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骨肿瘤
概述
原发于其他器官的肿瘤转移至骨骼并继续生长所生成的肿瘤
早期有较轻疼痛,伴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剧烈疼痛、病理性骨折、压迫症状等
全身其他器官恶性肿瘤通过淋巴或血液转移至骨骼处
可采用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方式
定义
某些原发于骨组织以外的恶性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至骨组织引起的肿瘤。
以躯干及四肢骨的近心端为高发,远心端为低发,肢端者​极少见,靠近心脏的方向为近心端,远离心脏的为远心端,肢端一般指四肢的末梢。
早期可出现较轻的疼痛感,伴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剧烈疼痛、病理性骨折、压迫症状等。
分类
根据对骨质破坏的方式分类
转移性骨肿瘤根据对骨质破坏的不同方式可分为3类。
溶骨性骨转移
原来骨性的成分已经没有了,成为一个被软组织完全占据的骨肿瘤
是最常见的骨转移方式,乳腺癌和肺癌的转移以溶骨性转移为主。
成骨性骨转移
是其他脏器的一些癌细胞转移会诱导成骨细胞进行成骨,引起骨头硬化,病灶局部密度增高。
常来源于前列腺癌。
混合型骨转移
既有成骨性转移也有溶骨性转移。
各种肿瘤均可能出现混合型骨转移。
发病情况
转移性骨肿瘤总体发病率为32.5%。
转移性骨肿瘤发病率约为原发恶性骨肿瘤的35~40倍。
好发于中老年人,40~60岁的年龄段居多,儿童则多来自成神经细胞肿瘤。
男女比例约为3:1,多数病例为多发骨破坏。
90%以上的骨转移肿瘤来源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和肾癌。
病因
致病原因
转移性骨肿瘤的病因主要是原发性肿瘤经血行或淋巴转移至骨骼并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故所有恶性肿瘤均有可能成为转移性骨肿瘤的致病原因。
发病机制
转移性骨肿瘤是通过肿瘤细胞在骨表面的定植、休眠、再激活和增殖等4个步骤,使肿瘤细胞在骨中大量增殖。
转移性肿瘤细胞的定植
循环中的肿瘤细胞表面的黏附蛋白可以与骨微环境中的分子受体结合引发其在骨中的定植,而骨中骨松质部分特殊的生理结构有利于肿瘤细胞在骨中的定植。
转移性肿瘤细胞的休眠
转移性肿瘤细胞在骨微环境中是否进入休眠取决于转移性肿瘤细胞黏附的骨细胞种类,黏附在相对静止的骨细胞表面时将进入休眠。
转移性肿瘤细胞的再激活
前破骨细胞分泌的α431+可以与休眠的肿瘤细胞表达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结合,使休眠的肿瘤细胞再激活,转化为增殖
转移性肿瘤细胞的增殖
增殖的肿瘤细胞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并促进骨吸收,使骨骼出现溶骨性改变,这一过程释放的细胞因子会进一步加剧溶骨性病变,令骨微环境更加适宜肿瘤细胞的增殖。
症状
早期
转移性骨肿瘤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疼痛,容易被忽视。
中晚期
主要症状
疼痛
伴随病情进展,疼痛会由最初的轻微间歇疼变成严重的、剧烈的持续疼痛。
位于脊柱的转移瘤可能会引起腰背部、肋胸部、颈部疼痛。
位于胸椎的转移瘤常引起单侧或双侧肋间神经痛
位于盆骨的转移瘤常伴有髋关节内侧疼痛。
病理性骨折
常为首要症状之一,轻微伤或未受任何外伤即发生了骨折。
在下肢,尤其股骨近端出现骨折的概率最高。
若在脊柱发生因转移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压迫脊髓则患者易出现瘫痪症状。
压迫症状
脊柱的转移性骨肿瘤压迫会出现脊髓马尾或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出现神经痛,感觉减退,肌力减弱以及麻痹,可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
骨盆的转移性骨肿瘤可引起直肠、膀胱的压迫症状,出现大小便障碍。
位于肢体的转移性骨肿瘤也可能引起血管和神经干的压迫。
其他症状
恶病质
因患者患有恶性肿瘤导致全身代谢紊乱、进行性肌肉及脂肪消耗、体重下降、全身脏器进行性衰竭,主要体现在患者体重骤减,无食欲等。
肿块
一般位于深部的转移性骨肿瘤不易发现肿块,位于浅表的骨肿瘤多可以触及明显肿块,大多是因其他症状就诊时发现。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因肢体疼痛、骨折或出现压迫症状的患者可以就诊于骨科。
肿瘤科
若患者明确自身原发于其他器官的肿瘤,可就诊于相关肿瘤科室。若患者已经明确诊断为转移性骨肿瘤,则可直接就诊于骨肿瘤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穿宽松方便衣物,便于医生做体格检查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
尽量不佩戴首饰,如可以需摘掉假牙,便于做影像学检查。
建议有家属陪同。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骨头疼痛的感觉?与运动有无关系?是否有夜间痛?
