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细胞瘤
概述
一组原发于胰岛细胞的肿瘤
可出现内分泌激素过度分泌症状及肿瘤压迫症状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是手术及药物治疗
定义
胰岛细胞瘤(pancreatic islet cell tumors),是起源于胰腺内分泌组织(胰岛)的一大类罕见肿瘤。
本组疾病的生物学行为差异很大,既可表现为惰性生长,也可以表现为侵袭性生长,甚至在早期就发生转移,而且生物学特性可能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发生变化。
胰岛介绍
胰岛是胰腺组织中重要的内分泌器官,每个胰岛都是一个复杂的微器官,由上千个分泌细胞组成。
胰腺的内分泌功能是由胰岛来完成的。胰岛是人体内控制血糖动态平衡的中心。
分类
从临床角度,根据患者是否出现由肿瘤激素分泌导致的相应症状,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肿瘤。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可出现各种内分泌紊乱症状,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多发生于胰腺体尾部(该处胰岛组织较胰头多),多数单发,甚至为微小肿瘤,瘤体呈类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包膜不完整,可向周围胰组织浸润。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发病年龄多在20岁以下,女性较多见,占胰岛细胞瘤的60%~90%。
常为单发,多数为良性,多位于胰腺体尾部,体积一般较大,可达5~10cm。
瘤体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包膜完整,瘤内常有不同程度出血和囊变,间质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可伴玻璃样变。
发病情况
该病在任何年龄均可出现,但以30~60岁最多见,女性稍多于男性,多数为散发,少数患者有肿瘤家族史。
病因
致病原因
胰岛细胞瘤是一组异质性很大的肿瘤,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以及临床进程差异明显,约有90%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为散发性,小部分与家族性遗传综合征有关。
遗传综合征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Ⅰ型(MEN-1)
遗传型最常见于MEN-1综合征,约30%~80%的患者可出现胰岛细胞瘤,多为较小的多发无功能性肿瘤,大多数分化较好,与MEN1抑癌基因突变有关。
VHL病(Von Hippel-Lindau disease,VHL)
本病中胰岛细胞瘤发病率约为15%,一般为较小的多发的无功能性肿瘤,很少发生肝转移,预后较散发者好,VHL基因突变在散发型中罕见。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
本病患者中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发病率不足10%,NF1基因突变引起相关通路活动增加,可能促进肿瘤向恶性进展。
结节性硬化症(TSC)
TSC中胰岛细胞瘤更为罕见,仅在1%的患者中出现,主要为无功能性肿瘤。
散发型肿瘤
发生过程中不仅包括典型的基因突变,染色体改变、基因融合等也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肿瘤的发生还牵涉到表观遗传学的改变。
诱发因素
胰岛素瘤常因饥饿、饮酒、感染、活动过度等应激而发病,多数由偶发至频发,逐渐加重,甚至每天发作数次,发病时间可短至数分钟,长至持续数天。
其余肿瘤尚无明确的诱发因素。
症状
主要症状
由于胰岛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因此胰岛细胞瘤的症状以激素过度分泌引起的各种症状为主。
内分泌激素过度分泌症状
胰岛素瘤
Wipple三联征:自发性低血糖症状,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口服糖块或静脉给予葡萄糖后症状立即消失。
低血糖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饥饿感、出汗、心悸、手抖。
低血糖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意识模糊、行为异常、昏迷、记忆力下降。
胃泌素瘤
肿瘤细胞可产生胃泌素,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可有腹痛、腹泻,偶有呕血。
可出现卓-艾综合征,以高胃泌素血症、高胃酸分泌以及消化性溃疡为特点,表现为顽固性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腹泻。
胰高血糖素瘤
肿瘤细胞可产生胰高血糖素,导致血糖升高。
可出现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
可出现贫血、腹泻、静脉血栓形成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唇炎等。
血管活性多肽瘤
可出现严重水样腹泻、脱水。
部分患者可出现胃酸过少、皮肤潮红等症状。
生长抑素瘤
可出现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
可伴有胆囊疾病,还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泻等。
胰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
可异位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肿瘤压迫症状
是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常见症状,为肿瘤生长压迫周围脏器或是肿瘤转移所致。
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少数患者可出现梗阻性黄疸。
其他症状
某些恶性程度较高的胰岛细胞瘤可转移到全身多个部位,引起不同症状,如肝转移可出现肝功能损伤的症状,如黄疸、腹水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若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于消化内科。
出现频繁发作或者持续性低血糖症状,或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可就诊内分泌科。
出现高血压症状,可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普外科
当体检发现胰腺占位,或者已经确诊为胰岛细胞瘤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时,建议及时就医。
肿瘤科
若患者已经确诊为胰岛细胞瘤,考虑进行抗肿瘤治疗时,可就诊肿瘤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注意休息,清淡饮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清晨空腹时是否有自发性低血糖表现,如饥饿感、心悸、头晕、乏力等?
