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
概述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病因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加速性暴力引起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或是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多发生在着力点的对冲部位。慢性硬膜下血肿绝大多数有轻微头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部着力。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双侧居多,常因产伤引起。
症状
1.急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血肿。中间清醒期较少见,昏迷程度逐渐加深。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局灶症状如偏瘫、失语多见。
2.慢性硬膜下血肿
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伤后1~3个月后出现如头痛、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等。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局灶性症状表现为轻偏瘫、失语等。
检查
1.X线平片检查
部分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伴有颅骨骨折,慢性硬膜下病人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
2.头部CT扫描
急性硬膜下血肿在脑表面呈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而慢性硬膜下血肿在颅骨内板下可见一新月形、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中线移位、脑室受压。
3.头部MRI扫描
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MRI的T1和T2均表现为高信号。
诊断
急性硬膜下血肿根据外伤史、颅高压增高情况、伴有局灶体征,结合头颅CT扫描即可明确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发于老年人及小儿。一般在伤后3周至数月出现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多数经头颅CT扫描即可明确。
治疗
1.急性硬膜下血肿
出血量较少,无进行性意识恶化,血肿厚度<10mm,中线移位<5mm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可暂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和/或去骨瓣减压术。
2.慢性硬膜下血肿
首选颅骨钻孔冲洗闭式引流术。对于血肿囊壁肥厚伴钙化须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
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方法有哪些
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方法有保守观察及药物治疗,但该病主要还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硬膜下血肿大多继发于车祸、摔伤等,还与颅脑外伤、长期酗酒等因素有关,而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存在脑膜瘤等疾病,也可增加硬膜下血肿风险。
通常对于血肿较小,且临床较为稳定的患者,可密切进行观察,监测脑成像及颅内压,并在初次扫描后6~8小时,随访进行1次头部CT检查。
同时,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维生素K、未活化的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新鲜冰冻血浆及凝血因子VIII抑制物旁路活性剂等进行治疗。但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还需及时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
建议出现硬膜下血肿时,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进行保守治疗,必要时,还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硬膜下血肿呕吐怎么治疗
硬膜下血肿呕吐首先是需要复查头颅CT,根据头颅CT情况决定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复查头颅CT,患者没有新发出血或者硬膜下出血没有增多,这时候继续保守治疗,使用甘露醇加强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使用甲氧氯普胺止吐对症治疗,期间注意复查头颅CT,动态了解硬膜下血肿情况。
2.手术治疗:复查头颅CT,患者硬膜下出血增多,脑中线移位明显,出现脑疝,患者需要急诊开颅清除硬膜下血肿及去骨瓣减压进行救命治疗,术后仍要用甘露醇加强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
因此硬膜下血肿呕吐马上需要进行复查头颅CT,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诊治,根据复查头颅CT情况,行治疗计划。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怎么鉴别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都和外伤相关,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具体鉴别方式主要有临床病史、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
1.临床病史:硬膜外血肿基本上都是外伤引起,大多数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和外伤有相关性。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数患者有轻微外伤史,而少数患者与外伤无关,可能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营养不良、维生素C缺乏、硬脑膜出血性或血管性疾病等相关。
2.临床症状:硬膜下血肿一般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渐进性加重,而硬膜外血肿患者意识障碍多会出现中间清醒期。
3.影像学检查:硬膜外血肿一般伴随骨折,不跨越颅缝,病变呈梭形;硬膜下血肿大部分不伴随骨折,可以跨越颅缝,病变呈新月形。
需要注意的是,两种疾病的鉴别需综合判断,不能紧靠一种检查结果或表现就下结论。临床发现颅内血肿,需要及时就医入院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