人体态,学习、工作时保持正确的姿势,伏案、弯腰不要过久。
选择恰当高度的桌椅和工作台,减少弯腰、弓背的次数。
调节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糖饮食,多吃青菜、水果,保持健康体重,尽量减轻腰椎负荷。
避免久坐、不要睡软床,适当锻炼。
如果有先天腰椎畸形,或者腰椎有原发疾病,需要及时治疗。
日常生活中避免磕碰,注意防止外伤。活动前充分热身。尽量减少重体力活动,必要时戴护腰。避免弯腰拾重物等不良姿势。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