是否有多食、多尿、多饮及体重下降的症状?
是否有腹泻、腹痛等症状?
这些症状多久了?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肿瘤病史?直系亲属是否有肿瘤病史?
既往是否有长期吸烟饮酒史?
既往是否有慢性胰腺疾病史?
既往是否有长期不规律饮食、过度劳累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各项激素检查。
影像学检查:腹部CT、MRI、内镜超声等。
诊断
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包括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两部分。
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定性诊断的关键,而定位诊断多依赖于影像学发现。
诊断依据
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主要表现为肿瘤压迫症状,如腹痛、呕吐、梗阻性黄疸等。
体征
部分患者可于腹部触诊时触及肿块或转移病灶,部分病人压痛明显。
淋巴结转移时可触及固定、肿大的淋巴结,多为无痛性。
实验室检查
各项激素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相应的激素刺激或抑制实验,以进一步判断病情。
血清嗜铬粒蛋白A(CgA)检查
是胰岛细胞瘤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大多数患者均有升高。
敏感程度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和大小。
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判断疾病进展及复发情况。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存在于神经组织和神经内分泌组织中,在与神经内分泌组织起源有关的肿瘤中可明显升高。
可用于鉴别非神经内分泌肿瘤
影像学检查
CT
多采用增强后动态CT扫描,可较为清晰地显示病变。
若肿瘤较小,可表现为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影;若肿瘤较大,则可表现为肿块周围强化显著,部分肿瘤可显示中央部位有低密度坏死灶,密度不均匀。
磁共振(MRI)
在检测较小的胰腺病变和肝转移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病灶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锐利;动态增强扫描时,由于病灶血供丰富,早期即出现明显强化,持续时间长。
内镜超声
内镜超声可提供高分辨率的胰腺影像,尤其是胰头和胰体部位肿瘤,但对胰尾进行检查时受到限制。
可表现为边界清晰、光滑、规则、呈圆形的低回声肿瘤,部分肿瘤可有囊性变,肿瘤尾部的胰管无明显扩张。
彩色多普勒可发现肿瘤内血供丰富。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
部分胰岛细胞瘤表达生长抑素受体,可使用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等协助肿瘤定位,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
可用于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
可用于评估疾病临床分期,也可用于治疗后随访根治。
术中超声定位
对于术前无法检出或定位,但仍怀疑存在激素分泌型胰岛细胞瘤的患者,术中超声可对胰腺进行高分辨率检查,检出肿瘤的敏感性高。
病理活检
可通过内镜超声钳取病变组织活检,或是手术切除病灶后进行活检,以明确疾病类型及病理分级,指导治疗及预后。
分级
G1
低级别,核分裂象/10HPF(高倍视野)<2,Ki-67比例≤2%。
G2
中级别,核分裂象/10HPF在2-20之间,Ki-67比例为2%~20%。
G3
高级别,核分裂象/10HPF(高倍视野)>20,Ki-67比例>20%。
鉴别诊断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由于其较典型的CT表现以及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候群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较易诊断。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胰腺癌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胰腺占位性病变。
不同点: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较大,直径常超过10cm,胰腺癌肿块相对较小。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属多血管性病变,增强扫描后肿块密度一般高于正常胰腺,胰腺癌则相反。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瘤体钙化率较高(20%~25%);胰腺癌则较少(2%)。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一般不出现胰腺后方动脉周围的侵犯,如腹腔动脉干及肠系膜上动脉等,而胰腺癌常见。
胰腺囊腺瘤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胰腺占位性病变。
不同点: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影像学上常表现为周围显著强化的高密度影,部分肿瘤可显示中央部位的低密度坏死灶,密度不均。
胰腺假性囊肿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胰腺占位性病变。
