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
概述
起源于直肠黏膜隐窝深部颗粒细胞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早期大多无明显表现,病情进展后可有便血、便秘、腹泻与直肠部疼痛等
治疗多以手术为主,可辅以放化疗
类癌转移少见,及时正规治疗大多预后较好
定义
约85%的类癌发生在消化道,包括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任何部位,直肠类癌是相对常见的一类,食管类癌罕见。
类癌细胞生长缓慢,组织结构像癌细胞,有恶变倾向,但较少发生转移,故名类癌。
直肠类癌(rectal carcinoid)起源于直肠黏膜隐窝深部的颗粒细胞,是一类低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位置多在距肛门直肠交界处4~8厘米,直径大多为0.5~1厘米,更常见于直肠前壁。
尽管“类癌”一词已沿用100余年,但如今临床上认为,其更规范的名称应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直肠类癌属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一类。
分类
直肠类癌可以按照肿瘤大小或病理组织学来分类,不同类型的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不同。
按大小来分类
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直肠类癌,90%~100%表现为良性,转移率不超过2%。
直径在1~2厘米之间者,30%~50%会发生转移。
直径>2厘米者,高达80%~100%会发生转移。
按病理组织学来分类
高分化内分泌肿瘤,即类癌。
高分化内分泌癌,即恶性类癌。
注:肿瘤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等病理类型,不同分化代表不同的恶性程度。高分化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对接近,恶性程度偏低,预后相对较好。
发病情况
近年来,随着大肠镜应用逐渐广泛,普查发现直肠类癌并不少见,占胃肠道肿瘤的17%~25%。
发病年龄高峰为41~70岁,平均年龄52岁,男性略多于女性。
多为单发,约80%小于1厘米。
其中恶性的发病率为8%~14.5%。
直肠类癌和直肠癌的区别是什么
直肠类癌和直肠癌具有以下区别:组织来源不相同,治疗的方式不相同,恶性度和预后不同。
1.直肠类癌来源于粘膜内的嗜银细胞,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而直肠癌来源上皮细胞。
2.发生了直肠类癌以后,可行手术治疗,一般不需要放疗和化疗;如果为直肠癌,需要行直肠癌根治术,有的患者还需要放疗和化疗。
3.直肠类癌具有潜在的恶性,生长缓慢,患者预后良好;而直肠癌的恶性度相对高,生长迅速,患者预后不佳。
发生了直肠类癌或直肠癌以后,需要及时完善全面的检查,能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然后可以进行相应的治疗。
病因
直肠类癌的病因目前暂未完全研究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致病原因
直肠类癌的确切病因目前不明。
高危因素
遗传
关于直肠类癌的病因机制及高危因素,目前相关研究很少,主要认为某些类癌的发生与遗传有关。
直肠类癌属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如果父母、子女和同胞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患有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则家庭其他成员的患病风险为普通人群的4倍;若有两位一级亲属患病,则家庭其他成员患病风险超过一般人群的12倍。
症状
直肠类癌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病情进展后,症状类似直肠癌。部分患者则以便血、便秘、腹泻与直肠部疼痛为首发症状。
主要症状
早期症状
直肠指检时,可以触及圆形、光滑、可移动、质硬的黏膜下结节。
进展期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少数患者可出现会阴部不适、便秘、腹泻、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肛门疼痛及肠梗阻等症状,与直肠癌症状类似。
当肿瘤侵犯到黏膜,可以造成黏膜溃疡、出血和合并感染。
由于出血和感染性分泌物刺激直肠,患者可出现便中带血、黏液,大便变形、便秘和排便不尽感等,症状类似直肠癌。
少数类癌可发生腹部肿块,由恶性类癌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引起,特别是伴长期体重减轻、有慢性腹泻史者。
肿瘤侵犯周围组织,会引起尾骨处疼痛、会阴坠胀感和排尿不畅等症状。
晚期直肠指检时,可触及溃疡或菜花样肿物,类似直肠癌,可因肿块堵塞肠腔,而出现排便困难等肠梗阻症状。
其他症状
类癌综合征
类癌是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能够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胺类和肽类物质,如5-羟色胺(5-HT)。
类癌综合征最严重的后果是类癌危象,指短期内出现明显血压波动(低血压或高血压)、持续性皮肤潮红、哮喘发作、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意识模糊及昏迷等征象,若不及时处理常危及生命。
由于直肠类癌很少分泌大量5-HT,大多数患者并没有类癌综合征的表现。
其他原发肿瘤
类癌患者并存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的概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文献报道在7%~37%之间。
转移症状
类癌较少发生转移,转移途径可以是直接侵犯黏膜,或肠壁其他结构和邻近器官。
可以转移到同一区域的淋巴结,也可能直接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肝、骨、脑、肺等远处器官。
类癌转移与病变大小、侵犯深度及位置密切相关。
就医
若发现便秘、腹泻、便血、腹痛等症状,建议整理相关资料,尽快去消化内科等科室就诊。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若出现便秘、腹泻、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肛门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
普外科
当患者确诊为直肠类癌后,也可选择普外科、胃肠外科等手术科室。
肿瘤科
当患者确诊为直肠类癌后,需要进行手术、放化疗等相关抗肿瘤治疗时,可选择肿瘤科或胃肠肿瘤科等科室就医。
急诊科
若出现腹痛腹胀、排气排便停止、呕吐等肠梗阻症状,建议立即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穿方便穿脱的衣物,以便于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记录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等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建议家属陪同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没有在体检中发现肛门内出现异常肿块?发现多久了?
