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
概述
是起源于肺段或其远端支气管的肺癌类型
早期无明显症状,逐渐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多采取综合治疗与个性化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定义
周围型肺癌是起源于肺段或其远端支气管的肺癌类型。
本病一般在靠近肺膜的肺周边部形成孤立的结节状或球形癌结节,直径通常在2~8cm,与支气管的关系不明显。
周围型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常较中央型晚,但可侵犯胸膜。
周围型肺癌是肺癌按照解剖学(肿瘤的生长部位)而划分的一种分型,在临床上可能会影响手术方式选择等,但在病理分型和分子分型等方面,与其他肺癌没有差异。
发病情况
周围型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1/4,以肺腺癌较多见。
病因
致病原因
周围型肺癌与其他肺癌的病因没有显著区别,都是暂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如下:
吸烟和被动吸烟
吸烟是导致肺癌最常见的原因,大约85%的肺癌人群均有吸烟史,研究表明,具有长期吸烟史人群,患肺癌分风险性可提高10倍以上。
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增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有研究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患肺癌的风险是无COPD者的1.57倍。
职业暴露
多种特殊职业接触可增加肺癌的发病危险,包括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等。
肺癌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
肺癌患者中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这些发现说明遗传因素可能在对环境致癌物易感的人群和(或)个体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认为基因多态性可能是肺癌的遗传易感因素,其中代谢酶基因和DNA损伤修复基因多态性是其中研究较多的两个方面。
其他
与肺癌发生有关的其他因素还包括营养及膳食、体育锻炼、免疫状态、雌激素水平、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乳头瘤病毒)、肺部慢性炎症、经济文化水平等。
但上述因素与肺癌的关联尚存在争议,并没有公认的权威证据。
症状
周围型肺癌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症状,而且因人而异。
但需要注意的是,凡超过两周经治不愈的呼吸道症状,尤其是血痰、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发生改变,要警惕肺癌的可能性。
部分肺癌患者可因出现一些不典型的首发症状而就诊,如声音嘶哑、杵状指、头颈部甚至双上肢水肿等。
原发症状
原发症状是指因为原发肿瘤本身局部生长引起的症状。
咳嗽、咳痰
咳嗽是肺癌患者就诊时最常见的症状,半数以上患者在就诊时有咳嗽症状。
多为刺激性干咳,无痰或有少许白色黏液痰。
咯血
约40%的肺癌患者会出现咯血症状。
通常表现为痰中带血丝,大咯血少见。
咯血是最具有提示性的肺癌症状。
呼吸困难
约10%的肺癌患者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
多表现为胸闷、气喘,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
发热
可由肿瘤组织坏死引起,也可由继发性肺炎(如阻塞性肺炎)引起。
发热特点是迁延反复,时好时坏,难以治愈。
以间断中、低热多见,合并感染时可有高热
体重下降、乏力
肿瘤可能引起消耗、食欲不振等,导致患者出现乏力伴体重下降。
喘鸣
是吸气时发出的一种刺耳的声音。
如果肿瘤位于大气道,特别是位于主支气管时,常可引起局限性喘鸣症状。
外侵症状
外侵症状是指原发肿瘤侵犯邻近器官、结构引起的症状。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约10%的肺癌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就诊。
主要表现是头颈部甚至双上肢水肿,颈部和上胸部静脉怒张(静脉呈条索状,清晰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等。
