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肿瘤
概述
可有腹痛或上腹不适、黄疸或激素分泌异常等相关表现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吸烟、胰腺炎、新发糖尿病、遗传等相关
以手术治疗为主,可辅以放疗、药物治疗等
吸烟、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家族史等相关人群更易患病
定义
胰腺肿瘤(Pancreatic tumor)是发生在胰腺的所有肿瘤的泛称。
这些肿瘤有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还有比较特殊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广义的胰腺肿瘤还包括发生在胰腺的间叶性肿瘤、淋巴瘤、成熟性畸胎瘤和继发性胰腺肿瘤,但在WHO最新分类中,都已分别并入消化系统的间叶性肿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以及其他肿瘤中,比较罕见。
胰腺是位于腹膜后的一个长条形器官,横在第1~2腰椎的前方。分为头、颈、体、尾4个部分,各部分无明显的界限。
分型
新版WHO分类将胰腺肿瘤分为良性上皮性肿瘤及前驱病变、恶性上皮性肿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3类。
良性上皮性肿瘤及前驱病变
主要包括浆液性囊腺瘤(SCN)、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导管内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肿瘤(IOPN)、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黏液性囊性肿瘤(MCN)。
浆液性囊腺瘤(SCN)
SCN常发生在胰体尾部,老年女性较为多见。
肿瘤生长缓慢,呈特征性的惰性行为,因此预后较好。
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
胰腺上皮内瘤变是富含黏液的立方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结构异型性。可进一步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临床证据表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发展为恶性肿瘤的风险较低,且可以进行临床观察;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有很大风险发展为浸润性癌,需要手术治疗。
浸润指癌细胞直接侵犯和长入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且与其没有明显界限的一种生长方式,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
IPMN可分为IPMN伴低级别异型增生、IPMN伴高级别异型增生及IPMN伴浸润性癌。
组织学上可分为良性、恶性和交界性。它的自然病程尚不十分清楚,但有研究观察发现由腺瘤转变为侵袭性癌大概有5年的时间。
导管内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肿瘤(IOPN)
以前认为IOPN是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一种嗜酸细胞性变异亚型,但目前新版WHO分类已将其单独列出。
手术切除的IOPN中有30%会发现浸润性癌,但患者5年生存率近乎100%。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
ITPN是一种罕见的导管内上皮性肿瘤,在男、女中发生率几乎无差异,发病年龄通常介于35~78岁(平均年龄61岁)。
有文献报道ITPN术后可复发及肝转移。ITPN伴浸润性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71%。
黏液性囊性肿瘤(MCN)
在MCN中可以发现常见基因改变,包括KRAS、TP53、SMAD4和CDKN2A。大约一半的MCN带有RNF43突变。
MCN可伴有浸润性病变即癌变,无浸润性病变的MCN患者5年生存率接近100%。15%~30%的MCN可发现浸润性癌成分,MCN伴浸润性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25%~35%。
恶性上皮性肿瘤
胰腺恶性上皮性肿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胰腺癌。
导管腺癌为常见类型,约占胰腺癌所有类型的90%。
其他类型有黏液性囊腺癌、腺泡细胞癌、腺鳞癌、未分化癌及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等。
神经内分泌肿瘤
根据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和增殖活性进行分类,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N)主要分为神经内分泌瘤(NET)和神经内分泌癌(NEC)等。
根据激素分泌的状态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分类,可分为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提示】更多关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容,请参考阅读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发病情况
胰腺肿瘤的总体发病情况目前没有权威统计,但可以从胰腺癌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情况大致估计胰腺肿瘤的整体情况。
