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腹直肌分离
概述
产后腹直肌分离是指分娩后两侧腹直肌之间的距离超过2cm
表现为腹壁松弛无力,腹部膨隆
轻度分离产妇常可自愈,其他产妇通过科学运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多可缓解
优先选择保守治疗
定义
腹直肌,即我们常说的“腹肌”,以腹部正中线为界,分为左右两部分,中间连接的部位称为腹白线。
腹直肌具有维持体态、保障躯干和骨盆稳定、支撑腹腔器官、参与呼吸和躯体运动的作用。
育龄期女性在怀孕期间,随着胎儿的增大和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改变,使得腹直肌向两侧分开,当间距超过2cm时,称为腹直肌分离。
发病情况
中国育龄期女性产后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35%~60%。
经产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产妇,剖宫产发生率高于经阴道分娩者。
病因
致病原因
妊娠期子宫过度膨胀、剖宫产等多种因素使得腹壁组织强度降低,腹直肌之间的白线变薄弱、拉伸,导致腹部肌肉异常分离,难以恢复。
易患因素
发生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巨大儿、多产、多胎妊娠、剖宫产等腹部手术史。
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遗传性胶原结构缺陷、肥胖、自然或通过减肥手术后体重大幅下降、胎儿畸形等。
症状
主要症状
产后腹壁膨隆、腹部肌肉无力、体态变形。
体格检查:
患者抬头坐起时,腹部可出现大面积的纺锤形隆起。
有时腹腔内容物可能会突入变薄的腹白线处,表现为剑突至肚脐处的明显隆起。
并发症
腰背痛、盆腔疼痛;
体态变形:脊柱稳定性下降、脊柱侧弯;骨盆前倾、腰椎前凸;
尿急、尿失禁;
严重的腹直肌分离,可引起腹壁疝气和腹腔脏器移位,甚至会对呼吸功能产生影响。
就医
就医科室
康复科或外科
产后腹壁松弛严重,随着时间推移没有明显改善,可先进行康复理疗等保守治疗。
若分离程度大、松弛外形无法恢复、持续性的腰背和骨盆疼痛等症状无法改善时,可至外科咨询医生。
妇产科
伴随慢性盆腔疼痛、性生活疼痛、盆腔器官脱垂时可至妇产科就诊。
普外科
出现腹部中线处包块时,需至普外科就诊明确是否发生腹壁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产后腹壁松弛、长期不缓解时,要引起重视,及时治疗改善腹直肌分离情况,避免对躯干、骨盆及腹腔脏器的不良影响。
具有产后腹直肌分离危险因素的产妇,建议在产后积极进行腹直肌分离修复的医疗咨询。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腹壁皮肤松弛、皱褶的状况;
有无腰背疼痛、骨盆疼痛;有无阴道内异物感;有无尿失禁症状;
是否做过任何干预,效果如何。
病史清单
怀孕次数;生产次数;生产方式是剖宫产还是顺产;有无多胎妊娠巨大儿分娩史;
有无其他基础性疾病(如盆腔器官脱垂);
有无腹部手术史;有无减肥手术史;
日常活动量、运动情况。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有剖宫产史、巨大儿分娩史、多产史、腹部手术史等。
临床表现
腹部肌肉无力、腹部松弛膨隆,部分患者可出现体态改变、腰背部疼痛等表现。
体格检查
常规妇科检查
观察外阴、阴道情况,检查腹部、会阴伤口愈合情况。
腹部观察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站在镜子前,评估膨出情况;
仰卧并抬头和抬腿,观察膨出情况;
坐在椅子上,确认下腹部褶皱。
腹直肌分离的评估
主要包括手指触诊法、卡尺测量法、超声检查、CT和核磁共振检查。
手指触诊法
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评估方法。
产妇仰卧屈膝呈90°,检查时抬起头和肩膀,检查者以食指和中指沿着腹白线进行触诊,分别于脐部、脐上4.5cm及脐下4.5cm进行重点触诊并记录。
卡尺测量
检测方法同手指触诊法,用专门设计的游标卡尺替代手指进行测量。
超声检查
可直接测量腹直肌分离的距离。
用标记笔在脐下2cm、脐上2cm和脐上5cm做好记号,分别在三种状态下进行测量:仰卧休息位、仰卧起坐和深呼吸收腹。
CT和核磁共振检查
适用于腹直肌分离非常严重的患者(分离宽度>8cm以上)。
此时的分离程度超过了超声检查的范围,误差较大,选择CT或核磁共振检查会更合适。
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人情况选择适合的标准。
超声检查
在超声检查下,腹直肌间距超过2cm可诊断为腹直肌分离。
手指触诊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但不同检查者经验不同,使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脐部、脐上4.5cm及脐下4.5cm三个位置中,任何部位两侧腹直肌间的距离≥2指,即可确诊,通常脐部分离最严重。
轻度分离为2~3指;中度分离为3~4指;重度分离为4指及以上。
鉴别诊断
产后腹直肌分离,由于诱因明确,临床容易诊断,有时需要与脐疝进行鉴别。
脐疝
表现为肚脐处突出的可复性肿块,咳嗽时由于腹内压增高,肿块可随之发生振动。
患者常伴有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和胀痛。
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分离症状。
治疗原则:优先选择康复理疗等保守治疗,症状无改善或合并严重并发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期待治疗
产后6个月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腹直肌分离程度有逐渐自然恢复的趋势。
对于2~3指的分离可以暂不进行特殊处理。
运动疗法
产后腹部核心训练可以加强肌肉厚度,有助于腹直肌分离的恢复。包括腹式呼吸、臀桥、凯格尔运动等。
避免仰卧起坐、卷腹等脊柱屈曲、旋转的动作,可能加重腹直肌的分离。
训练前必须先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如果盆底肌肉力量较弱,进行腹部训练会增加腹腔压力,影响盆底的恢复。
电刺激治疗
应用低频脉冲电流使肌纤维参与肌肉收缩,从而达到增强肌肉力量、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
以下情况禁用:恶露未干净、全身急性感染、精神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以及抗凝血治疗期。
手术治疗
若腹直肌分离程度较大、症状明显、保守治疗没有明显缓解,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修补术、腹壁成形术、腹壁筋膜折叠术等。
预后
治愈情况
多数患者通过适当的锻炼,产后腹直肌分离预后良好,部分严重患者需手术修补。
腹直肌分离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
危害性
长期严重的腹直肌分离可影响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改变产妇姿态。
增加腰痛以及慢性盆腔疼痛的风险,增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
日常
日常管理
均衡膳食,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等。
怀孕期间避免营养过剩,导致产后肥胖;定期产检,注重孕期体重管理。
无剖宫产指征时,鼓励阴道分娩。
产后适当锻炼,注意盆底功能康复训练。
定期复诊评估,监测腹直肌分离的恢复情况。
预防
孕期及产后规律运动、避免肥胖,对产后腹直肌分离及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