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
概述
直肠癌是指来源于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进展期常有便血、大便性状改变,排便次数增多等
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生活方式、饮食及大肠相关疾病有关
根据临床分期分级,选择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中医治疗等
定义
直肠癌是指来源于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为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在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
分型和分类
大体类型
大体分型是指肉眼直接看到的形态。
隆起型
肿瘤呈结节状、息肉状、菜花状或蕈状。
多发生于右半结肠和直肠壶腹部。
多侵袭性低,预后较好。
溃疡型
根据溃疡外形及生长情况,又可分为局限性溃疡型和浸润性溃疡型。
溃疡型最多见,占直肠癌半数以上。
多恶性度高,淋巴转移较早。
浸润型
肿瘤向肠壁各层弥漫浸润,使局部肠壁增厚,但表面常无明显溃疡或隆起。
此型最常见于直肠上部,多恶性度高,转移较早。
组织学类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直肠癌可以分为腺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梭形细胞癌/肉瘤样癌、未分化癌等。
腺癌
是直肠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
根据肿瘤腺管结构的分化程度,又可分为三级: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
黏液腺癌
由分泌黏液的癌细胞构成,癌组织内有大量黏液。
恶性程度较高。
印戒细胞癌
肿瘤由弥漫成片的印戒细胞构成。印戒细胞的细胞核深染,偏于细胞质的一侧,整个细胞在显微镜下似戒指样。
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腺鳞癌
肿瘤由腺癌细胞和鳞癌细胞构成。
其分化多为中度至低度。
腺鳞癌和鳞癌主要见于直肠下段和肛管,较少见。
未分化癌
癌细胞弥漫呈片或呈团状,不形成腺管状结构,细胞排列无规律,癌细胞较小,形态较一致。
预后差。
临床分型
临床上将直肠癌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低位直肠癌:肿瘤距肛缘的距离在5厘米以内。
中位直肠癌:肿瘤距肛缘的距离在5~10厘米之间。
高位直肠癌:肿瘤距肛缘的距离超过10厘米。
发病情况
中国直肠癌具有以下特点:
直肠癌发病率高于结肠癌,约1.5∶1。
中位和低位直肠癌约占70%,多数直肠癌可在直肠指检时触及。
青年人(<30岁)约占15%,高于西方国家。
病因
致病原因
直肠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饮食因素
一般认为,长期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是直肠癌高风险因素。
生活方式
吸烟、饮酒均可增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缺乏体力活动、久坐的职业人员,超重和肥胖,不良的排便习惯,均是直肠癌的风险因素。
大肠相关疾病
息肉病、腺瘤等均有发生癌变的概率。
克罗恩病患者发生直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4~20倍。
遗传因素
据估计,在约20%的直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普通人群直肠癌的患病风险为1/50。如果直系亲属中有1人患癌,风险升高为1/17;直系亲属中有2人患癌,则风险升至1/6。
其他因素
缺钼地区直肠癌多,石棉工人直肠癌亦多。
宫颈癌患者在接受局部放射治疗后,发生直肠的风险随放疗剂量增加而增加。
发病机制
直肠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内外因交互作用于直肠,经诱癌、促癌及演进多阶段而导致的结果。
人体内在因素与外界因素联合作用,使细胞中基因改变并积累而逐渐形成肿瘤。 “正常上皮-腺瘤-癌”的发展序列为经典直肠癌癌变分子事件模式。
癌变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发展的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的许多环节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来阐明和完善。
症状
直肠癌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仅有少量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
肿瘤破溃形成溃疡或感染时,才可能产生明显的症状。
直肠刺激症状
直肠癌组织刺激直肠黏膜可产生直肠刺激症状,主要包括:
排便次数增多。
便意频繁。
便前有肛门下坠感,伴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尽感。
癌肿破溃感染症状
粪便表面带血是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由肿瘤破溃出血导致,约占80%。
并发感染时,可变现为黏液脓血便
肠腔狭窄症状
主要症状是粪便变形、变细。
病情进展时,可以出现腹痛、腹胀、排便困难等肠梗阻的表现。
若肿瘤累及肛门括约肌,则可有肛门附近疼痛的感觉。
外侵症状
当肿瘤继续进展恶化,侵犯前列腺、膀胱时,可出现尿频、尿痛、血尿和排尿困难等表现。
肿瘤侵犯骶神经丛,可出现骶尾部持续性剧烈疼痛。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71
直肠癌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普通外科
有下列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
近期出现持续腹部不适、隐痛、气胀。
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或腹泻,或二者交替。
便血。
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减轻。
腹部肿块等。
消化内科
有上述症状时,也可前往消化内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直肠指检,建议选择宽松的衣着,以便配合医生更好地完成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痛,多长时间?