不同点: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影像学上常表现为周围显著强化的高密度影,部分肿瘤可显示中央部位的低密度坏死灶,密度不均。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患者症状,最大限度根治肿瘤,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确定治疗方案需要依据肿瘤的分化程度及病变范围决定,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和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胰岛细胞瘤可能因功能性分泌导致各种代谢紊乱,如低血糖、脱水、酸碱平衡紊乱等,需要对症治疗,以保持内环境稳定。
常用治疗方法有静脉输注葡萄糖,补液等。
手术治疗
除非合并有危及生命的其他疾病或手术风险极高,通常建议手术切除。
胰岛素瘤
所有胰岛素瘤均应尽可能手术切除,手术方式首选腹腔镜下切除,术前需经过CT、MRI等精确定位。
如果肿瘤距离主胰管>2mm,可行肿瘤剜除术;如肿瘤位置较深,可根据肿瘤部位进行规则性胰腺切除术。
胃泌素瘤
对于局限性胃泌素瘤患者(不伴有MEN-1综合征的患者),建议行根治性切除及周围淋巴结清扫。
对于合并有MEN-1综合征或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如<2cm不建议手术治疗,如>2cm则建议行肿瘤剜除术。
由于质子泵抑制剂疗效显著,目前已不推荐胃大部切除术。
其他罕见分泌肿瘤
由于大多数罕见分泌肿瘤较大且易发生肝转移,建议行胰腺肿瘤根治术联合淋巴结清扫。
具有库欣综合征的患者如果肿瘤难以完全切除,部分患者可考虑行双侧肾上腺切除术。
局部进展或转移性胰岛细胞瘤
如果经药物治疗后转为可切除病灶,且患者可以耐受手术,应考虑手术切除。
对于无法完整切除的患者,采取减瘤手术或是姑息性原发灶切除术是否有益仍存在争议。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胰岛素瘤
少食多餐、静脉输注葡萄糖来调节血糖。
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可用于治疗生长抑素受体阳性的胰岛素瘤。
胃泌素瘤
其他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对于胰高糖素瘤、血管活性多肽瘤可能有效。
无法手术或转移性胰岛细胞瘤
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可改善除生长抑素瘤之外的大多数胰岛细胞瘤分泌。
靶向治疗:舒尼替尼和依维莫司对转移性胰岛细胞瘤具有较好的疗效及耐受性。
肽受体放射性同位素治疗:仅适用于生长抑素受体阳性的肿瘤,可作为晚期肿瘤的治疗选择。
预后
治愈情况
胰岛细胞瘤预后差异大,主要依据具体肿瘤类型等判断。
分化好、可以完整切除的肿瘤预后好。有恶性倾向或伴有转移的肿瘤预后差。
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患者的总生存率与一般人群并无不同。即便是恶性胰岛素瘤患者,也可能有较长的生存期。
有研究结果显示,10名转移性胰岛素瘤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其中9名患者长期存活,达到25年的生存期。
胃泌素瘤
60%以上的胃泌素瘤为恶性,病人就诊时多已出现肝脏和淋巴转移。
肝转移病人5年生存率不到50%,而无转移病人5年生存率为90%。
预后因素
胰岛细胞瘤目前还没有独立的预后因素,但肿瘤共有的预后因素也适用于胰岛细胞瘤。以下因素常导致预后不良。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分级较高),恶性程度高,恶变的倾向较大,如病理分级为G3等。
未及时发现及治疗,处于较晚的分期,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或是远处转移,如肝转移等。
高龄,一般情况差。
心、肺、脑、肝、肾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功能障碍。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及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粥、面条、瘦肉、新鲜果蔬等。
应避免饮酒、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部分患者(如胰岛素瘤)应少食多餐,避免血糖异常。
生活管理
如能耐受,可进行中等运动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保持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心理支持
应积极倾听、支持、劝慰、谅解患者,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希望。
病情监测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腹痛、腹胀、腹泻、贫血、消瘦、血糖异常、电解质异常等症状有无加重。
接受化疗或靶向治疗的患者要注意有无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注意有无出现发热、畏寒、咳嗽、咳痰等继发感染的表现。
随诊复查
所有胰岛细胞瘤均有恶性潜能,应该严格遵医嘱长期随访。
局限性肿瘤根治性切除后通常6-12月随访一次,需持续约5-7年。已有转移的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
复查项目主要包括各项激素检查、血清CgA检查,腹部CT、MRI等检查。
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
预防
本病目前没有权威的预防策略,但以下措施可有助于减少本病的发生。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加强果蔬摄入,注意食品卫生。
避免过度烟酒等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避免长期不规律饮食、过度劳累等情况。
积极有效治疗胰腺炎症等良性疾病或癌前病变。
重视定期体检,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