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
简介
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不宜与藜芦同用
中药介绍
赤芍(Red Peony Root)取自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
因其形状类似白芍而颜色比较红,所以被称为赤芍。
用于治疗热入营血引起的温毒发斑、吐血、鼻出血,瘀血闭阻引起的腹内积块、腹胀腹痛、经闭痛经、跌扑损伤,热毒壅盛引起的痈肿疮疡,目赤肿痛等病症。
主要药性
味苦、性微寒。归肝经。
产地选材
赤芍多为野生品。
主产于内蒙古多伦、辽宁凤城、河北赤城。也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南及陕西和甘肃南部等地区。
川赤芍的道地产区为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的四川阿坝和甘孜。也分布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南部、山西。
在春、秋二季进行采挖赤芍,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特征
赤芍
赤芍为类圆形厚片,外表皮呈棕褐色,切面呈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的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还有裂隙,质硬而脆,味微苦。
炒赤芍
炒赤芍是赤芍的炮制品,形状类似赤芍,只是色泽加深,偶尔可以看见炒制后留下的焦斑。
酒赤芍
酒赤芍是赤芍的炮制品,形状类似赤芍,颜色呈微黄色,但是闻起来微微有酒气味。
储存方法
赤芍及其炮制品应放置在通风干燥处储存。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本草经疏》:“赤芍药,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
《本草求真》:“赤芍专入肝。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故凡腹痛坚积,血瘕疝痹,经闭目赤,因于积热而成者,用此则能凉血逐瘀,与白芍主补无泻,大相远耳。。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主治病证
热入营血证,温热毒邪侵犯人体导致皮肤出现斑点、斑块,吐血,鼻出血,眼睛出现红肿疼痛,肝脏气机不畅引起胁肋部位疼痛,经闭痛经,妇女下腹部出现疼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
作用分析
清热凉血
赤芍善走血分,可以除去血分中郁积的热,发挥凉血,止血,散瘀消斑的作用。能用于治疗由于温病热入营血,温热毒邪侵犯人体导致皮肤出现的斑点、斑块,以及血热引起的吐血及鼻出血等。
赤芍苦寒,既能清泻肝火,凉血消肿,又能散肝经郁滞而行滞止痛,常用于治疗肝经感受风热邪气,眼睛出现红肿疼痛及肝脏气机不畅引起的胁肋部位疼痛等。
散瘀止痛
赤芍善行血中之滞,有活血通经,散瘀消癥,行滞止痛的功效,有“一切血热血滞者,皆可用之”的说法。用治血热瘀滞引起的闭经、痛经、腹部出现有形或无形的积块、或胀或痛及跌打损伤引起的瘀肿疼痛。
赤芍还有清热凉血,散瘀解毒的作用,所以还可以治疗体内火邪过于旺盛所致的痈肿疮疡,红肿热痛。
临床应用
温热病热入营血
治疗因温热毒邪侵犯人体使皮肤出现的斑点斑块、吐血、鼻出血等,常配伍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等。
瘀血证
治疗经闭、痛经,常与桃仁、川芎桂枝等同用。
治疗小腹胀痛,常与当归枳壳延胡索等同用。
治疗因瘀血内阻导致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常与乳香没药、当归、桃仁等同用。
治疗肝郁血滞所引起的胁肋部位疼痛,常与柴胡、牡丹皮等同用。
治疗因瘀在膈下引起的癥积痞块、或胀或痛,常与当归、桃仁、红花等同用。
痈肿疮毒,目赤肿痛
治疗由于体内火邪过于旺盛引起的痈肿疮毒,常与金银花白芷天花粉、皂刺等同用。
治疗由于胃火亢盛引起的痈疡身热,常与石膏升麻甘草等同用。
治疗由于肝经感受风热邪气所引起的眼睛红肿疼痛,眼睛分泌物增多,怕光,常与荆芥、薄荷、黄芩等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本品主要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抗病原微生物及内毒素、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激活纤溶、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解痉、保肝护肝、抗胃溃疡、抗抑郁、保护神经细胞等多种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赤芍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赤芍入煎剂服用,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2克。
赤芍还可以制成丸剂或者散剂服用。
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炮制方法
赤芍
取赤芍原药材,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清水将其洗净,用水浸润透彻,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炒赤芍
取干净的赤芍片放置到已经预热的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到颜色加深,取出放凉,筛去碎屑。
酒赤芍
取干净的赤芍片,先加入黄酒搅拌均匀,闷润,待酒被吸尽后,放置到预热的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筛去碎屑。每100千克赤芍,用黄酒15千克。
常见配伍
赤芍配白芍
