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概述
血清中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超过17.1μmol/L
皮肤、巩膜、黏膜黄染(注意与近期食用含大量胡萝卜素食物所致皮肤黄染区别)
发现皮肤、巩膜变黄,大便颜色加深或变浅,小便颜色加深时请及时就诊
查明黄疸病因后进行相应治疗,一般可改善黄疸症状
定义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巩膜和黏膜黄染的体征。
人体总胆红素正常值高限为17.1μmol/L(1.0mg/dL)。
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 34.2mol/L(2.0mg/dL)时即出现黄疸。
发生机制
黄疸的形成与胆红素的生成和排泄障碍有关。人体胆红素分为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
人体每天代谢过程中,如清除衰老红细胞等会产生一定量的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肝脏时,会被肝脏代谢为结合胆红素,并通过胆汁排泄。
在正常情况下,胆红素进入与离开血液循环会保持动态的平衡,故血中胆红素的浓度保持相对恒定。
当溶血等情况导致非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受损导致非结合胆红素不能被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并从胆汁中排出、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排出不畅时,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均会上升。
由于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呈不同程度的黄色,当血中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时,在皮肤、巩膜、黏膜等处均可发现黄染的情况,并根据黄疸类型的不同,发生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加深或变浅等情况。
类型
按照发生机制分类
溶血性黄疸
大量红细胞破坏,循环中出现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了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因疾病发生损伤、坏死,损伤的肝细胞难以摄取胆红素,产生结合胆红素和排泄的功能降低,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进入血液循环中,导致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浓度均上升。
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汁淤积是胆汁生成或胆汁流动障碍所致的临床和生化异常综合征,可分为肝内及肝外两大类。
肝外胆汁淤积性黄疸:由于胆道阻塞或受外压而狭窄,阻塞或狭窄部位以上的胆道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先天缺陷所致的黄疸,临床上较少见。
表现
黄疸总体会表现为皮肤、巩膜、黏膜黄染,可有皮肤瘙痒、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加深等表现,但胆汁淤积性黄疸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的表现。
不同类型的黄疸患者的皮肤色泽、瘙痒、大小便颜色等症状均各有特点。
症状特征
三种黄疸类型的症状特点如下。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皮肤颜色浅柠檬色浅黄至深黄暗黄或黄绿色
皮肤瘙痒轻度明显
大便颜色加深加深色浅或白陶土色
尿颜色酱油或茶色色深色深
其他症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贫血、脾大等可有疲乏、食欲减退、腹泻、水肿,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可有腹痛、发热、心动过缓
伴随症状
发热、寒战
提示可能与肝炎、肝脓肿胆囊炎血吸虫病寄生虫病、肝癌、胆管癌等肝胆疾病,以及败血症、溶血等全身疾病相关。
腹痛
常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肝炎、胆道蛔虫病等寄生虫病、肝癌等肝胆疾病。
腹泻
常见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疾病。
水肿、腹水
常见于严重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贫血、休克
常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败血症、肝癌等疾病。
原因
肝胆胰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多种类型的疾病均可造成黄疸。
疾病因素
溶血性黄疸
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以及蚕豆病、伯氨喹啉、蛇毒、毒蕈、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肝细胞性黄疸
各种类型肝炎病毒:包括乙肝、丙肝病毒等,攻击肝细胞造成损伤。
酒精:过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炎,对肝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肝细胞性黄疸
细菌毒素和炎症因子:细菌毒素和炎症因子也可造成肝细胞损伤。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病中产生的自身抗体,如抗线粒体抗体、核周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抗胆管上皮碳酸酐酶抗体等等,可以攻击肝细胞,造成肝细胞损伤,导致肝细胞性黄疸。
寄生虫:包括钩端螺旋体、血吸虫等寄生虫可在感染后进入肝脏,造成肝损伤[4]。
其他疾病和生理条件:包括但不限于移植物抗宿主病淋巴瘤、铜及铁代谢异常、肝脏缺血再灌注、败血症等。
胆汁淤积性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病因与肝细胞性黄疸相同。
肝外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病因有:肝外胆管结石胆石症、狭窄、炎性水肿、癌栓、胰头癌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等。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多为罕见的遗传综合征,包括但不限于Glibert综合征。
非疾病因素
生理条件
部分妊娠女性可存在一定程度肝细胞性黄疸。
药物
很多药物需要由肝脏进行代谢,当肝功能不全患者服用某些药物或普通患者过量服用某些药物,均有潜在的导致肝损伤的风险,造成肝细胞性黄疸。
这些药物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等抗生素,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他汀类降脂药,化疗药物,成分不明的保健品等等。
请您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出现黄疸时及时就医。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157
黄疸风险自测
就医指征
发现皮肤、巩膜、粘膜出现肉眼可见的黄染,或体检发现胆红素升高时,请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出现黄疸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消化内科。
后续可根据诊断和医生建议就诊于感染内科、血液内科、肝胆外科或普通外科等科室。
妊娠女性出现黄疸建议及时联系妇产科医生,在妇产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诊治。
小儿患者出现黄疸建议及时就诊于儿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黄疸出现和持续的时间有多久?