是否大小便失禁,肢体酸疼等症状?
是否出现过骨折?
不适症状出现多久了?持续存在还是有时可以缓解?在什么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其他器官恶性肿瘤?
是否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是否放疗?
是否喝酒?喝酒多久了?每天喝多少?
是否吸烟?吸烟多久了?每天多少支?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如病理、骨髓涂片、血管造影等检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磁共振、超声、PET-CT、骨扫描像等检查结果。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液生化、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结果。
诊断
转移性骨肿瘤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诊断依据
病史
发生转移性骨肿瘤的患者都患有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但是,可能有部分骨转移瘤患者找不到原发病灶。
临床表现
症状
早期可能骨转移处仅有轻微疼痛。
随病情进展患者可能疼痛加剧,出现病理性骨折,同时因肿瘤出现压迫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肢体酸疼,大小便失禁等情况。
体征
部分浅表骨的转移性骨肿瘤可能可触及肿块,并可有触压痛及叩击痛。
压迫神经者可以出现相应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病毒血清学、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尿常规、大便常规、心肌酶谱等。
一般检查用来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有助于后续选择治疗方案。
肿瘤标志物检查
因转移性骨肿瘤来源于各种其他器官恶性肿瘤,故多项肿瘤标志物比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对帮助诊断转移性骨肿瘤以及原发肿瘤来源均有一定意义。
生化检查
溶骨性骨转移时,血钙升高。
成骨性骨转移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前列腺癌骨转移时酸性磷酸酶升高。
影像学检查
骨扫描
能够早期发现骨骼中的骨转移灶,是筛查骨转移的首选方法。
一般患有易出现骨转移的恶性肿瘤都应行骨扫描进行筛查。
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
是对转移性骨转移肿瘤进行判断较好的影像学方法之一。
可显示骨质破坏及其周围软组织情况。
增强CT有助于显示骨转移瘤的血供特点、病变与周围神经、血管结构的关系。
X线
表现多数为骨骼产生各种破坏性改变。
磁共振检查(MRI)
能更准确地显示转移侵犯部位、范围及周围软组织侵犯情况。
增强MRI有助于显示更多转移灶。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PET-CT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用于判断肿瘤分期以及评价疗效,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指标前景发展很好的检查工具。
可反映全身骨骼受累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评价肿瘤的分期。
超声
更适用于以溶骨性骨破坏为主的骨转移瘤。
病理检查
可在病变处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若符合转移肿瘤特征,则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尤文肉瘤
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6%~8%,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骨肿瘤。
疼痛和肿胀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次是神经根及脊髓等神经功能损伤。
部分患者伴低热。
红细胞沉降率可明显升高,有时伴有白细胞计数增多和贫血。
影像学检查无其他原发肿瘤,可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
骨肉瘤
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
这种癌症开始于骨细胞。它最常发生在10至30岁的年轻人身上,但大约有10%的骨肉瘤病例发生在60多岁和70多岁的人群中。
这些肿瘤最常发生在胳膊、腿或骨盆部位的骨头中。
因其具有典型的“Codman三角”可通过影像学及病理结果进行鉴别。
可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软骨肉瘤
软骨肉瘤是一种软骨细胞恶性肿瘤。它是仅次于骨肉瘤的、第二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
在20岁以下的人中很少见。20岁后,患软骨肉瘤的风险上升,直到75岁左右。女性和男性患这种癌症的风险一样高。
