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筋膜炎
概述
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负重时疼痛加重
因长时间站立、牵拉、损伤、负重或训练诱发跖筋膜炎症
本病可采取保守治疗或非保守治疗
病情较轻者可能自愈;病情较重者不易自愈,病史可长达十数年
定义
跖筋膜炎是指因跖筋膜在足跟内侧粗隆附着处反复牵拉、出现劳损,引发的足底跖筋膜无菌性炎症
跖筋膜是足底深筋膜的一部分,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是一层位于皮下、肌肉和器官周围的连续纤维膜。
跖筋膜是支持足部肌肉、维持足弓的重要组织,人在运动、行走时要靠跖筋膜承受外力。
分型
跖筋膜炎主要分为创伤性跖筋膜炎及非创伤性跖筋膜炎。
创伤性跖筋膜炎又可分为急性创伤性跖筋膜炎与慢性创伤性跖筋膜炎。
发病情况
可单侧或双侧发病。
多见于比较肥胖的中年女性与运动爱好者。
50%患者可见跟骨结节跖侧有骨赘。
足底筋膜炎最快的恢复方法是什么?
足底筋膜炎并无所谓最快的恢复方法,需长期坚持治疗。
足底筋膜炎治疗包括口服药物、理疗(冲击波和电疗高频)、冰敷、按摩以及中药泡脚等,以缓解和消除炎症。
保守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4周至18个月,患者常因不能坚持而导致治疗失败,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行局部封闭治疗或手术治疗。
跖筋膜炎做小针刀治疗后要休息吗?
跖筋膜炎做小针刀治疗建议休息1~3天,依据个人情况,尽量减少活动患处,以免不必要的刺激引起损伤。
小针刀是闭合性手术,所以在术后一定要保持伤口局部的清洁和干燥,一般3天内伤口可不沾水,如果有红肿、发热要及时就诊。另外,还需要注意术后避免长时间站立。
跖筋膜炎要休息多久?
跖筋膜炎一般需要休息1周到1个月,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而不同。
对于早期轻微的跖筋膜炎,一般休息1周左右便会逐渐缓解。
对于严重的跖筋膜炎,可能1个月左右才能基本恢复正常活动。
休息时还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的跖筋膜、跟腱及腓肠肌牵拉锻炼,加强小腿肌肉,减轻足跟部压力。
跖筋膜炎可以按摩吗?
非急性期跖筋膜炎可以通过按摩辅助治疗。
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按摩,通过指滑按压法、叩打法、球体按摩等方式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及相关部位肌肉紧张感,从而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按摩时需要注意力度和强度,如果症状不缓解需要及时就诊治疗。
病因
致病原因
跖筋膜长期受到反复牵拉
长期反复的牵拉容易超过跖筋膜所能承受的生理限度,导致筋膜的纤维持续发生撕裂,诱发跖筋膜炎症。
长期接受训练的运动员是高危人群之一,如长跑运动员,跳高、跳远运动员,舞蹈演员。长期接受越野、越障、队列训练的军人也是高危人群。
长期持续站立
是跖筋膜长期超负荷引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需要长期站立的某些职业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如销售、营业员等。
明确的足部损伤
从高处跌落后,足部先着地受撞击,如果造成了跖筋膜撕裂或完全性断裂,则会刺激跖筋膜发生炎症。
长期过度负重
长期过度负重使足底前部负重增加,引发筋膜缺血、慢性炎症。
建筑工人、搬运工人、过度肥胖者属于高危人群。
长期穿着不能保护足部的鞋子
鞋底过硬、过薄,鞋跟过高等。
足弓生理结构异常
常见的有扁平足、高弓足等。
某些疾病
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也是诱发跖筋膜炎的病因。
症状
足跟部疼痛是本病的典型症状,疼痛重者行走不便,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足跟部僵硬肿胀、筋膜“撕裂感”等症状。
典型症状
足跟部疼痛
本病的典型症状,主要为明显疼痛及压痛,位置多在足跟部及足底中部、足跟前内侧。
足跟前内侧局部有针扎样、搏动性、灼热样疼痛。
疼痛在晨起后开始行走时最明显,随着活动逐渐减轻;休息后再次行走,疼痛也会再次出现。
向上抬脚时疼痛加剧。
疼痛在运动后比运动中更为明显。
行走不便
由于持续或严重疼痛导致不敢行走、跛行,或行走时被迫停下来休息,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其他症状
可伴有足跟部僵硬、肿胀。
患足足底内侧紧张。
行走时自觉足底筋膜有“撕裂感”。
并发症
骨赘
跖筋膜炎不及时治疗,跖筋膜在损伤状态下仍然持续受到牵拉、发生撕裂,容易引起局部钙盐沉积和骨化,逐渐形成骨赘。拍摄X线片可发现,骨赘压迫神经时,可能出现疼痛、麻木、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等。
骨骼异常
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因疼痛而不敢行走或跛行,时间长了还会影响正常的走路姿势,或引发足部、膝部、臀部、背部等相关部位的骨骼异常。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出现反复发作的足跟部及足底疼痛,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记录出现过的症状及诱因,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足跟部是否有明显疼痛及压痛?