有无皮肤瘙痒?
小便颜色有加深吗?
大便颜色有加深或变淡吗?
有发热吗?
有腹痛、腹泻或便秘吗?
病史清单
近期有使用过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吗?包括胡萝卜、橘子等?
有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史吗?
有胆道结石、胆囊结石胆囊炎等胆囊疾病史吗?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胰腺癌等胰腺疾病史吗?
有自身免疫性溶血病史吗?
有长期酗酒史吗?
近期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近期有外地旅行史吗?
近期有无食用生食?
家族有无类似黄疸病史?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检查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血压、呼吸频率。
一般情况检查,包括营养状况,意识状态,面容,皮肤、巩膜、口腔黏膜黄染程度,皮肤弹性,口唇、眼睑是否有苍白、有无紫绀、水肿、蜘蛛痣肝掌等。
重点进行腹部体格检查,项目包括:检查腹部情况,包括腹部外形,腹部有无异常隆起、异常搏动、疝、包块等;听诊肠鸣音和血管音;叩诊、触诊检查肝脏、脾脏有无异常增大,叩诊检查有无移动性浊音阳性,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和反跳痛,有无胆囊压痛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检查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
尿常规检查:检查尿中尿胆原,帮助医生鉴别具体的黄疸类型。
粪便常规、隐血及病原学检查:检查粪便颜色、是否有隐血、是否有寄生虫感染等。
肝肾功能: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鉴别具体的黄疸类型。
其他:包括但不限于血糖、血脂,甲胎蛋白肿瘤标记物等检查项目。
影像学检查
腹部彩超:检查肝胆大小、形态是否正常,肝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胆囊及肝内外胆管有无结石。
腹部CT、MRI检查:检查肝胆等腹腔脏器有无形态、结构异常。
其他检查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壶腹区与乳头部有无病变,并可经造影区别肝内外胆管阻塞的部位。
肝穿刺活检:对疑难黄疸病例患者可进行肝穿刺活检,有助于鉴别黄疸的类型。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小儿黄疸患者可在医生建议下增加晒太阳时间,多饮水帮助退黄。
成人黄疸患者可通过忌酒,晒太阳,多饮水的方式,帮助胆红素多从尿中排泄,缓解黄疸症状。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黄疸一般需要确定病因后对因治疗。
对于血清胆红素过高的患者,可以使用退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茵栀黄颗粒水飞蓟素胶囊、护肝片等药物。
对于部分病情较复杂,暂时难以诊断,但是血清胆红素过高的小儿及成人患者,可能会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光照治疗。
蓝光光照治疗可以将胆红素转化为易从尿液中排出的物质,从而降低血液胆红素浓度,改善黄疸症状。
对因治疗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可能会接受血浆置换、输血、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接受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脾切除等手术治疗。
输血过程中出现黄疸的溶血性黄疸患者需立即停止输血,进行补液、碱化尿液、血浆置换治疗。
肝炎、肝硬化患者可能会接受谷胱甘肽、甘草酸、水飞蓟素等保肝药物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能会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
寄生虫感染患者可能会接受吡喹酮、甲苯咪唑等抗寄生虫药物治疗。
肝癌患者可能会接受手术治疗。
胆管结石患者可能会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下取石术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手术治疗。
胆囊炎患者可能会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
胰头癌患者可能会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下胆管支架植入治疗。
其他疾病可在确诊后由专业医师指导进行相应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