胰腺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胰腺癌全球新发病例约49.6万,死亡病例约46.6万。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胰腺癌全国新发病例约10.0万,死亡病例约8.8万。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在美国的年发病率约为0.8/10万人,在日本约为1.27/10万人。
我国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在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比例最高,其高发年龄为40~70岁。
病因
致病原因
目前胰腺肿瘤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高危因素
下列因素可增加胰腺癌的患病风险,称为危险因素。这些因素理论上可以增加所有胰腺肿瘤的患病风险。
非遗传相关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
与胰腺癌相关的不良生活方式主要有吸烟、肥胖、酗酒,以及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模式等。
上述因素越多,越容易增加胰腺肿瘤的发病风险。
慢性胰腺炎
有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胰腺炎患者10年和20年的累计胰腺癌发生风险分别为1.8%和4.0%。
中国人群中慢性胰腺炎患者3年、5年和10年的胰腺癌累计患病率分别为0.6%、1.0%和1.3%。
新发糖尿病
目前尚无对新发糖尿病的权威定义,国内共识将新发糖尿病定义为既往无糖尿病病史、24个月内确诊糖尿病。
研究发现年龄≥50岁的新发糖尿病患者被认为是散发型胰腺癌的高风险人群。
遗传相关因素
包括家族性胰腺癌、遗传性乳腺癌、遗传性胰腺炎、黑斑息肉综合征及家族性非典型多发黑痣、黑色素瘤综合征等。
胰腺癌家族史
如果1个家庭中至少有2个互为一级亲属的成员被诊断为胰腺癌,则认为该家庭有胰腺癌家族史。
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终生具有患胰腺癌风险。因此,建议对这类人群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
基因突变
携带BRCA1、BRCA2、CDKN2A、TP53、MLH1和ATM等基因突变的个体,患胰腺癌风险显著上升。
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症状
胰腺肿瘤是一大类肿瘤,很难统一描述各个肿瘤的详细症状。本部分仅对常见症状进行简述,更多关于症状的内容,请参考阅读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词条的症状部分。
主要症状
腹痛或上腹不适
是胰腺肿瘤常见的症状,而且还是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
腹痛部位较深,这种疼痛和不适定位一般不明确,以上腹部最多见。
初期疼痛较轻,不规则,进食时明显,如果是恶性肿瘤,随着肿瘤发展症状逐渐加剧。
如果是胰体、胰尾的恶性肿瘤,疼痛主要集中于中、上腹,表现为隐痛或钝痛,夜间加剧,并向腰背部放射。
黄疸
半数以上的胰腺癌患者可以出现黄疸,是胰腺癌特别是胰头癌的重要临床表现。
白眼珠(巩膜)及皮肤黄染,还可出现小便深黄,大便陶土色,伴皮肤瘙痒。
黄疸的特点是持续性加重,是肿瘤压迫或浸润胆总管所致。
黄疸出现的早晚与肿瘤的位置密切相关,肿瘤距胆总管越近,黄疸出现越早,胆道梗阻越完全,黄疸越重。
神经内分泌相关症状
对于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随着疾病进展,肿瘤可以分泌不止一种激素,导致多种临床表现。
胰岛素瘤典型表现为自发性周期性地发作低血糖症状、昏迷及其他精神神经症状等。可伴有强烈的饥饿感、心悸、出汗、头晕、乏力、恶心等。
【提示】更多关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容,请参考阅读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其他症状
消化道症状
当肿瘤压迫或阻塞胆总管下段和胰腺导管时,胆汁和胰液不能进入十二指肠,常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减退、饱胀感、恶心及呕吐等。
胰腺外分泌功能损害可能导致腹泻。
晚期胰腺癌侵及十二指肠,可导致消化道梗阻或出血。
消瘦与乏力
部分患者可有消瘦、乏力、体重减轻,可能与缺乏食欲、焦虑、睡眠不足、肿瘤消耗等有关。
体重下降明显,晚期可以表现出恶病质状态,即严重消瘦、贫血、厌食和全身衰弱的现象。
精神或情绪障碍表现
部分患者可以出现抑郁、焦虑、狂躁等精神或情绪障碍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普通外科
当影像学检查发现胰腺占位时,应该及时前往普通外科、肝胆胰外科等科室就诊。
消化内科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痛或明显消瘦等症状时,也可前往消化内科就医,初步确定症状原因和疾病性质。
肿瘤科
若确诊为胰腺肿瘤,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抗肿瘤药物治疗或放疗时,可到肿瘤科或放疗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穿方便穿脱的衣物,以便于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建议有家属陪同。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上腹不舒服,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眼睛巩膜及皮肤黄染?