近期有无大便带血?
是否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
大便性状是否逐渐变形、变细?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肠癌等恶性肿瘤病史?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是否有肠息肉、肠炎、克罗恩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肠镜检查及活检、肿瘤标志物粪便隐血试验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CT检查、磁共振(MRI)、PET-CT。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71
直肠癌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医生在进行临床诊断时,部分患者可能有以下相关病史。
结直肠癌家族史。
长期吸烟、过度摄入酒精、肥胖、少活动。
有盆腔放疗史等。
临床表现
常有便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排便次数增多等。
直肠指检
医生将示指(食指)伸进患者的肛门,检查直肠有无肿块。
简单易行,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直肠癌诊断方法,50%~75%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发现。
可确定肿瘤部位、大小、范围、固定程度、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以及距肛缘距离等。
三合诊
经直肠、阴道、腹部的联合检查。
对于女性直肠癌患者,怀疑肿瘤侵犯阴道壁者,一般需要行三合诊,了解肿块与阴道后壁关系。
实验室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
约80%的直肠癌有便血,因此粪便隐血试验可作为直肠癌筛查的常规检查。
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免疫法比化学法更准确。
肿瘤标志物
直肠癌患者在诊断时、治疗前、评价疗效、随访时,一般需要检测外周血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
术后CEA和CA19-9仍持续增高的患者,常提示仍有残留病灶。
术后CEA和CA19-9恢复正常,但以后再次增高常提示肿瘤复发。
有肝转移患者,可能需要检测甲胎蛋白(AFP)。
疑有腹膜、卵巢转移者,建议检测糖类抗原125(CA125)。
内镜检查
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检查
对所有指检怀疑直肠癌者均需要做内镜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肛缘距离等情况,并可取少许活检组织,送病理学诊断,以便最终确诊。
结肠镜检查可排除多发癌,一般作为术前常规的检查项目。
影像学检查
气钡双重造影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多发癌和息肉病。
腔内超声检查:可探测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和邻近脏器受累的情况,对术前评估肿瘤临床分期和选择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CT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邻近脏器受侵犯、淋巴结受累和有无远处转移灶等情况,对术前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MRI检查: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受累情况,在直肠癌的术前分期和术后复发诊断方面优于CT。
PET/CT检查:价格昂贵,一般不是直肠癌的常规检查方法。病程长和肿瘤固定的直肠癌患者,为排除远处转移及评价术后有无复发,有条件者可考虑行PET/CT检查。
诊断标准、分级和分期
分期
对直肠癌进行分期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正确地评价疗效,判断预后。
TNM分期
目前直肠癌TNM分期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联合制定的分期系统,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主要是其他器官也出现了癌细胞。
注:TNM后面会附加阿拉伯数字1~4等,数字越大,一般表示越严重。
临床分期
根据不同的TNM分期,最后确定出患者总的临床分期(预后分组),用罗马字母Ⅰ、Ⅱ、Ⅲ和Ⅳ期表示。
根据TNM分期进行组合,可把直肠癌分为以下各期:
总体分期TNM分期
0期TisN0M0
Ⅰ期T1N0M0,T2N0M0
ⅡA期T3N0M0
ⅡB期T4aN0M0
ⅡC期T4bN0M0
ⅢA期T1~2N1/N1cM0,T1N2aM0
ⅢB期T3~T4aN1/N1cM0,T2~3N2aM0,T1~2N2bM0
ⅢC期T4aN2aM0,T3~T4aN2bM0,T4bN1~N2M0
任何T、任何N、M1
!(table
鉴别诊断
相似点:都有便血。
不同点
痔的便血一般发生于排便时,呈喷射状流出,或在便后滴出鲜血,血与粪便不相混。
直肠癌患者就诊时常有肛门直肠刺激症状。肛门直肠指检或直肠镜检查一般可鉴别。
直肠息肉
相似点:直肠管状腺瘤、炎性息肉等息肉样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之前,都称为息肉或息肉样病变。一般无特异临床表现,较大息肉破溃可出现便血。
不同点:较小息肉一般通过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较大息肉有时也可通过直肠指检及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发现。
