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肌肥大
概述
咬肌肥大又称咬肌良性肥大,在东方民族脸型中并非罕见。单纯咬肌肥大的情况较少,临床上咬肌肥大多伴有下颌角肥大等情况发生。目前对于下颌角肥大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等。所以咬肌肥大的发生一般都与人咀嚼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中经常吃硬的食物或有吃零食、吃口香糖习惯。也有认为咬肌肥大与遗传因素有关,且临床上确有家族性咬肌肥大的现象。随着西方美学观念的渗透,肥大下颌骨与肥厚咬肌的整形变成了面部轮廓整形的热点。目前,临床上,对于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的方法很多,鉴于疗效的明确性,对于良性咬肌肥大治疗使用较多的仍是手术切除及肉毒素注射。临床上单纯去除肥大咬肌的情况比较少,如咬肌确实肥大,一般手术多在去除下颌角的同时去除部分咬肌。
咬肌肥大和咬肌正常的区别
肥大咬肌和正常咬肌的区别,包括症状与体征、影像学检查等几方面。
1.症状与体征:相较于正常组织,咬肌肥大可表现为脸下半部增宽,可能还会出现左右下颌不对称、下颌角外翻肥大、张口受限等表现。
2.影像:较于正常组织,咬肌肥大核磁共振检查可见组织增生肥大表现,但无器质性病变表现;CT检查可见双侧咬肌厚度存在较大差异。
咬肌肥大通常不会影响健康,可通过避免单侧咀嚼、避免过硬食物等方式加以避免;若存在美容等需求,建议前往专业医疗机构。
病因
咬肌位于下颌角下颌升支外侧,腮腺前方,部分被腮腺覆盖。咬肌的大小、功能、形态与面部轮廓是有明确关系的。作为下颌运动的动力来源的咬肌,是实现集复杂、多向和耐力为一体的咀嚼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咬肌肌梭分布的研究,证明了咬肌对强大咬牙合力的控制能力和维持下颌姿势以及调节精细下颌运动的能力。咬肌良性肥大(常伴下颌角肥大),可为先天性咬肌肥大,也可为后天性,可为一侧也可为双侧。经常仅用一侧牙齿咀嚼食物,致使一侧咬肌良性肥大。青春期,下颌骨可塑性强,肌肉也正处于发育期,两侧咬肌过度发育,导致下颌角肥大外翻,成年后即是方脸。
症状
面颊部肥大,多伴有下颌角肥大,形成方形或梯形脸型。
检查
1.术前检查
首先从外观上看,一般咬肌肥大患者脸形多为近方形,所以又有"四方脸"之称。检查嘱患者闭口咬牙同时在下颌角处触摸双侧咬肌,感觉咬肌的收缩范围和咬肌厚度。咬肌肥大患者的咬肌在收缩时可明显感觉到咬肌范围大和咬肌明显增厚。在检查咬肌的同时需注意下颌角肥大的程度和下颌角是否有外翻现象。
2.X线及CT检查
主要检查下颌骨和下颌角的肥大情况,对咬肌的发育程度则X线片上不能显示。X线检查可照"曲面断层"和"头颅侧位"片,以判断下颌骨体的肥大程度。但X线片可不作为术前的常规检查。CT重建可直观的显示颌骨的三维影像,同时能显示咬肌厚度。
3.其他术前常规检查
诊断
口腔科视诊和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手术较多的经口腔内切口进行,主要注意彻底消毒,尽量使口内的细菌降低,降低术后感染率。咬肌去除时应去除咬肌的内侧面,避免伤及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咬肌去除量根据术前检查的情况而定。因咬肌去除多数同时需去除下颌角,导致下颌角外侧面的咬肌附着丧失,术后3~6个月后咬肌本身会有一定程度的萎缩,所以咬肌去除量一般不超过咬肌厚度的三分之一,且需注意两侧的对称性。
咬肌肥大怎么办怎么改善
咬肌肥大可通过注射肉毒素、咬肌部分切除术、下颌角截骨术等方式进行改善。
1.注射肉毒素:注射肉毒素也叫瘦脸针,肉毒素注射到肥大的咬肌上,能够阻断神经对肌肉的营养作用,使肌肉逐渐萎缩,达到改善咬肌肥大的情况。
2.咬肌部分切除术:咬肌部分切除术是指通过口腔黏膜的隐蔽切口,将咬肌的止点从下颌骨切除,然后去除肥大的部分肌纤维,以改善咬肌肥大。
3.下颌角截骨术:如果咬肌肥大伴有下颌角肥大时,需要切除部分下颌角的骨性组织,可以达到改善咬肌肥大。
出现咬肌肥大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正确的治疗。
护理
术后一般禁食2天,应用抗生素、止血药和足量的生理需要量的液体。对于手术的反应不同个体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术后3天时肿胀最为明显,然后肿胀逐渐消退。术后10天左右明显的肿胀可基本消退。术后会出现暂时性的张口困难,一般不要特意进行张大口练习。术后一个月内尽量避免刺激性饮食和咀嚼硬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