霍纳综合征
发生肺癌的那一侧眼球凹陷、上眼睑下垂、眼裂变小、瞳孔缩小,以及面部无汗等。
肺尖肿瘤综合征
霍纳综合征的基础上,癌细胞进一步破坏第1、2肋骨和臂丛神经,引起上肢疼痛。
声音嘶哑
累及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
有些肺癌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就诊。
吞咽困难
多见于肿瘤直接侵犯或淋巴结转移压迫食管所致。
胸腔积液
侵犯胸膜可引起胸腔积液(胸水),往往为大量血性积液。
起初患者渐感胸闷,可有胸痛。随积液量增多,胸痛减轻或消失,但呼吸困难加剧。
远处转移症状
转移症状是指肿瘤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最常见的是脑转移,其次是骨转移、肝转移等。
颅内转移(脑转移)
早期可无症状。
常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呕吐、眩晕。
复视(双眼同时看同一物体时产生两个影像)。
共济失调(如动作笨拙、走路不稳)。
偏瘫(一侧上下肢运动障碍)。
癫痫发作(俗称“抽风”或“羊痫风”)等。
有时还会伴有精神状态改变和视觉障碍。
骨转移
常见于肋骨、脊柱、盆骨和长骨等部位。
早期可无症状,后期有局部疼痛和压痛。
若脊柱转移压迫或侵犯脊髓,可导致大、小便失禁或截瘫等。
肝转移
可出现肝肿大和肝区疼痛
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消瘦,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酶或胆红素升高等表现。
肾上腺转移
可呈现艾迪生病症状,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皮肤颜色加深、腋毛脱落、低血压等表现。
淋巴结转移
往往沿淋巴回流途径首先转移到肺门淋巴结,继而可达纵隔和锁骨上淋巴结。
肿大的浅表淋巴结多质地较硬,可融合成团,多不伴有压痛。
其他
肺癌可转移至全身多个部位导致不同临床征象,如皮下结节、皮肤溃疡和腹痛等。
恶病质又称恶液质,见于部分晚期癌症患者。表现为极度消瘦、无力、全身衰竭等症状。
副癌综合征
少数肺癌患者可出现一些少见的并非由肿瘤直接侵犯或转移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而是由异位内分泌、骨关节代谢异常、神经肌肉传导障碍等导致的一系列表现,称副癌综合征或副瘤综合征。
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
多见于肺腺癌患者。
主要表现为大关节疼痛,杵状指/趾(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的异常表现)等。
该表现可发生在肺癌早期或先于肺癌局部症状出现,甚至可作为肺癌就诊的唯一症状。
库欣综合征
患者通常表现为肌无力、体重减轻、高血压、多毛和骨质疏松。
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是炎性肌病的2种不同形式,临床上都表现为肌无力。
这些炎性肌病可以是肺癌的首发症状,也可以在肺癌后期出现。
高钙血症
肺癌患者的高钙血症可能是由于骨转移,少数是由于肿瘤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骨化三醇或其他细胞因子,包括破骨细胞活化因子。
高钙血症的症状包括厌食、恶心、呕吐、便秘、嗜睡、多尿、烦渴和脱水。意识模糊和昏迷以及肾衰竭和肾钙沉着症是晚期表现。
男性乳腺发育
多见于小细胞肺癌
主要表现为双侧或单侧的乳腺发育。
就医
周围型肺癌的就医与其他类型的肺癌没有显著区别。
就医科室
呼吸内科
当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喘鸣、胸痛等症状时,请到呼吸内科就诊。
胸外科
常规体检或做其他检查时,胸部影像学检查(X线片、胸部CT等)发现肺部有结节或占位病变,需要进行外科治疗请到胸外科就诊。
肿瘤内科
确诊为周围型肺癌的患者,可选择在肿瘤内科进行药物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就诊时,可能需要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请避免穿带扣子的衬衫、有装饰亮片的上衣、带拉链口子的连衣裙等含金属服饰。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咳嗽、咳痰,多长时间了?
有没有痰中带血?
有没有胸闷气短,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病史清单
是否吸烟,多长时间,每天多少支?
是否有肺癌等恶性肿瘤家族史?