赤芍以泻为用,擅长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白芍以补为功,擅长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两药伍用,一敛一散,一补一泻,使活血而不伤血,养血而不留瘀血,一起发挥清热凉血、养血活血、柔肝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血虚兼有气滞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以及肝脏气机不畅,血液瘀滞所引起的胸部前方和两侧感到疼痛、腹痛等。
赤芍配川芎
赤芍苦寒,擅于泄血中瘀热而凉血散瘀;川芎辛温,专行血中气滞而行气活血。
两药伍用,既增强了活血化瘀的作用,又借助气能行血的作用,增强了行血和化瘀的功效。
适用于各种瘀血证,如瘀血引起的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也可用于因风湿邪气导致的痹证、痈肿疮毒等。
组成方剂
桃红四物汤
药物组成:当归、赤芍、熟地黄、川芎、桃仁、红花。
功能与主治:养血活血。适用于血虚兼有血瘀证,症见妇女经期提前,血多有块,颜色呈紫色,质感稠黏,腹痛等。
少腹逐瘀汤
药物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功能与主治:活血祛瘀,温经止痛。适用于寒凝血瘀证,症见小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小腹感到胀满不适;或月经期间感到腰部酸痛、小腹胀满,或月经一月出现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颜色有时候呈紫色,有时候是黑色,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小腹疼痛等症。
仙方活命饮
药物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适用于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症见红肿灼痛,或身体发热怕冷。
补阳还五汤
药物组成: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功能与主治:补气,活血,通络。适用于气虚血瘀引起的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体强硬,发音困难,言语不清,嘴角流口水,小便次数增多或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制成中成药
清瘟解毒片(丸)
药物组成:大青叶黄芩葛根连翘羌活、防风、白芷、柴胡、川芎、玄参、天花粉、炒牛蒡子、赤芍、桔梗淡竹叶、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瘟解毒。用于外感时疫,身体内燥热,但是身体外部怕冷,头疼但是没有汗出、口渴咽干、痄腮、大头瘟。
乐脉颗粒
药物组成: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香附木香、山楂。
功能与主治:行气活血,化瘀通脉。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头痛、眩晕、胸痛、心慌;冠心病心绞痛、多发性脑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调经活血片
药物组成:当归、香附(制)、川芎、赤芍、泽兰、红花、丹参、乌药、木香、吴茱萸(甘草水制)、延胡索(醋制)、鸡血藤、熟地黄、菟丝子白术
功能与主治:养血活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兼血虚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症见来月经的时间推迟、月经量较少、月经期间小腹感到胀痛。
加味生化颗粒
药物组成:当归、益母草、川芎、桃仁、赤芍、阿胶、炮姜、艾叶、荆芥、炙甘草。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用于瘀血不尽、冲任二脉虚弱,固摄作用减弱所致的产后恶露不绝,症见恶露不止、色紫暗或有血块、小腹冷痛等。
小儿化毒胶囊
药物组成:人工牛黄、大黄、黄连、珍珠、雄黄川贝母、天花粉、赤芍、乳香(制)、没药(制)、冰片、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体内火邪过于旺盛、毒邪未尽所致的口疮肿痛、疮疡溃烂、烦躁口渴、大便秘结。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赤芍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赤芍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本药易动血,所以孕妇慎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赤芍与藜芦属于中药“十八反”的范畴,不宜同用。如果您正在服用藜芦或者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血虚无瘀或痈疽已溃者忌用。
本药苦而微寒,故虚寒引起的经闭、痛经者忌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生赤芍、炒赤芍与酒赤芍
三者均为赤芍的不同炮制品种,功效偏重有异。
生赤芍的清热凉血的作用较强,多用于温病热入血分引起的斑疹,吐血,鼻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等。
炒赤芍的药性偏于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不伤脾胃),多用于瘀滞疼痛。
酒赤芍借酒的温通作用而大行药势,擅长活血散瘀,但清热凉血的作用较弱,多用于治疗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等。
牡丹皮与赤芍
两药同属清热凉血药,都味苦性微寒而归肝经,均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所以都可以用于治疗热在营血引起的斑疹,吐血和鼻出血;血滞引起的经闭、痛经;妇女下腹部有结块;肠痈引起的腹痛;痈疮肿毒及跌打瘀肿。
牡丹皮兼辛味,并入心肾经,善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可以治疗热病后期引起的阴虚发热,久病伤阴所引起的无汗骨蒸。
赤芍苦泄而专入肝经,又善清泄肝火而止痛,多用于治疗肝郁化火引起的胸胁疼痛、肝火目赤肿痛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