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
简介
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
常见中药材,既是中药又可当作食物。炮制后可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阴虚津液不足者慎用
中药介绍
赤小豆(Rice Bean)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用于治疗水湿引起的水肿胀满,腿脚麻木、软弱无力、浮肿,治疗湿热引起的黄疸、小便黄、关节痛,热毒导致的痈肿疮毒等疾病。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赤小豆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即食药物质,在民间简称为“药食同源”),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主要药性
味甘、酸,性平。归心、小肠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西。
秋季果实成熟、没有开裂的时候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以饱满、色紫红者为佳。
性状特征
赤小豆
呈长圆形而稍扁,长5~8毫米,直径3~5毫米。
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侧,白色,约为全长的三分之二,中间凹陷成纵沟,另侧有1条不明显的棱脊。
质硬,不易破碎。有2个子叶,乳白色,气微,味微甘。
赤豆
呈短圆柱形,两端较平截或钝圆,直径4~6毫米,表面暗棕红色,有光泽,种脐不突起。
储存方法
放置在干燥处,防蛀。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名医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不过三度差。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差。通气,健脾胃。。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主治病症
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作用分析
利水消肿
赤小豆性平偏凉,能通利水道,使水湿和湿热从小便排出,从而达到利水消肿,利湿退黄,清热燥湿等功效,可以用于水肿胀满,腿脚麻木、软弱无力、浮肿以及黄疸、小便黄。
解毒排脓
赤小豆入血分,能清热解毒,排出痈脓,多用于治疗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化脓性疾病,以红、肿、热、痛等为特征,也可以治疗发生在肠腑的痈,以发热、右腹部疼痛、可以摸到肿块为表现。
临床应用
水肿,小便不利
配赤茯苓入血分,清理下焦湿毒作用强,用于湿热蕴结小便不利,尿血,下肢浮肿。
可与桑白皮郁李仁、陈皮等同用,治疗水肿,小便不通畅。
治疗遍身水肿,气急不能坐卧,配伍桑皮、紫苏等同用。
治疗突然腹部胀大、水肿,可以配伍白茅根同用。
治疗营养不良性水肿、 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可以与鲤鱼、乌鱼同煮食用。
湿热黄疸,淋证
配伍连翘,可以泻心火,清除上焦心肺的热邪,用于湿热内蕴导致的黄疸,湿热下注膀胱导致的小便淋漓涩痛,妇科盆腔急性炎症发作和产后高烧等。
治疗外感寒邪,郁而化热导致的皮肤发黄的早期,属于黄疸的轻证,伴有怕冷、发热的患者,常与麻黄、连翘​​等同用。
治疗湿热较重的病症,常与茵陈、山栀、大黄等配伍。
治疗小便时灼热刺痛明显,伴有尿频尿急,小腹部牵引不适,或者尿血并且伴有疼痛感等, 可与木通、白茅根、瞿麦等同用。
痈肿
乳房红肿疼痛,脓肿不溃破,乳汁排出不畅,或者腮腺部位肿胀等,可以用本品研末,用鸡蛋清、蜂蜜或米醋调敷。
治疗皮肤发红像涂了颜料一样的急性感染病,以及毒邪内侵导致气血凝滞的皮肤溃烂等症,可用本品煎汤外洗。。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赤小豆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利尿、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赤小豆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赤小豆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9~30克。
赤小豆可入丸、散剂,也可煮粥、煮饭食用。
外用时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外洗。
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炮制方法
晒干后洗净可直接使用。
常见配伍
赤小豆配当归
赤小豆渗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去瘀生新。
两药配伍,可以增强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