运动时疼痛会加重吗?
可以正常行走吗?
病史清单
足跟部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是否患有扁平足、高弓足、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X线检查
B超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痛药(口服):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镇痛药(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吡罗昔康贴片
诊断
诊断依据
跖筋膜炎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确诊。
症状
足跟部及足底中部疼痛,跛行。
有针扎样、搏动性、灼热性等各种感觉的疼痛。
晨起开始行走时疼痛明显、僵硬,活动后逐渐减轻。向上抬脚时疼痛加重。
体格检查
足跟部前内侧肿胀。
跖筋膜起点处有明显压痛,跛行。
影像学检查
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是为了鉴别骨折、神经病变等疾病,或医生怀疑由跖筋膜炎诱发骨赘形成。
X线检查
主要用来排除骨折、骨赘等骨骼异常。
如已经形成骨赘,检查可见跟骨下方偏内侧筋膜附着处骨赘,侧位片显示骨赘。
B超检查
B超检查可以分析组织的内部结构特性,观察跖筋膜有无增厚或水肿现象。
跖筋膜炎急性期,筋膜及周围软组织的血管过度形成阶段,超声显示明显。
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检查对判断筋膜、肌肉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具有独特优势,目前没有主流检查方式可以替代。
磁共振检查可以观察到筋膜的紧张和炎症情况,以及周围的血管、神经、肌肉、韧带等组织情况。
骨扫描
有助于发现跖筋膜炎患者跟骨内侧结节的炎症,排除跟骨应力骨折,但不作为常规推荐的检查。
鉴别诊断
足跟后滑囊炎
相似点:无菌性炎症,有足跟部疼痛症状。
不同点:足跟后滑囊炎病变发生在滑囊内(结缔组织中的囊状间隙),发病常与所穿鞋子关系密切,足跟跟腱部位有疼痛的红斑或肿块。
跟腱炎
相似点:无菌性炎症,因运动而发生组织劳损、撕裂。
不同点:跟腱炎与剧烈活动前热身不充分关系密切,疼痛部位为足跟部上方,疼痛在清晨或剧烈运动后最明显。
治疗
治疗方式:采用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其他治疗等保守治疗,以及手术等非保守治疗。
治疗方式选择:症状轻微者可通过居家一般治疗,缓解病情;疼痛较为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轻者局部涂抹镇痛药膏,重者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仍不能缓解疼痛可采用封闭治疗或神经阻滞治疗;还可尝试体外冲击波治疗等。
一般治疗
休息
症状急性发作时立刻停止剧烈活动并休息,可卧床后将患足抬高。
平时多休息,适当减少行走及站立时间。
冷敷
症状急性发作时冷敷可减轻疼痛、缓解炎症。
注意不要直接将冰块紧贴皮肤,可用毛巾包裹住冰块后敷在足跟及足底皮肤上,每次冷敷15分钟,不要超过20分钟。
功能锻炼
由医生指导,进行科学的跖筋膜、跟腱及腓肠肌牵拉锻炼,加强小腿肌肉,减轻足跟部压力。常用锻炼方式有足底筋膜拉伸、双足离心控制训练等。
使用支具
如果晨起疼痛明显,夜间可用夹板固定踝关节,拉长跟腱及跖筋膜,使足背伸5°~10°,保持中立位置。每天可以被动地进行积极的跟腱牵拉3~4次,持续2~4分钟。
使用矫形器
这里的矫形器指一般规格或专门定制的足弓支撑鞋垫,能够有效减轻足跟压力。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镇痛药膏
疼痛较轻可局部涂抹镇痛软膏,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吡罗昔康
也可外敷改善血液循环的膏药,如麝香止痛贴膏,以消肿、消炎、缓解疼痛。麝香止痛贴膏可以改善足跟部疼痛、肿胀。
口服镇痛药物
疼痛较重者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疼痛,非甾体抗炎药是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抗风湿、退热、抗凝血等多种作用。
临床常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可以缓解跖筋膜炎的疼痛症状及炎症。
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可与食物同服,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有解热、抗炎、镇痛作用;哺乳期女性禁用。
局部封闭治疗
如果疼痛很明显,或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疼痛不能减轻,有可能需要封闭治疗。
这是一种在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暂时缓解疼痛的疗法,见效快但容易复发,不宜反复使用,否则容易因激素副作用引起筋膜断裂等并发症。
常用的皮质类固醇药物有醋酸泼尼松倍他米松地塞米松磷酸钠曲安奈德等。
神经阻滞疗法
该疗法是将药物注射到神经干位置进行局部麻醉,延缓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止痛的治疗方法。