可以在任何有软骨的部位开始发展。大多数起源于骨骼,如骨盆、腿骨或肱骨。
可通过病理进行鉴别诊断。
骨良性肿瘤
局部肿块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常表现为质硬而无压痛,生长缓慢。
大多数良性骨肿瘤无疼痛。
邻近关节的肿瘤,由于疼痛和肿胀可使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病理性骨折少见。
影像学检查具有界限清楚,密度均匀的特点。多为膨胀性病损或外生性生长,速度缓慢,可以有皮质膨胀变薄。病灶周围可有硬化反应骨,骨质破坏呈单房性或多房性,内有点状、环状、片状骨化影,通常无骨膜反应
可结合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以延长寿命、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为主。
治疗原则:通常采取姑息治疗。需针对原发病灶和转移瘤进行积极治疗,采用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手段。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化疗、靶向治疗
转移性骨肿瘤的化疗主要是针对其他器官的原发肿瘤,因转移性骨肿瘤与其首发肿瘤来源一致,故对其原发肿瘤进行化疗、靶向治疗的时候可以同时对转移性骨肿瘤起到有效的作用。
双膦酸盐类药物
这类药物能减轻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等症状,并能显著降低高钙血症的发生率,增加骨质密度。
用药后可能会出现发热、疲乏、寒战及关节或肌肉痛等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就及时就医。
止疼药物
因转移性骨肿瘤患者往往伴有剧烈疼痛,可以根据止疼三阶梯法依次使用止疼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弱阿片类药物、强阿片类药物等进行止疼,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放射治疗
放疗可以减轻或消除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常用的放疗方法包括外照射和放射性核素治疗两类。
放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骨转移的情况,避免出现病理性骨折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在于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必要时可对骨进行固定处理。
椎体后凸成形术或椎体成形术可用于治疗脊柱骨折,这包括注射骨水泥以增加骨质强度。
微波消融及射频消融手术也可以用于开放或者经皮手术控制转移瘤的进展。
交锁髓内钉、钢板螺钉、椎弓根螺钉等可用于固定骨骼并预防或治疗骨折。
原发肿瘤控制良好的单发骨转移瘤,也可以作瘤段切除和肿瘤关节置换。
预后
治愈情况
当患者出现转移性骨肿瘤时,一般来说,意味着患者的原发肿瘤已出现了远处转移,已到晚期,基本都无法自愈,预后较差。
但是,如果原发癌症已经治愈,在治愈两年之后出现的单发骨转移灶,通过治愈性手术,有治愈的可能性。
日常
本病在日常生活需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心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复查。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对出现营养不良者或贫血者,在饮食中注意增加富含蛋白质、铁的食物,如鱼、蛋类、瘦肉、鸡、动物血等。
多摄入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瘦肉、蛋,也可以服用钙片,同时保持维生素D的摄入以促进钙的吸收,可以口服相关维生素D的药物,也可以增加日光的照射时间或者二者结合来可以提高钙的吸收。
生活管理
避免出现较剧烈的活动,引起患者的病理性骨折等症状。
生活中应戒烟忌酒。
避免过度的劳累,注意休息。
心理支持
家属需多鼓励和开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可以让其有更好的心态面对疾病。
患者自身应保持心情舒畅,正视疾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患者平时可与病友进行交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情监测
已经确诊为恶性肿瘤或者转移性骨肿瘤的患者,若出现骨痛、新发的压迫症状或者骨折,应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在确诊有转移性骨肿瘤后,应定期行影像学检查进行病情变化。
主要的复查项目包括:全身骨扫描、肿瘤标志物、血液中钙磷水平、原发病灶的影像学检查等。
预防
转移性骨肿瘤的预防主要是减少患病风险,但无法完全阻止疾病的发生。
主要针对的人群是已经确诊恶性肿瘤的病人,主要的预防手段是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
主要的筛查目标是,确诊其他器官肿瘤的患者。
检查的内容与随诊复查的内容基本一致,除此之外,患者及家属需要密切关注身体多处骨的变化,一旦有骨痛需要尽快就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