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如肺结核等?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肺活检病理报告、胸部X线或CT报告、肿瘤标志物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检查。
其他检查:磁共振(MRI)、PET-CT。
诊断
周围型肺癌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最终诊断需要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提示】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与其他类型肺癌没有显著区别,因此以下内容是从肺癌层面来编写的。
病史
部分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
有吸烟与被动吸烟(吸“二手烟”)史。
有COPD病史。
有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等等职业暴露史。
有肺癌家族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或咯血、呼吸困难、喘鸣、发热、体重下降、全身无力等症状。
体征
多数早期肺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患者出现原因不明、久治不愈的肺外征象,如杵状指(趾)、非游走性关节疼痛、男性乳腺发育、皮肤黝黑或皮肌炎共济失调静脉炎等。
临床表现高度怀疑肺癌的患者,体检发现声带麻痹、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霍纳综合征Pancoast综合征等提示局部侵犯及转移的可能。
临床表现高度怀疑肺癌的患者,体检发现肝大伴有结节、皮下结节、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清学检查,尤其是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肺癌的辅助诊断、疗效判断及随访监测。
目前推荐常用的肺癌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等。
辅助诊断
NSE和ProGRP是诊断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指标。当组织学结果不能定论时,二者升高时可以辅助支持小细胞肺癌的诊断。
ProGRP作为单个的标志物,对小细胞肺癌诊断的特异性优于其他标志物,它与小细胞肺癌分期呈正相关,可以通过其水平鉴别小细胞肺癌和良性肺部疾病。
在患者的血清中,CEA、SCC和CYFRA21-1水平的升高,有助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
疗效判断及随访监测
肿瘤标志物水平与肿瘤负荷和分期有一定关联,推荐在首次诊断及开 始治疗前行肿瘤标志物检测了解其基线水平,监测治疗后动态变化可在肿瘤的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中发挥一定作用。
疗效判断:若治疗前上述某项肿瘤标志物处于升高状态,治疗后下降,则提示治疗效果较好。
随访监测:若在随访过程中,发现上述某项肿瘤标志物升高,则可能提示出现了复发迹象,建议及时就医排查。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
目前仍然是发现、诊断肺癌和提供治疗参考的基础检查。针对肺部疾病提供的信息量较少。
一般需要同时做胸部正位X线和胸部侧位X线检查,一旦怀疑肺癌,应及时行胸部CT检查
CT检查
胸部CT是目前诊断肺癌的主要检查手段。可以发现早期肺癌,可进一步评估肿瘤所在的部位、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也可大致区分良恶性,更有助于肺癌的临床分期。
在CT引导下,可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可取出肺组织进行病理活检。
低剂量螺旋CT因其有较低辐射剂量,但又不影响诊断质量,故被推荐用于肺癌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
其他部位包括脑、肝、肾上腺的CT检查,可帮助医生排除肺癌相关部位的远处转移,一般是医生怀疑有转移或术前准备时进行的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胸部MRI
可帮助判定胸壁或纵隔是否受到肿瘤侵犯。
对鉴别放疗后纤维化与肿瘤复发有一定价值。
其他部位MRI
特别适用于判定脑、脊髓有无转移。
脑增强MRI是肺癌术前常规分期检查。
MRI检查有助于骨髓腔转移的判断。
超声检查
肺癌患者的超声检查主要应用于锁骨上淋巴结、肝脏、肾上腺、肾脏等部位及脏器转移的观察,为肿瘤分期提供信息。
超声引导下穿刺,可对胸膜下肺肿瘤、锁骨上淋巴结、实质脏器的转移瘤进行穿刺活检,获得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
骨核素扫描
简称骨扫描,用于判断肺癌骨转移的常规检查。
当骨扫描检查提示骨可疑转移时,对可疑部位进行MRI、CT或PET-CT等检查验证。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PET-CT是肺癌诊断、分期与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的最佳方法。
根据国内外指南以及国内专家共识,对于下列情况,有条件者推荐使用PET-CT:
孤立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8mm的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持续存在且内部实性成分>6mm);
肺癌治疗前分期,PET对于淋巴结转移和胸腔外转移(脑转移除外)有更好的诊断效能;
肺癌放疗定位及靴区勾画;
辅助鉴别常规CT无法判断的肿瘤术后瘢痕与肿瘤复发,如PET摄取增高,需活检证实;
辅助鉴别常规CT无法判断的肿瘤放疗后纤维化与肿瘤残存/复发,如PET摄取,需活检证实;
辅助评价肺癌疗效(尤其是分子靶向治疗)。
病理诊断
周围型肺癌只是初步诊断,最终诊断还依赖于病理活检,主要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晚期不能手术的患者,病理诊断应尽可能进行亚型分类,对于形态学不典型的病例需结合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明确诊断。
细胞学检查
可通过痰脱落细胞或支气管镜刷取病变支气管上的细胞进行检查。该检查简单、无创,是肺癌定性诊断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组织学检查
肺癌病理组织学检查一般分为小标本及大标本两种类型。
小标本
小标本则是指通过支气管镜或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等获取的活检标本。
大标本
一般来说,大标本是指肺癌手术切除后获取的标本,对其病理组织学检查,也就是肺癌术后的病理报告。
报告内容一般包括肿瘤部位、组织学分型、累及范围(支气管、胸膜、脉管、神经、伴随病变类型、肺内播散灶、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切缘及必要的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结果或分子病理检测结果。
免疫组化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简称免疫组化(IHC),主要用于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等,可帮助判断肺癌的亚型。
肺鳞癌:表达P40、P63和CK5/6,P40是鳞状细胞癌最特异指标,通常是弥漫阳性表达,但一般TTF1阴性。
肺腺癌:绝大多数肺腺癌表达TTF-1和NapsinA。
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如Syn、CgA、CD56。
【特别提醒】病理报告中,某项免疫组化指标表达,一般用“+”代表,“+”越多,提示表达程度越高,更有助于辅助诊断,最多可有3个“+”。
基因检测
对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有利于肺癌个体化的靶向治疗。
常规检测
所有含腺癌成分的非小细胞肺癌,推荐常规进行EGFR、ALK、ROS1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推荐检测基因EGFR、ALK、ROS1、c-MET、BRAFV600E、KRAS、HER-2、RET、NTRK等。
耐药监测
对于耐药患者,建议二次活组织检查进行继发耐药检测。
对于无法获取组织的患者,可用血浆循环肿瘤DNA(ctDNA)行耐药检测。
当血液检测阴性时,仍应建议患者行组织检测以明确基因突变状态,以指导后续靶向药物治疗的应用选择。
分期
对肺癌的分期有助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正确地评价疗效,判断预后。
TNM分期
目前肺癌TNM分期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联合制定的分期系统,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主要是其他器官也出现了癌细胞。
【特别提醒】T、N、M后面会附加阿拉伯数字,数字越大,表示越严重。
总体分期
根据不同的TNM分期,最后确定出患者的总体分期(预后分组),用罗马字母Ⅰ、Ⅱ、Ⅲ和Ⅳ期表示。根据TNM分期进行组合,可把肺癌分为以下各期:
总体分期TNM分期
0期TisN0M0
ⅠA期T1N0M0
ⅠB期T2aN0M0
ⅡA期T2bN0M0
ⅡB期T1a~cN1M0\nT2aN1M0\nT2bN1M0\nT3N0M0
ⅢA期T1a~cN2M0\nT2a~bN2M0\nT3N1M0\nT4N0M0\nT4N1M0
ⅢB期T1a~cN3M0\nT2a~bN3M0\nT3N2M0\nT4N2M0
ⅢC期T3N3M0\nT4N3M0
ⅣA期任何T、任何N、M1a~b
ⅣB期任何T、任何N、M1c
鉴别诊断
周围型肺癌在未经病理诊断证实之前,部分临床表现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需要临床医生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来综合分析。
中央型肺癌
相似点:都是肺癌的类型之一,可能出现咳嗽等症状
不同点
周围型肺癌在影像检查中,通常表现为周围肺叶的结节或占位。
中央型肺癌以中央型肿物和阻塞性改变为主要影像表现。
肺炎
相似点
同样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肺部慢性炎症长期作用,形成团块状的炎性假瘤,也易与肺癌相混淆。
不同点
肺炎抗生素治疗有效。
同一部位反复发生肺炎时,应考虑肺癌可能,可对病变部位取活检样本进行病理学鉴别诊断。
肺部良性肿瘤
肺部良性肿瘤常见的有错构瘤软骨瘤、纤维瘤等,临床多无症状。
相似点:在影像学上与肺癌有相似的占位表现。
不同点:一般需要做病理学检查才能鉴别。
治疗
【提示】周围型肺癌的治疗与其他类型肺癌没有显著区别,本词条仅对治疗进行简述,更多详细治疗内容,请参考阅读词条肺癌。
治疗原则
MDT模式