肛瘘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肛门痛的表现。
不同点:肛瘘患者一般无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改变。
治疗
手术切除仍然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根据肿瘤分期,术前、术后予以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可提高疗效。
内镜治疗
直肠癌的内镜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用于早期直肠癌。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适用于距肛门16厘米以内的早期直肠癌。
手术治疗
直肠癌的治疗以手术根治切除为主,根治范围包括全部癌灶、两端足够的肠段、周围可能被癌浸润的组织及有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等。
直肠癌根治,永久性结肠造瘘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手术)
这一经典的手术方式因Miles提出,也称Miles手术。
适用于距肛缘7厘米以内的直肠下段癌。
手术范围包括乙状结肠及其系膜、直肠、肛管、肛提肌等。
缺点是需做永久性人工肛门,给患者带来不便。
盆腔后部切除术(后盆腔清除术)
主要适用于女性低位直肠癌,尤其癌位于直肠前壁或侵及直肠前壁Dukes B、C期的低位直肠癌。
手术切除范围基本上同腹会阴联合切除,再联合阴道侧后壁、子宫和双侧附件一并切除。
保留肛管括约肌的直肠切除术
直肠前切除术(Dixon手术)
适用于肿瘤下缘,距肛缘6~7厘米以上的直肠中上段癌。
该术式完全保留肛门括约肌,属于可以保留肛门的手术。
经腹肛切除吻合术(Parks手术)
适用于低位直肠肿瘤,肛提肌上方残留直肠太短而无法进行低位吻合者。
腹部手术与前切除术相同,为防止吻合口瘘,可能需要做一个临时性横结肠造口。
治愈性局部切除术
早期直肠癌淋巴转移率低于10%,在早期病例中行局部扩大切除可获得治愈性的效果。
但此手术方式仅适用于年老、体弱及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不能耐受根治手术的患者,且必须满足以下所有的条件:
病灶限黏膜层,位于直肠中下端直肠病灶。
分化好或中等,直径小于3厘米。
活动度好,与肌层无粘连。
肠壁外无侵犯及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
腹腔镜直肠切除术
腹腔镜手术优点是手术切口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盆腔解剖清晰,出血少,能在较低位完成吻合(距离肛缘5厘米)。可作为大多数直肠癌的首选术式。
常用的手术方法如下:
腹腔镜辅助的腹会阴联合切除。
腹腔镜辅助直肠切除及通过吻合器吻合术。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利用细胞毒性药物消灭癌细胞的全身治疗手段,大致可分为术后辅助治疗、术前新辅助化疗及姑息化疗等。
化疗目的
辅助化疗
是直肠癌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在于消灭根治术后可能存在的微小残留病灶。
术后辅助化疗能提高Ⅲ期和Ⅳ期患者的生存率。
新辅助化疗
使肿瘤缩小,为手术创造条件。
杀死微小转移病灶,延长患者复发和转移的时间。
可作为放疗增敏剂用于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放化疗。
姑息化疗
对一些已出现广泛远处转移的直肠癌患者,化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化疗方案
辅助化疗一般在术后4周左右开始应用,目前认为应用疗程大多数为6~8周期,可根据病情增加至12周期或有所减少。
具体化疗方案和化疗时间,应该根据肿瘤的病理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由肿瘤内科医生制定并实施。
直肠癌常用化疗方案如下:
改良的FOLFOX6方案
药物: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5-FU)。
CapeOX方案
药物:奥沙利铂、卡培他滨。
改良FOLFIRI方案
药物: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
含靶向治疗的化疗方案
药物:含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的化疗方案可与贝伐珠单抗、西妥珠单抗或帕尼单抗联合使用。
特殊说明
如果肿瘤组织检查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微卫星不稳定(MSI-H),则不推荐氟尿嘧啶类药物的单药辅助化疗。
放射治疗
肿瘤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局部治疗手段,可用于消灭和根治局部原发肿瘤或转移病灶,可以单独治疗肿瘤。
术前放疗
又称新辅助放疗,常结合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同期化疗,目前认为术前放疗比术后放疗更有效,术前放疗的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术后放疗。
目的:使肿瘤缩小,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减少淋巴结转移;减少局部复发机会。
适用人群: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
方法:多采用体外照射。
术后放疗
目的:术后放疗可减少局部复发率。
适用人群:Ⅱ、Ⅲ期的直肠中、下段癌。
并发症:放射性膀胱炎、肠炎等,表现为顽固性血尿、尿痛、尿急、尿频、腹泻等。
术中放疗
目的:可提高肿瘤组织的照射剂量,并减少正常组织的不必要照射。