是否有会阴部不适、腹痛、腹胀、呕吐?
是否可以正常排便、排气?
有没有出现腹泻、便秘、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有没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还有没有其他症状或异常表现?
病史清单
家族里有没有直肠类癌患者?
家族里有没有其他类型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4小时尿5-羟吲哚乙酸。
影像学检查: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
专科检查:肿瘤标志物、大肠镜检查(5年内结果均可携带)、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但有以下病史者并非都会患病。
直肠类癌家族史。
其他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家族史。
临床表现
会阴部不适、便秘、腹泻、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肛门疼痛等。
慢性肠梗阻症状,如排气排便停止、腹痛腹胀等。
消化道出血和贫血。
腹部肿块。
实验室检查
24小时尿5-羟吲哚乙酸
正常值为2~8毫克/天,>30毫克/天时有重要意义;>50毫克/天时,基本可以定性诊断。
肿瘤标志物检测
血浆嗜铬粒蛋白A是一种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神经内分泌标志物。80%的类癌患者该指标浓度升高,且其升高的程度与肿瘤的大小相一致。
Secretagog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可作为胃肠道类癌的一种新型诊断标志物。
Ki-67是代表肿瘤细胞增殖活跃程度的标志,而肿瘤增殖越活跃,恶性度就越高。它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很活跃,但细胞增殖停止时就会消失,所以可用来辅助判断多种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在直肠类癌中,ki-67越高,代表肿瘤分级越高,也就是恶性度越高。
一般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能除了便潜血阳性以外,并无太多特异性发现,但可以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是否适合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常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离子测定、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
若发现贫血、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对病情判断及指导后续用药等有一定提示意义。
直肠指检
是诊断直肠类癌最简单有效的检查手段。直肠类癌多发生在距肛门边缘8厘米以内,单发,直肠前壁多见,直肠指检多可触及。
若触及圆形、光滑、质硬的黏膜下结节,推之可移动,应警惕直肠类癌。当病变程度较重,侵及深部肌层时,肿块活动度明显降低。但这种检查方法误差较大。
内镜检查
是确诊的主要方法。内镜下,直肠类癌典型表现为黏膜下直径不到1厘米的隆起状结节,质硬,表面光滑,颜色呈灰黄色。也可能呈息肉状及环状,有时结节表面糜烂,类似溃疡。
如果能从结节中心深处取组织或高频电切全瘤活检,一般可以确诊。
超声内镜检查
若黏膜下肿瘤较大,表面黏膜形成溃疡,则很难通过普通肠镜来正确判断肿瘤的真正大小、肠壁起源和组织学特征,直肠超声内镜检查则是更有效的检查方法。
通过超声内镜可以测出直肠类癌的大小,并清楚显示肿块侵犯深度和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等,还能帮助确定手术方式和范围。
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内低回声图形,椭圆形肿块边缘清晰,外形光滑。对胃肠道类癌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普通内镜和螺旋CT等检查。
B超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
对早期诊断没有帮助,但可了解有无肝脏和腹腔淋巴结转移。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为具有确诊意义的检查手段。可通过超声内镜取组织活检或直接切除进行活检。
分期
直肠类癌一般参照结直肠癌的TNM分期,分为Ⅰ~Ⅳ期。
TNM分期
国际抗癌联盟(UICC)结直肠癌2017年第八版TNM分期法如下。
T分期
T代表原发肿瘤。
TX为原发肿瘤无法评价。
无原发肿瘤证据为T0。
原位癌为Tis。
肿瘤侵及黏膜下层为T1。
侵及固有肌层为T2。
穿透固有肌层至浆膜下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为T3。
穿透脏腹膜为T4a。
侵犯或粘连于其他器官或结构为T4b。
N分期
N代表区域淋巴结。
NX代表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为N0。
1~3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为N1。
4个及4个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为N2。
M分期
M代表远处转移。
无法估计远处转移为MX。
无远处转移为M0。
有远处转移均为M1。
预后分组
根据不同的TNM分期,可以得到结直肠癌的预后分组。
预后分组 | T分期 | N分期 | M分期 | Dukes分期 |
---|---|---|---|---|
0 | Tis | N0 | M0 | - |
Ⅰ | T1~2 | N0 | M0 | A |
ⅡA | T3 | N0 | M0 | B |
ⅡB | T4a | N0 | M0 | B |
ⅡC | T4b | N0 | M0 | B |
ⅢA | T1~2 | N1/N1c | M0 | C |
T1 | N2a | M0 | C | |
ⅢB | T3~4a | N1/N1c | M0 | C |
T2~3 | N2a | M0 | C | |