组成方剂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药物组成:麻黄、连轺(yáo)、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炙甘草。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适用于湿热导致的皮肤发黄而又伴有怕冷发热等表证的患者。
赤小豆当归散
药物组成:赤小豆、当归。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和营解毒。适用于湿热下注肠道导致的大便出血,先出血后排便的患者。
制成中成药
琥珀消石颗粒
药物组成:赤小豆、当归、琥珀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蒲黄牛膝郁金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消石。用于小便突然中断,尿道疼痛,腰腹绞痛难忍,或者尿血并且伴有疼痛感等,也可用于泌尿系统结石属于湿热、瘀血相结合的患者。
肾炎解热片
药物组成:白茅根连翘荆芥、炒苦杏仁、陈皮、大腹皮、盐泽泻茯苓桂枝、炒车前子、赤小豆、石膏、蒲公英、蝉蜕
功能与主治:疏风解热,宣肺利水。用于风热犯肺所导致的水肿,症见发热怕冷、头面浮肿、咽喉干痛、肢体酸痛、小便量少色黄;急性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膳食疗
下肢水肿,小便量少色黄
鲜茅根200克(或干茅根50克),赤小豆50克,粳米100克。
将鲜茅根洗干净,加适量的水,煎煮半小时,去掉药渣,取药汁备用。赤小豆洗干净,放入锅内,加适量的水,煮到六七成熟,再将淘净的大米和药汁倒进去,继续煮到豆烂、米熟的程度。1日内分几顿食用。
产妇乳汁不下
赤小豆适量。
用酒研成细末,不冷不热时服用。
腹水
白茅根30克,赤小豆3千克。
上述药物一起煮,煮到赤小豆熟透的程度,去掉白茅根,食用赤小豆。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赤小豆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赤小豆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赤小豆暂无配伍禁忌,阴虚津伤者慎用。使用应遵医嘱,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孕妇忌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如果有赤小豆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阴虚、津液不足的患者慎用。阴虚、没有湿热证,以及小便量多、色清的患者忌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可能会引起腹胀、消化不良、排尿增多等不良反应。
鉴别用药
赤小豆与绿豆
两者都味甘,入心经,有解毒、利水的功效,一同治疗皮肤痈肿疮毒以及水肿、小便不顺畅等。
绿豆性寒,清热解毒的药效更好,除了用于热毒导致的皮肤疮疡痈肿,还常用于解除药物、食物的中毒症状;而且长于清心、胃的火热邪气,清热消暑,除烦止渴,是治疗暑热引起的心烦口渴的常用药物。
赤小豆性平,虽然清热解毒的药力不如绿豆,但还能排脓,治疗体内痈肿、体外疮疡等;而且入小肠经,药性善于下行,擅长利水消肿,适用于多种水肿,尤其适宜于营养不良性水肿[5]
药食同源
赤小豆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可做熬粥、炖汤、代茶饮用等,日常用途广泛。
特点介绍
赤小豆药食两用性质的双重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其使用根据不同用途有所区别。作为食品使用时,它的用法用量可能与作为药品使用时有所不同。
比如,药用时可以生用,可以经炮制后使用,其使用量严格按照组方的要求,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
而作为食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如熬粥、炖汤、代茶饮用等),而其使用量也可根据个人的需要或增或减。食用药膳前应先咨询专业医师。
吃法用量
赤小豆作为中药时,用量为9~30克。
赤小豆作为食品时适量食用,可以煲粥、做汤等。
药膳应用
粥类
赤小豆粥
材料:赤小豆50克,扁豆30克,粳米 100克。
做法:将赤小豆、扁豆与粳米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水熬制成粥食用。
功效:健脾利水。
汤类
赤小豆鲜鱼汤
材料:赤小豆200克,薏苡仁50克,活鲤鱼一条(大于500克)。
做法:上述材料一起放到锅内,加2000~3000毫升的水清炖,炖到赤小豆、薏仁烂透为止。将赤小豆、薏苡仁、鱼和汤分几次食用完。
功效:利水消肿。
茶类
赤小豆茶
材料:赤小豆120克、茯苓60克。
做法:取赤小豆、茯苓,一起研成细粉,每次取15克,用布包起来,用水煎煮当茶饮用。
功效:利水消肿。
营养成分
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锌、锰、镁、钾、铜、钙、磷、铁等营养元素。
食用注意
脾肾虚塞导致小便频数者慎用。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湿热体质​(即以身体沉重、口中发粘、大便粘腻等为主要表现)的人群最适宜食用赤小豆。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
药食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