是临床上针对慢性疼痛的常用治疗手段。
临床常用的药物有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等。
中医治疗
本病归属于中医“伤筋”“筋痹”一类疾病,治法主要为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如用海桐皮汤熏蒸患处。
可配合针灸治疗(取穴如昆仑、丘墟、解溪等)。
小针刀治疗也是临床常用且疗效较好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针刀是中西医结合,介于保守治疗与外科治疗之间的一种微创治疗方式。
借助针炙的“针”,与外科的“刀”,针注重穴位,刀注重肌腱的解剖间隔层次等,进行刺激与切割相结合的,对局部粘连的分离比较有效。
其他治疗
体外冲击波治疗:通过作用在局部组织的声波减轻组织水肿,降低筋膜张力,促进损伤愈合并改善疼痛症状。
目前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有时会尝试超声波组织修复治疗、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等治疗手段,但目前并非主流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绝大多数患者都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缓解或治愈,仅有少数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骨赘切除术
原则上骨赘一般不建议切除,因为骨赘切除后容易复发。
如果已经形成骨赘并造成严重而无法缓解的疼痛,可行骨赘切除术。
局部麻醉后通过小切口切除骨赘,术后一般2周伤口愈合,期间要注意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及疼痛。
内镜微创松解术
该术式是针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新型治疗手段,创伤小康复快,利用内镜技术从足跟部小切口去除受损的跖筋膜,松解部分筋膜。
等离子射频跖筋膜穿刺
切开或在内镜下,使用等离子肌腱刀穿刺局部筋膜,利用射频的热效应使病变部位升温,病变细胞发生无菌性坏死。
足底筋膜部分切断术
通过局部小切口或在内镜下进行,主要是对跖筋膜近跟骨止点处进行一定程度的切割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跖筋膜炎一般预后较好,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获得缓解或治愈,少数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部分病情轻者甚至可以自愈;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并非自愈,而是足底结构异常将压力转移到其他部位所致。
如果病情迁延十数年,则基本不能自愈,应尽快接受手术治疗。
骨赘切除术后,有可能复发,不过一般需要数年或更长时间,不会立刻复发。
危害性
引起疼痛和行走不便。
引发骨赘:如果不及时治疗,跖筋膜在损伤状态下仍然持续受到牵拉、发生撕裂,容易引起局部钙盐沉积和骨化,逐渐形成骨赘。
引发骨骼异常:不及时治疗,时间长了还会影响正常的走路姿势,或引发足部、膝部、臀部、背部等相关部位的骨骼异常。
日常
日常管理
重心前移
病情缓解后不宜大量长时间运动。
注意平时走路将重心前移,即尽量以前脚掌及足底中部为重心,减轻足跟的压力。
注意锻炼
平时注意拉伸锻炼跟腱及腓肠肌,强健小腿肌肉,增加脚腕灵活性。
多进行足趾屈曲力量锻炼。
具体锻炼方法应遵医嘱,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参考以下锻炼方法。
身体前倾靠在桌椅或柜台上,缓慢蹲下,让脚跟着地。保持10秒钟,感觉跟腱及足弓离地后站立起来,这个动作重复20次。
站在楼梯底部,重心放在前脚掌以保持平衡,缓慢降低足跟,以感觉小腿肌肉向上牵拉为度,保持10秒钟后站起,这个动作重复20次。
端坐在椅子上,将患足翘在另一侧腿上(形如翘二郎腿),手握患足全部足趾向足背牵拉,以产生足底牵拉感为度,保持15秒钟后放松,这个动作可重复2~3次。
端坐在椅子上,膝盖弯曲保持大腿与小腿垂直,足底摊开放一条毛巾,保持足跟离地,用足趾将毛巾反复抓起。过程中避免膝盖或脚踝移动,动作持续3分钟。
选择合适的鞋
穿着舒适、支撑力良好的鞋,遵医嘱使用支撑鞋垫。
调整饮食
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糖类、甜点等高糖食物,减少猪肉、牛肉等红肉的摄入,并戒酒。
保证营养摄入丰富、充足,多饮水,多吃鱼类、蛋类、奶类、豆类食物,以及草莓、樱桃、橘子等新鲜水果。
预防
避免长期进行过度的长跑、跳跃、队列训练等。
避免长期长时间站立,相关工作者如已出现长时间站立后足部轻度疼痛、肿胀、疲劳等症状,应尽量考虑调换岗位或其他工作。
平时注意足部护理,可定期进行足底按摩。
如果女士需要穿着高跟鞋,尽量选择跟高在5厘米以下的鞋子,非必要情况下多穿平底鞋,减轻足底负担。
避免穿着鞋底过薄、过硬的不舒适鞋子(如木屐、薄底布鞋),避免穿着没有足够支撑力的鞋子(如鞋底塌陷的旧运动鞋)。
体重过重者注意减重,最好保持健康体重。
保证饮食营养均衡,多摄入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可多吃蛋类、奶类、豆制品以及新鲜水果(如草莓、樱桃、橘子、葡萄等)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