适用人群:局部复发风险高的直肠癌患者。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性)分子为靶点,利用分子靶向药物特异性阻断该靶点的生物学功能,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清除肿瘤的治疗方法。
常用药物
目前直肠癌中常用的分子靶向药物是西妥昔单抗与贝伐珠单抗,前者一般适用于K-RAS、N-RAS、BRAF基因野生型的患者。
延展阅读
所谓基因野生型,是相对于基因突变而言的,也就是人群中占据多数的基因,这一点与其他专门针对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有区别。
免疫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是利用人体的免疫机制,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法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常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主要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帮助人体免疫系统恢复正常,然后“杀死”癌细胞。
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常用于微卫星不稳定的转移性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且疗效较好。
晚期治疗
肝转移的治疗
肝脏是直肠癌患者最容易出现转移的器官。
分类
同时性肝转移:直肠癌确诊时或半年内发现的肝转移。
异时性肝转移:直肠癌根治术半年后发生的肝转移。
治疗策略
一般所有肝转移患者需要接受多学科协作治疗,如新辅助化疗、肝转移灶切除、射频消融等。
同时性肝转移
如条件许可,可达到根治性切除的,建议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步切除。
也可做分期切除(先做直肠手术,恢复后再做肝转移的手术)。
术后3年生存率为41%~79%,5年生存率为31%~39%。
若肝转移病灶过大、过多不能手术者,推荐行全身化疗、靶向治疗等,部分患者可获得手术切除和局部治疗的机会。
肺转移的治疗
由于肺转移数量、位置、大小、原发灶、肺外转移以及基因分型等多种因素均影响其预后与治疗决策,因此需要进行综合治疗。
治疗手段:全身系统治疗、根治性局部治疗(如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放疗、射频消融术等)和局部姑息性治疗。
前沿治疗
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有可能在现有标准治疗基础上,给患者带来更多好的结果。
鉴于目前标准药物治疗疗效仍存在不少局限,患者可在自愿的前提下参加与其病情相符的临床试验。
靶向治疗方向
对于有特殊基因变异的晚期直肠癌(如BRAF基因突变、HER2扩增、K-RAS、BRCA基因致病突变、NTRK基因融合等),有研究表明其对应的靶向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此类患者参加与其对应的临床研究,也可考虑在有经验的肿瘤内科医生指导下尝试特殊靶点的治疗。
免疫治疗方向
对于标准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在有资质的基因检测机构行二代测序来寻找适合参与的临床研究或药物治疗。
目前,对于MSS或pMMR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无明显疗效。
建议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鼓励其参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药物联合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
常用药物
辅助治疗直肠癌常用的中药可分为中药注射剂、中药方剂、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等。
中药注射剂包括艾迪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等,它们不但具有抗肿瘤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免疫力。
特别提醒
中医药作为直肠癌的辅助治疗方法,无论选用何种药物,均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辨证,在其指导下进行使用。
秘方、偏方、民间土方等方法治疗没有科学依据,适应证、有效性也不明确,安全性难以保证,不建议使用。
预后
生存率
直肠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其是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
总体生存率
直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也达到约50%以上。
分期生存率
一般统计的是直肠癌的分期生存率,基本能够客观反映其预后。据统计,各期5年生存率如下:
Ⅰ期:为90%~95%。
Ⅱ期:为80%~85%。
Ⅲ期:为60%~70%。
Ⅳ期:不足20%。Ⅳ期患者如能接受转移灶根治性手术,5年生存率40%左右。
特别提醒
5年生存率等统计学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
患者个人的生存期需要结合其发病时的分期、身体状况、是否及时接受了规范的治疗和规律的复查等因素综合分析,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复发与转移
一般来说,早期肿瘤复发转移的概率相对较低,而中晚期的患者出现复发转移的概率就会明显升高。
局部复发
目前,直肠癌局部复发,根据盆腔受累的解剖部位分为:
中心型:包括吻合口、直肠系膜、直肠周围软组织、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部。
前向型:侵及泌尿生殖系包括膀胱、阴道、子宫、精囊腺、前列腺。
后向型:侵及骶骨、骶前筋膜。
侧方型:侵犯盆壁软组织或骨性骨盆。
转移
直接浸润
肿瘤浸润浆膜层而累及附近组织或器官,并可能发生直肠-膀胱瘘和胃-结肠瘘
淋巴转移
直肠癌如发展至黏膜下层,就有淋巴转移的危险。
血行转移
直肠癌发生血行转移的情况相当常见。
肿瘤侵犯血管(主要是静脉)后,癌栓易通过门静脉转移到肝脏。
可经体循环到肺、脑、肾、肾上腺、骨骼等处。
种植转移
直肠癌浸润肠浆膜层时,脱落癌细胞可种植到所接触的组织。
如直肠膀胱或直肠子宫陷窝,或手术肠吻合口等处。
广泛种植时可出现癌性腹水。
预后因素
直肠癌的预后因素是指可能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的一系列因素。其中最理想的预后指标仍是TNM分期,不同的分期有着不同的生存率。
临床因素
患者性别、年龄、身体及心理素质。
病程、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等。
肿瘤的部位、大小、性状和生长方式。
是否输血等。
外科手术:如无瘤技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应用。
综合治疗:如早诊早治、术前术后的放化疗。
病理因素
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
肿瘤的浸润深度、脉管浸润、神经浸润、系膜扩散程度和环周切缘。
淋巴结转移及其转移数目。
远处转移。
生物学参数
常规血清学指标,如生物化学指标、血清CEA、CA19-9等。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
浸润、转移相关的分子,如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
微卫星不稳定。
日常
日常管理
心态与情绪调整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适量活动,避免劳累及受凉。
正确戴造口底盘及造口袋,及时更换造口袋。
每日定时排便,逐渐养成有规律的排便习惯。
术后1~3个月,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
人工肛门护理
睡觉姿势:人工肛门造口于术后2~3日肠蠕动恢复后开放,为防止流出稀薄粪便污染腹部切口,取左侧卧位。
预防脱出: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避免肠黏膜脱出。
造口清洁:用温水清洗造口周围皮肤,避免用消毒液刺激皮肤,如皮肤有溃烂,给予复方氧化锌软膏涂抹保护。
造口袋清理:建议患者及家属根据造口大小选择合适造口袋3~4个备用,造口袋内排泄物达到1/3时,应及时清理,避免感染和异味。
日常观察:注意粪便数量及形状、造口形态、颜色及变化,发现造口周围皮肤有红肿、破溃及人工肛门狭窄,或有排便困难、腹痛、血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饮食管理
要少吃的食物
调节饮食结构,少食洋葱、大蒜、豆类、山芋等易产生刺激性气味或胀气的食物。
建议多吃的食物
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少渣食物为主,如蛋类、鱼类。多吃水果和蔬菜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复查随诊
直肠癌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
病史、体检及CEA、CA19-9监测
第1~2年:每3个月1次。
第3~5年:每6个月1次。
5年之后:每年1次。
胸腹/盆腔CT或MRI
第1~2年:每3个月1次。
第3~5年:每6个月1次。
5年之后:每年1次。
肠镜检查
术后1年内行肠镜检查,如有异常,1年内复查。
术后1年后,每1~2年1次,随诊检查出现的结直肠腺瘤均建议切除。
如术前肠镜未完成全结肠检查,建议术后3~6个月行肠镜检查。
PET-CT
不是常规推荐的检查项目。对已有或疑有复发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可考虑PET-CT检查,以排除复发转移。
预防
直肠癌的预防,一般等同于结直肠癌的预防。
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膳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食物。
摄取适量的钙、钼、硒有助于预防结直肠癌。
积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息肉病、腺瘤克罗恩病
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不抽烟、不酗酒、平衡饮食、积极参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和防止肥胖。
结直肠癌筛查
高危人群
癌变风险较高的结直肠腺瘤患者
一般是指直径>1厘米,或伴绒毛状结构。
建议在诊断后内镜下治疗,术后1~3年内复查结肠镜。
如未发现腺瘤复发,后续间隔可延长至3~5年。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
本类人群建议进行遗传基因筛检。
家系中遗传突变携带者建议定期结肠镜检查
非突变携带者以一般人群筛查即可。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建议定期专科就诊。
根据病变范围、程度和年限,与医生商定结肠镜检查间隔。
一般人群
年龄50~74岁个体首次筛查进行高危因素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试验,检测结果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
后续筛查每年至少进行1次粪便隐血试验,检测结果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