有无小便深黄,大便陶土色,伴皮肤瘙痒?
近期是否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
是否反复出现低血糖表现,如饥饿感、心悸、头晕、乏力等?
是否有消化道溃疡表现,如腹痛、反酸、恶心、厌食等?
这些症状多长时间发作一次?
这些症状什么情况可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有胰腺癌等恶性肿瘤家族史?
平常是否吸烟、饮酒或喝咖啡?
是否有慢性胰腺炎、糖尿病?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超声内镜及穿刺活检病理报告、肿瘤标志物、激素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腹部超声、CT、磁共振(MRI)、PET-CT。
诊断
由于胰腺肿瘤生长部位隐蔽,且常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因而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胰腺肿瘤的诊断,需要综合症状、体征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定,最终确诊需行病理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但有以下病史者并非都会患胰腺肿瘤:
有胰腺癌等恶性肿瘤家族史。
平常吸烟、饮酒。
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有腹痛、上腹部不适、黄疸、腹泻等症状,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
低血糖表现,如饥饿感、心悸、头晕、乏力。
消化道溃疡表现,如腹痛、反酸、恶心、厌食等。
体征
体格检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病情。医生在为患者做体格检查时,可能会发现以下特征:
肝大胆囊肿大:可以摸到增大的肝脏和胆囊。
腹部包块:有时可以在上腹部摸到一个质地坚硬的肿块。
腹部压痛:按压腹部时,患者可能会感到疼痛。
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等。
营养不良:消瘦等。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生物标志物检查
用于帮助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和预后、随访监测。
主要检测血清嗜铬粒蛋白A(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AFP、CEA、CA125、CA19-9等。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上述标志物一般会升高,其中CgA是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用、最有临床意义的肿瘤标志物,可协助诊断、评估肿瘤负荷和疗效,特异度和灵敏度均为60%~90%。
激素检查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激素检查协助诊断本病,如胰岛素等,尤其是对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胰腺肿瘤患者的激素水平一般都会高于正常水平,部分非功能性胰腺肿瘤患者的激素水平可能会保持正常水平。
血生化
如血糖、胃泌素等指标,是诊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重要生化指标。
胰岛素瘤患者血糖水平可能会降低,胃泌素瘤患者的空腹胃泌素水平一般会高于150pg/ml。
肿瘤累及肝脏、阻塞胆管时可引起相应的生化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汁酸、胆红素等升高。
影像学检查
对该病的诊断、定位、分期、指导治疗及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医生会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影像学检查,然后进行胰腺占位病变的诊断。
主要包括CT、磁共振(MRI)、超声、PET-CT等。
超声
超声检查有简便易行、灵活直观、无创无辐射、可多轴面观察等特点,是胰腺肿瘤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可以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
观察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并寻找梗阻原因。
可以帮助判断肿瘤对周围大血管有无压迫、侵犯等。
CT
可行胰腺动态、薄层、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可为胰腺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提供非常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尤其在术前对胰腺肿瘤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MRI
主要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在胰腺病变鉴别诊断困难时,MRI及MRCP可作为CT增强扫描的补充。
MRI在鉴别肝脏转移病灶方面优于CT。
MRCP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胰管和胆管的梗阻和扩张部位及程度,帮助判断病变部位,从而有助于壶腹周围肿瘤的检出及鉴别诊断。
超声内镜(EUS)
在内镜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超声成像,提高了胰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超声内镜引导细针穿刺活检(EUS-FNA),成为目前胰腺癌定位和定性诊断最准确的方法。
超声内镜有助于胰腺肿瘤分期的判断。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
胰腺癌最常见的ERCP表现是主胰管近端狭窄与远端扩张。
ERCP并不能直接显示肿瘤病变,其主要依靠胰管的改变及胆总管的形态变化对胰腺肿瘤做出诊断。