T1~2 | N2b | M0 | C | |
ⅢC | T4a | N2a | M0 | C |
T3~T4a | N2b | M0 | C | |
T4b | N1~2 | M0 | C | |
ⅣA | 任何T | 任何N | M1a | - |
ⅣB | 任何T | 任何N | M1b | - |
鉴别诊断
直肠类癌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与直肠癌和直肠良性肿瘤的鉴别。
直肠癌
相似点:发生部位相似,可能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如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肠梗阻等。
不同点:直肠癌容易发生转移,而直肠类癌很少转移。直肠癌不会引起类癌综合征。病理学检查可以鉴别。
直肠良性肿瘤
相似点:如直肠管状腺瘤,与直肠类癌发生部位相似,都可能有便血。
不同点:直肠良性肿瘤不会发生转移。直肠管状腺瘤大多无任何症状,而直肠类癌除便血外还可能有便秘、腹泻等多种症状。
治疗
治疗目的:早期一般力争治愈,中晚期则需要尽可能控制症状,减小对患者机体的影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治疗原则: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治疗,一般以手术或内镜治疗为主,可能需要辅以放疗、化疗等方法。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也是可能达到治愈的唯一方法。应根据肿物的大小,结合其侵犯深度及组织学类型来确定手术方式。
直肠类癌的恶性度和侵袭性较低,转移较少,患者可以长期带瘤生存。因此选择术式时,应依据肿瘤大小尽量缩小手术范围,在保证手术彻底性的同时减少创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局部手术切除
若肿瘤直径≤1厘米,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未侵犯肌层,可选择经肛门或骶尾部切口局部切除,切缘距离肿瘤边缘0.5厘米即可。
也可选择内镜下治疗。
直径不足1厘米的类癌很少发生转移,不建议扩大切除范围。
扩大切除
若肿瘤直径在1~2厘米,未侵及肌层、也没有淋巴结转移,可选择经肛门或经骶尾部进行局部扩大切除,切缘距离肿瘤边缘至少1厘米,需深达肌层。
需要对切除标本的完整性和边缘进行详细标记,若切缘类癌细胞检测阳性或病理检查提示肿瘤已侵及肌层,应进一步行根治术。
根治性手术
对于直径>2厘米、侵及肌层且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类癌,应首选根治性手术,包括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
即使肿瘤复发,也可再次探查,争取对肿瘤进行根治性切除。
姑息性手术
若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应考虑姑息性手术,也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对于已发生肠梗阻而肿瘤又无法切除的患者,应做肠造瘘术。
肝转移患者情况允许时也可以切除转移灶。
内镜治疗
直肠超声内镜能够大大提高对直肠类癌的诊断水平,并根据病灶的大小、位置和浸润深度制订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若肿瘤直径<1厘米,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未侵犯肌层,可选择手术切除或内镜下治疗。
此类肿瘤一般首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也可采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利用细胞毒性药物消灭癌细胞的全身治疗手段。
常用联合化疗方案为链霉素与5-Fu或CTX的结合。
肝动脉栓塞化疗对类癌瘤肝转移者有效。
可使化疗药直接进入肝转移灶内,与肿瘤接触时间延长,全身反应较轻。症状缓解率达到63%~70%,肿瘤缩小率50%~80%。
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类癌危象,即出现短期内血压明显波动、持续性皮肤潮红、哮喘发作、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意识模糊及昏迷等,可能危及生命。通过静脉注射生长抑素类似物,可有效预防该反应发生。
分子靶向治疗
索凡替尼和依维莫司均属于分子靶向药物,具有抗肿瘤增殖的作用。
索凡替尼是口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抑制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在内的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在晚期非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索凡替尼有助于将疾病进展推迟5个月左右。
依维莫司是一种口服的mTOR抑制剂。研究显示,用于晚期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时,依维莫司可降低52%的疾病复发率和死亡率。
其他药物治疗
主要是生长抑素类似物,如长效奥曲肽。生长抑素类似物同样有抗肿瘤增殖作用,可用于生长抑素受体阳性、生长缓慢、Ki-67指数≤10%的晚期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线治疗。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
类癌对放疗一般不敏感,但放疗可缓解骨转移瘤引起的疼痛。
近年来,靶向受体放疗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90Y奥曲肽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转移瘤的治疗
对发生了肝转移的患者,可经肝动脉插管行栓塞、介入化疗等。
由于80%的类癌细胞都有生长抑素受体,应用生长抑素治疗类癌肝转移,不仅能够抑制肝转移灶和肿瘤血管生长,还能诱导类癌细胞凋亡,并抑制类癌过度分泌激素引起的相关症状。适用于出现类癌综合征的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
