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瘢痕
概述
增生性瘢痕是机体受到创伤后组织过度修复引起的病变
表现为创伤位置出现隆起增厚,界限清楚的斑块
病因不明,可能与创伤、烧伤、手术、感染等因素相关
以药物、激光、冷冻、放射等治疗为主,应尽量避免手术
定义
增生性瘢痕是皮肤组织在创伤、炎症、手术和烧伤等后过度修复而引起的病变。
伤口出现后4~12周内增生性瘢痕增长迅速,随着时间的推移,瘢痕逐渐趋于成熟和变薄。
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隆起、充血发红、质地坚韧的斑块,常伴有痒痛不适。
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2个类型:
线性增生性瘢痕:线性增生性瘢痕通常是由于手术或局部创伤而引起的。
广泛增生性瘢痕:广泛增生性瘢痕可能是大面积烧伤或软组织感染的结果。
病因
致病原因
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因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创伤:包括车祸、摔碰、切割、刺砸、抓咬等,为第一位致伤原因。
手术:第二位致伤原因。
烧伤:第三位致伤原因。
感染:第四位致伤原因,包括痤疮、毛囊炎、疖肿等引起的皮肤病。
其他:还有美容性操作、注射和原因不明者。
发病机制
增生性瘢痕是皮肤结缔组织对创伤的过度反应的表现。
皮肤受到物理损伤的部位,修复的过程中产生过多的胶原组织不规则堆积而形成的,这些组织仍保留在原始病变的边界内。
症状
主要症状
增生的瘢痕组织明显高于皮肤表面,局部增厚变硬。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
增生期:也称早期。此时皮肤潮红充血,质地硬,伴有痒、痛不适,病变只发生在原来的损伤区域,不向周围扩张,常呈过度角化、溃疡和挛缩,但与基底组织不粘连,可以推动。
减退期:在数月或数年后瘢痕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瘢痕充血减轻。表面颜色变淡。质地逐渐变软,厚度变薄,痒痛感觉减轻,部分增生性瘢痕可转化为浅表性瘢痕。
成熟期:瘢痕成熟,不再增生,无明显变化。瘢痕仍高于正常皮肤,质地稍硬,颜色暗红或呈暗褐色,也可接近于肤色。瘢痕与周围皮肤分界清楚,易移动。没有痒痛症状。
其他症状
位于关节处的瘢痕可影响肢体活动。
并发症
继发感染
瘢痕增生后会出现疼痛或瘙痒,如果患者进行抓挠就会导致局部破溃,有可能引起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有脓液形成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当皮肤创伤部位出现不规则隆起、充血发红、质地坚韧的斑块时,建议及时到皮肤科或皮肤性病科就医。
整形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不要对瘢痕部位进行美容遮盖操作。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肤是否有红色隆起斑块?什么时间出现的?近期有无变化?
病变皮肤是否比正常皮肤质地硬?
病变皮肤有无瘙痒、疼痛等不适?
病史清单
近期有无创伤史?有多久了?
近期有无手术史?有多久了?手术方式是什么?
近期有无烧伤史?什么时间出现的?
近期有无感染史?有多久了?
近期有无进行美容性操作?什么时候?具体做的什么?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创伤、手术、烧伤、感染史、美容操作等。
临床表现
症状
皮肤原创伤部位可有疼痛、瘙痒、烧灼感。
体征
查体可见皮肤瘢痕明显高出皮面,形状不规则、外形圆润、潮红充血、质硬,不向周围扩张。
鉴别诊断
瘢痕疙瘩
相同点:均可表现为不规则、质地硬的红色斑块。
不同点:增生性瘢痕局限在伤口边缘以内,不向外扩增,生长数个月后停止发展,并可能逐渐萎缩而消退。瘢痕疙瘩可突出于伤口边缘,不断向四周蔓延,相比于增生性瘢痕,不会自行萎缩,而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进行性增大。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相同点:均可表现为局限性隆起性斑块。
不同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生长速度较慢,可逐渐出现深红色或蓝红色皮损,并具有特征性的不规则轮廓和向外伸展的斑块。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患者的痛、痒等症状,同时缩小瘢痕体积,改善功能及增加美感。
治疗原则:尽早治疗,应避免手术切除,若必须手术者,术后辅以药物或放射等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注射药物
类固醇激素类药物
作用:抑制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增殖,且抑制成纤维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从而减少胶原纤维的合成和降低胶原酶抑制物,使瘢痕柔软和萎缩。
用药注意事项:该药为局部封闭注射。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时疼痛较明显,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色素沉着或减少、组织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组织坏死及皮下药物颗粒沉积。
抗肿瘤药物
常用药物包括:有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C等。
作用:可抑制细胞DNA的合成。
用药注意事项:该药为注射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包括疼痛、烧灼感、溃疡、色素沉着和皮肤萎缩,瘢痕局部出现严重的水疱、坏死及红斑等。
细胞因子及相关药物
常用药物包括: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β等。