还可以进行胰胆管内细胞刷检或钳夹活检组织,然后行胰液及胆汁相关脱落细胞学检查或病理学诊断。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
PET-CT可显示肿瘤的代谢活性和代谢负荷,在发现胰外转移和评价全身肿瘤负荷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胰腺肿瘤,尤其是胰腺恶性肿瘤治疗后随诊中,PET-CT可帮助鉴别术后、放疗后改变与局部肿瘤复发。尤其是CA19-9升高而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阴性时,更有重要价值。
对不能手术而行放化疗的患者,可以通过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早期监测疗效。为临床及时更改治疗方案以及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骨扫描
骨扫描可探测胰腺恶性肿瘤的骨转移,具有应用最广、方法成熟、性价比高,且灵敏度较高的优势。
对高度怀疑骨转移的患者,可以常规行术前骨扫描检查。
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可确定胰腺肿瘤诊断,并可为治疗及预后提供相关信息。
还需要合理组合使用免疫组化标志物,对胰腺内分泌肿瘤以及各种类型的胰腺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常用标志物有Vimentin,CK,EMA,CEA,CA19-9,CK19,CK7,CK20,MUC1,MUC4,CDX2,PR,CD10,syn,CgA,CD56,ACT,AAT,β-cantenin,Ki-67等。
分期
胰腺良性肿瘤一般不涉及分期。分期主要适用于胰腺癌,对胰腺癌进行分期有助于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正确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
TNM分期
目前胰腺癌TNM分期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联合制定的分期系统,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一般分为T1~T4。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一般分为N0~N2。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分M0和M1两种情况。
【特别提醒】
T和N后面的数字越大,表示越严重,分期相对越偏向于晚期。
T分期有种特殊情况Tis,指原位癌,属于非常早的分期。
N0指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2一般均属于晚期。
M只有M0和M1的区别,前者为无远处转移,后者为有远处转移,M1均可视为晚期。
总体分期
根据不同的TNM分期,最后确定出患者总体分期(预后分组),用罗马字母Ⅰ、Ⅱ、Ⅲ和Ⅳ期表示。根据TNM分期进行组合,可把胰腺癌分为以下各期:
总体分期TNM分期
0TisN0M0
ⅠAT1N0M0
ⅠBT2N0M0
ⅡAT3N0M0
ⅡBT1~3N1M0
T1~3N2M0\nT4、任何N、M0
任何T、任何N、M1
鉴别诊断
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首先是胰腺良性肿瘤和胰腺恶性肿瘤的鉴别。此外,还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
胰腺内分泌肿瘤和消化性溃疡
相似点:都可能有腹痛、大量胃酸分泌的症状。
不同点: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道出现溃疡,溃疡口部光滑整齐,周围黏膜呈辐射状,胃壁柔软可扩张,一般不伴有激素变化。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消化道肿瘤,可伴随激素变化,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胃泌素等。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糖尿病
相似点:都可能有低血糖、高血糖、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不同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消化道肿瘤,除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变化,还可有胃泌素、促肾上腺激素等激素水平变化,此外还伴有肥胖、皮肤红斑等其他症状。
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
相似点:都有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泻、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影像学检查表现不一样。病理学检查可进一步鉴别诊断。
胰腺癌与壶腹癌
相似点:都可出现黄疸。
不同点:壶腹癌早期即可出现黄疸。但鉴别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超声内镜检查
胰腺癌与胆总管结石
相似点:都可出现腹痛、黄疸等表现。
不同点:胆总管结石往往反复发作,病史较长,黄疸水平波动较大;发作时多伴有腹痛、寒战发热、黄疸三联征。
治疗
治疗目的:一般胰腺良性肿瘤和早期胰腺恶性肿瘤以根治为目的,中晚期胰腺恶性肿瘤,则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为目的。
治疗原则:采用多学科会诊的模式,根据不同患者身体状况、肿瘤性质、部位、侵及范围和临床表现,有计划、合理地采用不同的诊疗手段。
【提示】本部分仅对常见治疗方法进行简述,更多关于治疗的内容,请参考阅读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词条的治疗部分。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胰腺肿瘤患者获得治愈机会和长期生存的唯一有效方法。在进行手术治疗前,通常需要明确诊断,确定胰腺肿瘤的良恶性质,甚至具体的病理类型。
良性上皮性肿瘤及前驱病变
