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
简介
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有大毒;川乌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孕妇禁用;阴虚火旺者忌用
中药介绍
川乌(Common Monkshood Mother Root)取自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因形如乌之头,被称为“乌头”。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风寒湿邪侵袭引起的关节疼痛、不可屈伸,阴寒内盛引起的心腹冷痛、寒疝作痛。
主要药性
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产地选材
道地产区为四川江油河西一带,也主产于四川安县、平武、青川、北川及布拖,陕西汉中等地区。
一般于栽培第二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特征
川乌
呈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间多向一侧膨大。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
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气微,味辛辣、麻舌。
制川乌
制川乌为川乌的炮制品,呈不规则或长三角形厚片。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
体轻,质脆,断面有光泽。气微,微有麻舌感。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容器内,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生品防蛀,制品防潮、防霉。生川乌按毒性中药管理。
古籍记载
《医学启源》:“川乌,疗风痹半身不遂,引经药也。”
《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冷痛之类并有良功。制同附子,蜜煎取汁用。。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作用分析
祛风除湿
川乌辛热升散苦燥,“疏立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善于祛风除湿,又能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证,并且尤其适宜于治疗寒邪偏盛引起的痛痹,常见表现为关节疼痛、不可屈伸。
温经止痛
川乌辛散温通、散寒止痛的功效显著,常用于治疗阴寒内盛、寒凝心脉引起的心腹冷痛,常见表现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不温。
川乌还可以用于治疗阴寒内盛引起的寒疝绕脐腹痛,手足、四肢由下而上冷至肘膝。
川乌的止痛作用还可以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瘀肿疼痛、麻醉。
临床应用
痹证
治寒邪偏盛的风湿痹痛证,常与麻黄、芍药、甘草等同用。
治寒湿瘀血留滞经络、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日久不愈,常与草乌地龙乳香等同用。
寒凝诸痛
治寒凝心脉引起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不温,常与赤石脂附子干姜等同用。
治寒疝绕脐腹痛,手足、四肢由下而上冷至肘膝,常与蜂蜜同煎。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川乌有镇痛、抗炎、免疫抑制、降血压及强心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川乌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川乌煎汁内服时,一般用炮制品,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3克,宜先煎、久煎,煎至入口无麻辣感为度。或入丸、散。
外用时适量,研末调敷。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川乌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制川乌
取净川乌,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取个大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
常见配伍
制川乌配麻黄
制川乌味辛、苦而性热,善疏通阴寒、祛风寒湿、止痹痛;麻黄发散风寒、通调血脉。
两药配伍使用,辛散宣通,表里透彻,相得益彰,适用于寒湿痹痛,常见表现为疼痛剧烈、遇寒加剧、局部不温。
制川乌配当归
制川乌药性燥烈,善于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当归药性柔润,擅于补血活血、散寒止痛。
两药配伍,逐风寒湿邪与养血活血并用,温而不燥,养而能通,刚柔相济,相辅相成,适用于风寒湿痹疼痛、腹部冷痛、胸部闷痛、心痛等。
制川乌配制白附子
制川乌散寒除湿,温经止痛;制白附子祛风涤痰,温通经络。
二药合用,可增加温散寒湿、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顽痹迁延不愈,表现为关节肿胀、麻木不仁、疼痛、不能灵活屈伸等。
制川乌配生石膏
制川乌辛散,疏利开通,温经止痛,解外郁之寒;生石膏辛寒,清解宣透,祛里结之热。
寒热之品同用,疏通清透并施,可治表里寒热互结引起的痹痛,常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便干、舌红苔黄等实热内郁之象;外寒郁遏、里热上扰,或胃火上冲所致的剧烈头痛。
组成方剂
川乌散
药物组成:川乌、草乌头、藿香叶、川芎甘草白芷、川蝎、雄黄
功能与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适用于偏正头痛,破伤风,头面虚肿,呕逆恶心。
乌头汤
药物组成: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
功能与主治:逐湿,行痹、助阳。适用于历节、痛痹、脚气、雷头风,常见表现为关节不可屈伸、疼痛,及腿脚麻木、酸痛、不可屈伸;以及少阴寒湿病等。
小活络丹
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适用于风寒湿痹,常见表现为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灵活、疼痛游走不定,舌淡紫、苔白。也可以治疗中风手足皮肤感觉迟钝、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制成中成药
风湿骨痛丸(胶囊)
药物组成:制川乌、麻黄、制草乌、红花、木瓜、乌梅肉、甘草。
功能与主治: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用于寒湿闭阻经络所致的痹病,常见表现为腰脊疼痛、四肢关节冷痛;风湿性关节炎见以上证候者。
寒温痹丸(天麻祛风丸)
药物组成:制川乌、羌活、当归、苍术、制草乌、川芎、制何首乌石斛全蝎防风、麻黄、细辛天麻荆芥、雄黄、甘草。
功能与主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常见表现为骨节肿痛、四肢麻木、偏瘫。
复方小活络丸
药物组成:制川乌、当归、制草乌、川芎、白芍、地龙、胆南星、制没药、香附、制乳香。
功能与主治:舒筋活络,散风止痛。用于风寒湿邪引起的风寒湿痹,常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麻木拘挛、半身不遂、行步艰难。
追风药酒
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防风、炮姜、陈皮、甘草、当归。
功能与主治:活血疏风,散寒和脾。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腰膝疼痛、风湿性关节炎。
寒湿痹颗粒(片)
药物组成:附子(制)、制川乌、麻黄、桂枝、细辛、威灵仙、木瓜、白术(炒)、黄芪、当归、白芍、甘草。
功能与主治:祛寒除湿,温通经络。用于风寒湿闭阻所致的痹病,常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困重或肿胀、局部畏寒;风湿性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川乌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川乌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川乌不宜与半夏、瓜蒌等同用,孕妇禁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孕妇禁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川乌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阴虚火旺者忌用。
川乌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如果您正在服用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等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内服宜用炮制品;生品内服宜慎;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川乌可引起中毒反应,常见表现为心律紊乱、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
鉴别用药
附子与川乌
附子、川乌的性味相近,性热燥烈,都擅长散寒止痛,适用于口淡不渴、怕冷、肢体冰凉、腰膝酸冷、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长、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舌体胖。
临床上温阳、回阳多用附子,而寒痛证多用川乌,因为川乌毒性较强,所以使用时要注意。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