作用: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抑制细胞外基质合成、促降解;调节瘢痕形成相关的细胞因子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用药注意事项:该药为注射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的疼痛、流感样综合征,部分患者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减少,甚至脏器的损害。
A型肉毒毒素
常用药物包括:A型肉毒毒素。
作用:肉毒毒素可松弛肌肉,减轻组织张力,且直接抑制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而肌成纤维细胞是瘢痕挛缩的主要因素,从而改善瘢痕。
用药注意事项:该药为注射治疗,头面部注射可能出现暂时性头痛、瘙痒、上睑下垂、眉下垂、眉不对称等不良反应。
外用药物
常用药物包括:5%咪喹莫特乳膏等。
用药注意事项:少部分人可出现局部红肿、刺痛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瘢痕切除缝合术
手术目的:切除瘢痕或使得瘢痕面积变小。
适应证:一般仅限于线状增生性瘢痕。
并发症;术后复发、感染等。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应与前述药物、放射治疗联合应用预防瘢痕的过度增生。
皮瓣移植术
手术目的:修复瘢痕。
适应证:严重的增生性瘢痕患者。
禁忌证:有严重的内科疾病,如心力衰竭、肝衰竭、肾衰竭等的急性期患者。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病,存在其他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情况的患者。
并发症;血运障碍,严重者可大块组织坏死或导致手术完全失败;血肿;术后感染等。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应与前述药物、放射治疗联合应用预防瘢痕的过度增生。
其他治疗
激光治疗
作用原理:增生期作用原理主要是抑制瘢痕血管生成;减退期作用原理主要是抑制纤维组织增生,促进细胞凋亡;成熟期作用原理是去除凸起瘢痕组织,促进胶原蛋白增生。
主要作用:利用激光组织的热效应,祛除瘢痕。
适应证:非活动期的增生性瘢痕患者。
禁忌证:增生活动期的增生性瘢痕;肝肾功能异常;局部有感染病灶;精神异常者。
优缺点:优点是激光治疗对其他周围组织损伤较小,极少造成并发症;缺点是易复发。
注意事项:与前述药物、放射治疗联合应用预防瘢痕的过度增生。
放射治疗
作用原理:大量的辐射所产生的能量可破坏细胞的染色体,使细胞停止生长。
主要作用:放射疗法可以作为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也可作为单独的治疗方法用来治疗瘢痕的生长。
适应证:增生性瘢痕患者。
禁忌证:包括16岁以下患者、近期准备生育的男性或女性患者、孕产妇以及其他经放射治疗科评估不适宜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甲状腺、性腺和胸腺部位禁用放射治疗。
优缺点:优点是可抑制瘢痕的生长并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如疼痛和瘙痒。缺点是放疗具有致基因突变的潜在危险性。
注意事项:与前述药物、放射治疗联合应用预防瘢痕的过度增生。
冷冻治疗
作用原理:利用低温作用于病变组织,使之发生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作用:常与其它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其效果要优于单一治疗。
适应证:体积较小的瘢痕患者。
优缺点:优点是冷冻源一般采用液氮,它具有无毒、温度恒定可控(-196℃)、安全、性能稳定、来源广泛等特点。缺点是冷冻法治疗瘢痕,一般需要多次治疗,治疗间隔时间因个人情况不同而存在差异。
注意事项:与前述药物、放射治疗联合应用预防瘢痕的过度增生。
预后
治愈情况
一般来说,单纯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联合其他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危害性
瘢痕不仅可以给患者造成痛、痒、活动受限、功能障碍等困扰,也可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让患者产生以焦虑、抑郁为主的心理健康问题。
严重者可致畸形、毁容或者其他生理功能障碍。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术后恢复期要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水果和蔬菜等。
尽管缺乏相关临床证据,但在临床上常规建议在瘢痕未成熟期忌辛辣食物和饮酒,以免延长或加重瘢痕充血。
生活管理
日常生活中要戒烟、戒酒。
保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
瘢痕处避免日光暴晒。
心理调节
当出现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及时向亲友倾诉,也可以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以免由于心理问题影响治疗效果。
预防
治疗性因素预防
加压疗法:主要对活动期的瘢痕有效。伤口愈合早期应用压迫疗法有助于减轻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愈合6个月后疗效降低。
硅胶薄膜敷贴防治:早期应用可减少瘢痕生长与复发,可起到良好的抑制瘢痕增生效果,且有无压力均能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非治疗性因素预防
瘢痕体质的人应尽量避免受伤。
患有痤疮、毛囊炎、疖肿时,不要强行挤压,更不要应用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安全用药,以免留下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
避免指甲或其他外伤损伤治疗区域。发生创伤后避免出汗、剧烈运动和暴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