其他治疗
恶性肿瘤的常用治疗还包括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等,但直肠类癌一般不涉及这两类治疗。
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方式是什么
直肠类癌病理表现为神经内分泌瘤,手术方法视肿瘤分级分期而定,常有手术方式有改良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肠壁全层的局部切除术,经腹根治性切除术等。
1.直肠类癌病理特点表现为类癌细胞相对较小,且不同细胞的形状、大小和染色等相同,胞浆中含有嗜酸性颗粒,细胞核为圆形,较为规则,染色质正常,少见核分裂情况,不存在坏死情况,血管较为丰富。癌细胞呈现出卵巢状和腺泡状排列情况。
2.手术方法要根据肿瘤的分级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来确定。
对肿瘤直径<10mm且无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者,推荐行改良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对肿瘤直径在10~20mm、T2期、无淋巴结转移者,推荐行切除肠壁全层的局部切除术。
对肿瘤直径>20mm、分期≥T3、G3、疑似有淋巴结转移或者有高无淋巴结转移风险者,建议可行经腹根治性切除术。
建议患者明确诊断后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方法,积极配合治疗,以延长生存期。
预后
直肠类癌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经及时正规治疗大多治愈率较高,预后相对较好。
治愈情况
5年生存率
直肠类癌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即使发生转移,经积极治疗也可长期带瘤生存。
国外研究认为直肠类癌整体的5年生存率为62%~100%,无转移的直肠类癌5年生存率甚至高达85%~99%。
直肠类癌总的转移率为2.3%。
恶性胃肠道类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已从20年前的2年延长到目前的8年甚至更久。
特别提醒
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5年后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为临床治愈。
5年生存率等统计学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
患者的生存期需要结合其发病时的分期、身体状况、是否及时接受了规范的治疗和规律的复查等因素综合分析,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针对直肠类癌患者,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肿瘤大小、进展程度、组织学类型、治疗情况等。
肿瘤大小和是否侵入肌层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预后不良的因素主要为肿物直径>2厘米,溃疡形成呈凹陷者,肿瘤侵犯固有肌层和淋巴、血管,出现类癌综合征等。
直肠类癌大多无转移,易于手术切除根治,预后好于胃、小肠、结肠类癌及混合性类癌。
危害性
直肠类癌的死亡原因大多为由类癌分泌的活性物质引起心、肺衰竭,极度营养不良,或肿瘤转移引起肠梗阻等并发症。
日常
直肠类癌患者及普通人群都需要注意科学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定期体检等。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合理安排饮食,做到营养均衡,种类丰富。
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炸鸡、蛋糕、冰淇淋等。
建议避免食用香蕉、猕猴桃、菠萝、李子、西红柿、牛油果、菠菜、西兰花、茄子等食物,否则可能加重类癌综合征相关症状,原因是这些食物会升高体内5-羟色胺(5-HT)水平。
生活管理
戒烟戒酒,避免劳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如身体情况允许,可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病情恢复。
心理支持
一般人群日常应保持开朗、乐观,有不良情绪及时通过合理渠道宣泄,如与家人、朋友聊天倾诉等。
直肠类癌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治愈率高,预后通常较好,患者自己应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心态。
患者家属也应给予更多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各项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充分的陪伴,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安慰患者。
治疗结束后,家属可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及早投入先前的社会角色。
病情监测
患者日常应注意观察症状,若再次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复查的主要目的是更早发现肿瘤转移、复发等,并及时干预处理,以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直肠类癌患者中,肿瘤<1厘米者没有固定随访要求,如怀疑复发,建议行内镜检查;肿瘤1~2厘米者,每年随访1次;肿瘤>2厘米者,每3~12个月随访1次,具体请遵医嘱。
建议遵医嘱定期复查即可,若有不适,请随时就诊。
预防
直肠类癌目前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因此暂无有效预防措施。建议一般人群特别是有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家族史者,定期进行体检和肠镜筛查,有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