这一类的胰腺肿瘤,部分可以进行观察,如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但大部分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恶性上皮性肿瘤
这一类胰腺肿瘤主要是胰腺癌,不同的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肿瘤位于胰头、胰颈部,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肿瘤位于胰体尾部,可行胰体尾加脾切除术。
肿瘤较大,范围包括胰头、胰颈、胰体部时可行全胰切除术。
神经内分泌肿瘤
手术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综合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优先选择腹腔镜等微创技术。
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一般情况、是否表现为遗传肿瘤综合征,肿瘤的功能特点、大小、位置、分期、分级、病理学分类等。
做积极的术前准备,包括控制激素的过量分泌、控制腹泻、溃疡等症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胰腺肿瘤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化疗、生长抑素类似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化疗
化疗是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一种治疗方法。胰腺肿瘤化疗的疗效虽然有限,但依然可以改善生存情况,同时减轻疼痛、提高生存质量。
常用方案
吉西他滨单药治疗,是晚期胰腺癌的标准化疗方案,效果较好。替吉奥可作为晚期胰腺癌的标准治疗药物之一。
神经内分泌肿瘤中,G1、G2级,推荐使用替莫唑胺单药或联合方案进行治疗,优先推荐卡培他滨+替莫唑胺(CAPTEM)方案。G3级也可使用以替莫唑胺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
生长抑素类似物
主要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
适用于G1、G2级,无症状、肿瘤小、进展缓慢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奥曲肽、干扰素-α。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性)分子为靶点,选择性从分子水平来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清除肿瘤目的的治疗方法。
胰腺癌
常用靶向治疗药物有:
厄洛替尼:一般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用于局部进展或者合并远处转移胰腺癌的治疗,但临床疗效有限。
尼妥珠单抗:尼妥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的治疗方案,对EGFR高表达和K-RAS野生型的局部进展或合并远处转移胰腺癌患者可能有治疗效果。
奥拉帕利:是一种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用于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维持治疗。
神经内分泌肿瘤
有相关基因突变、无法切除的转移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可考虑靶向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依维莫司、舒尼替尼、索凡替尼、仑伐替尼等。
免疫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是利用人体的免疫机制,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法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方法之一。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目前胰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主要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其主要作用是阻断表达免疫检查点的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作用,从而阻断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
代表药物
代表药物是PD-1单克隆抗体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
帕博利珠单抗对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或缺失错配修复(dMMR)的肿瘤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目前推荐用于具有MSI/MMR分子特征的合并远处转移的胰腺癌患者。
放射治疗
放疗是胰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贯穿各个分期,可用于消灭和根治局部原发肿瘤或转移病灶,可以单独治疗肿瘤。
同期放化疗是局部晚期胰腺癌的首选治疗手段。
对于转移灶数目及器官有限的胰腺癌患者,可通过同时照射原发灶、转移灶,实现缓解梗阻、压迫或减轻疼痛以及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的目的。
其他治疗
介入治疗
肿瘤介入治疗是借助影像技术引导(血管造影、超声、CT、核磁、腔镜等),将物理能量(射频、微波、超声等)或化学物质聚集到肿瘤部位来杀灭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
胰腺癌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针对胰腺癌及胰腺癌转移瘤的介入治疗及胰腺癌相关并发症的治疗。
主要治疗手段包括经动脉灌注化疗、消融治疗、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胆道支架植入、出血栓塞治疗等。