肺癌的治疗一般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MDT)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分子分型、侵及范围和发展趋向,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
通过有计划、合理地应用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段,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控制肿瘤进展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治疗方法
一般而言,非小细胞肺癌采取包括手术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而小细胞肺癌则采取以放疗、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肺癌的药物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化疗分为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姑息化疗等。
特别提醒
药物治疗,尤其是化疗,为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害正常机体细胞,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案,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外科治疗
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它是唯一可能将肺癌治愈的方法。
手术分类
按切除肺组织的多少,分为肺叶局部切除、肺叶切除及扩大切除。
按切口和创伤的大小,又可以分为常规开胸手术、小切口开胸手术和胸腔镜微创手术等。
主要适应证
临床高度怀疑肺癌,但经各种检查不能确定诊断,估计病变能完全切除者。
临床Ⅰ、Ⅱ期和部分ⅢA期(T3N1M0)的非小细胞肺癌。
ⅢB、ⅢC期肺癌经新辅助治疗后降期能手术切除者。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经化疗后取得缓解者。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利用细胞毒性药物消灭癌细胞的全身治疗手段。
大致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与小细胞肺癌的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对化疗的敏感性不如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
早期肺癌可采用辅助化疗,局部晚期肺癌采用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或同步放化疗,晚期肺癌采用姑息化疗。
小细胞肺癌的化疗
T1~2 N0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推荐肺叶切除术+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然后术后进行辅助化疗。
超过T1~2 N0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推荐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肺癌的重要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临床Ⅰ、Ⅱ期的肺癌患者,如果因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手术者,可选择放疗。
肺癌对放疗的敏感性,以小细胞肺癌为最高,其次为鳞癌和腺癌,故照射剂量以小细胞肺癌最小、腺癌最大。
肺癌放疗包括根治性放疗、姑息性放疗、综合性放疗等。
靶向治疗
肺癌患者在开始治疗前,一般推荐先获取肿瘤组织进行驱动基因突变检测,如EGFR、ALK和ROS1等,根据以上驱动基因状况决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根据不同的临床疗效和药物特性,针对驱动基因阳性的靶向药物目前可分为三代,部分可能第四代,但尚在临床试验中,暂未获批上市。
EGFR阳性
对于 ECFR基因突变(包括19外显子缺失、21外显子L858R和L861Q、18外显子G719X、以及 20外显子S768I)阳性的患者,可选择EGFR-TKI治疗,可分为三代。
【提示】关于更多治疗内容,请参考阅读EGFR突变型肺癌
代表药物
第一代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
第二代阿法替尼、达克替尼
第三代奥西替尼、阿美替尼、伏美替尼
ALK阳性
针对ALK融合基因阳性的靶向药物(ALK抑制剂)目前可分为三代。
【提示】关于更多治疗内容,请参考阅读ALK融合型肺癌
代表药物
第一代克唑替尼
第二代赛瑞替尼、阿来替尼、恩沙替尼、布加替尼
第三代洛拉替尼
ROS1阳性
由于目前针对ROS1酶特异抑制剂的研究尚不成功,而ALK激酶抑制剂可能还抑制ROS1激酶活性,因此目前主要是应用ALK抑制剂。
目前国内指南推荐的ALK抑制剂有克唑替尼、恩曲替尼等。
【提示】关于更多治疗内容,请参考阅读ROS1融合型肺癌
其他基因阳性
MET14 外显子跳突的晚期非鳞状细胞癌患者无法耐受化疗可使用赛沃替尼。
BRAF V600 突变阳性的晚期 NSCLC患者可使用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