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的目的是预防或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疼痛治疗
疼痛治疗以镇痛药物治疗为基础,常需要联合运用手术、介入、神经阻滞、化疗、放疗、心理等多学科合作和多方式联合,选择最佳的镇痛治疗方法。
营养治疗
常用的营养支持治疗手段包括营养教育、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伴有厌食或消化不良时,可以应用甲羟孕酮甲地孕酮胰酶片等药物,以改善食欲,促进消化。
预后
治愈情况
胰腺肿瘤包含的肿瘤类型很多,因此治愈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
总体而言,良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好,早期恶性肿瘤预后次之,中晚期恶性肿瘤预后较差。
生存期
胰腺癌
有研究显示,即便是经过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其5年生存率依然也比较低,约为18%,中位生存期只有18个月。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研究比较多的是神经内分泌瘤(NET)和神经内分泌癌(NEC)的生存情况。
NET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约为54%,局限性、局部进展性、转移性NET的5年相对生存率分别为93%、77%、27%。
NEC患者的生存期通常<1年[28-30]
复发情况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胰腺癌的复发率比较高。
有研究显示,随访期间肿瘤复发率为88.7%,其中51.5%的患者是在术后1年内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中国胰腺疾病大数据中心纳入了2016~2019年3279例胰腺癌切除术后患者数据,术后9个月内复发率为45.87%。
特别提醒
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5年后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5年生存率等统计学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
患者的生存期需要结合其发病时的分期、身体状况、是否及时接受了规范的治疗和规律的复查等因素综合分析,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胰腺肿瘤的预后因素,除了分期外,还有淋巴结转移、手术切缘等。
文献报道,淋巴结有转移的胰腺癌患者,生存率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约为10%。
有研究显示,手术切缘阳性,也就是手术切除的组织在切口边缘上还存有癌细胞,并没有将病灶完全切除干净,以及肿瘤侵犯淋巴管、分化差等,都是胰腺肿瘤的不良预后因素。
日常
日常管理
以下针对胰腺肿瘤患者的建议,普通人群也可参考。
心态与情绪调整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鼓励患者,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放疗及其他治疗。
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
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采取乐观的生活态度。
注意休息,保证睡眠。
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熬夜、不吸烟、不饮酒。
积极应对不良情绪,调整适应社会角色。
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安定情绪,切忌急躁或暴怒。
运动量:建议当日运动后,经一夜的休息感受到身心轻松、无疲乏感为好。
进食不宜过快、过烫。
饮食管理
普通人群建议清淡饮食、保持膳食营养均衡即可。针对胰腺肿瘤患者,可参考以下建议:
饮食上选择易消化、富营养、少刺激、低脂肪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避免暴饮、暴食、喝酒,避免高脂肪、辛辣刺激的饮食。
要少吃不易消化的油腻、煎炸食品。
忌酒,包括含有酒精的饮料。
饮食上应注意早、中、晚三餐的时间间隔,上顿吃饭后下顿还有食欲,即为本人当下消化能力所适应的饮食方式。
也可以采用在此基础上稍微减量,在两次正餐之间适量加一次餐,如点心、粥等少量多餐的饮食模式。
随诊复查
随诊的主要目的是更早发现肿瘤复发并及时干预处理,以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随诊频率
胰腺癌术后患者:术后第1年,建议每3个月随诊1次;第2~3年,每3~6个月随诊1次;之后每6个月随诊1次。
晚期或合并远处转移的胰腺癌患者:应至少每2~3个月随诊1次。
胰腺良性肿瘤的随访目前没有统一规定,建议遵医嘱进行。
随诊项目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等常规检测。
CA19-9、CA125、CEA等血清肿瘤标志物
影像学检查
包括超声、X线、上腹部增强CT等。
怀疑肝转移或骨转移的患者,加行肝脏MRI和骨扫描。
预防
由于胰腺肿瘤目前病因不明,暂不能完全预防。根据可能的致病因素,通过以下措施可能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适当增加身体活动强度及运动量,可降低胰腺癌的风险。
增加新鲜蔬果及富含叶酸食物的摄入,如豆类、菠菜、莴苣、橘子和木瓜等。
戒烟忌酒,能明显降低其发病风险。
胰腺癌高危人群筛查策略
筛查频率
低风险人群每年1次。
中、高风险人群每3~6个月做1次常规检测。
筛查项目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具体需要咨询专业肿瘤医生,并严格遵医嘱。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血清学检查项目。
糖类抗原19-9(CA19-9)等肿瘤标志物。
CT(增强、薄层、多期)扫描。
高风险人群增加MRI或MRCP、超声内镜检查、PET-CT、穿刺活检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