其他少见突变者可接受含铂双药化疗或参加临床试验。
免疫治疗
目前在肺癌的免疫治疗中,主要是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常见的有阿替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及舒格利单抗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可单药使用,也可与化疗药物等联合使用,具体方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而制定。
预后
生存率
由于周围型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是肺腺癌,所以患者的生存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疾病发现时肿瘤的TNM分期。
不同临床分期的患者生存期具有显著差异。
目前尚没有权威的周围型肺癌生存期研究的相关资料,可通过肺癌的整体数据来大致评估。
有研究综合分析 2000年至2012年几项较大规模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各期5年生存率如下
非小细胞肺癌
分期5年生存率
Ⅰ期75%
Ⅱ期55%
Ⅲ期20%
Ⅳ期5%
小细胞肺癌
分期5年生存率
Ⅰ期45%
Ⅱ期25%
Ⅲ期8%
Ⅳ期3%
特别提醒
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来大致预估,5年后再次复发概率很低。
5年生存率等统计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肺癌患者的个人生存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决定,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肿瘤的恶性程度、肿瘤的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治疗情况和个人体质等。
肿瘤恶性程度低的患者,预后较肿瘤恶性程度高的好。
肿瘤分期中,属于临床早期的患者较临床中晚期的预后好。
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预后比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好。
及早进行正规治疗的患者,较晚治疗的患者预后好;治疗效果好的患者,较治疗效果差的患者预后好。
个人身体情况好的患者,较身体差的患者预后好。
日常
中央型肺癌的日常与其他类型的肺癌没有显著差异,经过手术、放疗或化疗等治疗,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积极严格的日常管理,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战胜癌症。
日常管理
心态与情绪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在医生和亲朋好友的鼓励和帮助下,患者需要尽快摆脱恐惧,正视疾病,积极遵医嘱治疗,对预后抱有乐观向上的态度。
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建议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运动与饮食
避免到人多拥挤处,适当活动,如慢走、太极拳、气功、呼吸操等。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饮食中富含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减少过量糖类、油脂食品以及红肉和加工肉摄入,并尽可能减少酒精摄入。
从食物来源中获取营养而不能依赖于营养保健品。不推荐常规摄入营养保健品用于控制癌症。
科学健康生活
对于肺癌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复发和降低死亡的风险。
患者应该多休息,确保足够的睡眠。
注意环境空气新鲜,避免出入公共场所或与上呼吸道感染者接近。
严格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避免居住或工作于布满灰尘、烟雾及化学刺激物品的环境。
雾霾天气建议避免或减少外出,若须外出,应戴防霾口罩。
复查随诊
随诊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尚可接受潜在根治为目的治疗的转移复发,更早发现肿瘤复发或第二原发癌,并及时干预,以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复查频率:最初2年每3~6个月1次,其后3年每6个月1次,5年后每年1次。
复查项目:病史、体格检查、胸腹部CT及吸烟情况评估等。
【特别提醒】以上内容只是针对一般情况。具体复查时间及项目,需要根据有无手术、患者自身情况等综合判断,请严格遵医嘱。
预防
周围型肺癌只是肺癌的一种类型,而肺癌又是最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因此准确来说,普通人群预防肺癌应该是预防所有肺部恶性肿瘤。
癌症的预防主要是减少癌症的患病风险。可大致分为日常预防和定期筛查。
日常预防就是要减少或避免肺癌的危险因素,增加肺癌的保护因素。
定期筛查是指一般人群做好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建议咨询专业医生,并遵医嘱进行肺癌筛查。
【特别提醒】关于更多肺癌的预防内容,请参考阅读肺癌。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