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
简介
常见中药材,可用于方剂、中成药、保健食品
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孕妇忌用,阴虚火旺、阴虚阳亢、气虚、多汗、月经过多、出血者慎用
中药介绍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取自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本草纲目》认为人的头部、天、高处,都是天的象征,而天又称为穹窿,高处又称为穷高。此药可辛温升散上达头目,所以被称为芎䓖,又因产于四川,故称为川芎。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前胸和两腋下肋骨刺痛、跌扑肿痛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四川。
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再除去须根。切厚片。
以切面色黄白、香气浓、油性大者为佳。
性状特征
川芎
为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灰褐色或褐色,有皱缩纹。
切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具有明显波状环纹或多角形纹理,散生黄棕色油点。
质坚实。气浓香,味苦、辛,微甜。
酒川芎
酒川芎为川芎的炮制品,形如川芎片,色泽加深,偶见焦斑,质坚脆。略具酒气。
储存方法
贮藏在干燥的容器内,密闭,放置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防霉、防蛀。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
《名医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胁风痛,温中内寒。”
《本草纲目》:“芎藭,血中气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病证
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
作用分析
活血行气
川芎可活血祛瘀通脉,善于治疗心脉瘀阻(心脏脉络被瘀血阻塞)、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
川芎又能行气开郁止痛,可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前胸和两腋下肋骨刺痛。
川芎还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滞疼痛。
川芎善于活血调经,尤其擅长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证。
川芎还具有活血祛瘀、消癥散结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癥瘕腹痛(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伴有疼痛等症状)。
祛风止痛
川芎有祛风止痛的功效,擅长治疗头痛,无论风、寒、湿、热、瘀、虚导致的头痛,都可以根据证候配伍选用。
川芎辛散祛风、活血散瘀,可遍行于身体的细小络脉,还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关节疼痛。
临床应用
血瘀气滞诸痛
治疗心脉瘀阻(心脏脉络被瘀血阻塞)所致的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常与三七、红花同用。
治疗血瘀经闭(由于瘀血阻滞引起的月经停闭)、痛经,常与桃仁、红花、当归等同用。
治疗产后恶露不下,瘀阻腹痛,可与桃仁、当归、炮姜等配伍。
头痛,风湿痹痛
治疗血瘀头痛,可表现为头痛如针刺感,伴有头晕、舌紫黯等,常与天麻配伍。
治疗血虚头痛,多表现为空痛感,面色没有光泽,口唇颜色淡等,可配伍当归、熟地黄、芍药等。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川芎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扩血管、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一切药性、药效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川芎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川芎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10克。或入丸、散剂。
外用时适量,研末撒于患处。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用于治疗瘀血偏寒(可有怕冷、局部刺痛等表现)的病证时适宜酒炙用。
炮制方法
川芎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用水泡至指甲能掐入外皮为度,取出,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酒川芎
取川芎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放在炒制的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时,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千克川芎片,用黄酒10千克。
常见配伍
川芎配白芍
川芎味辛性温,具有发散温通,活血行气的功效,为血中气药;白芍味苦酸性凉,擅于养血柔肝,敛阴止痛。
两药配伍,具有活血行气止痛(通过调理人体气机来缓解疼痛),养血柔肝调经的功效,适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证。
川芎配柴胡
川芎可活血散瘀,行散气滞;柴胡可疏理肝郁,条达肝气。
两药同用,可增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等证。
川芎配丹参
川芎味辛气香性温,具有温通的功效,且活血、行气的功效较强,为血中气药;丹参味苦微寒,活血、通脉的功效较强,擅长治疗胸痹。
两药配伍使用,既能活血通脉,又能行气止痛,适用于心脉瘀阻所致的胸痹疼痛。
川芎配白芷
川芎味辛,具有发散祛风的作用,可上行头目,擅长治疗头痛;白芷味辛性温,可解表,祛风散寒,常用于外感头痛的治疗。
两药合用,可增强升散祛风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
川芎配独活
川芎有活血、祛风止痛的功效,能遍行于身体的细小络脉;独活擅长祛风除湿、蠲痹(祛除肢体麻木)止痛。
两药配伍使用,可以起到祛风除湿散寒,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湿邪阻滞于经络、筋骨关节间,使气血停滞所导致的痹痛。
组成方剂
柴胡疏肝散
功能与主治:疏肝解郁,行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胁肋疼痛、发热与恶寒(怕冷,增加衣物或盖被不能缓解)交替出现、脘腹胀满不适、脉象又直又长像按住琴弦一样。
通窍活血汤
功能与主治:活血通窍。适用于瘀阻头面证,表现为头痛头晕,或耳聋、脱发、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瘢风;还可用于妇女虚火久蒸、干血内结所致的经闭不行、感觉有热呈规律性地从骨内向外透发、身体羸瘦;还能用于小儿疳积等。
川芎散
功能与主治:疏风清热。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头痛、目赤、咽痛等。
川芎茶调散
功能与主治:疏风止痛。适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的偏正头痛或巅顶痛(头顶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
身痛逐瘀汤
功能与主治:活血行气,通痹止痛。适用于瘀血痹阻经络证。表现为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制成中成药
清眩片(丸)
药物组成: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穗、石膏。
功能与主治:散风清热。用于风热头晕目眩、偏正头痛、鼻塞牙痛。
速效救心丸
药物组成:川芎、冰片。
功能与主治: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可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
脑安颗粒(胶囊)
药物组成:川芎、当归、红花、人参、冰片。
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用于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恢复期属气虚血瘀证候者,表现为急性起病、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舌歪斜、舌体强硬,运动不灵活所致的发音困难,言语不清、气短乏力、口角流涎、手足肿胀、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
消栓通络胶囊(颗粒、片)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中风,症状表现为神情呆滞、发音困难,言语不清、手足发凉、肢体疼痛;缺血性中风及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坎离砂
药物组成:川芎、防风、透骨草、当归。
功能与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四肢麻木、关节疼痛、脘腹疼痛,遇冷加重。
药膳食疗
月经不调,闭经,痛经
川芎10克,耗儿鱼500克,西兰花100克,香菜20克,鲜汤500毫升,调料适量。
将川芎切成薄片煎取药汁,西兰花在沸水中焯水备用。将耗儿鱼投入7成热的油锅中过油,加入炒香调料及药汁、西兰花,撒上香菜即成。
男女头风,四肢拘挛痹痛
川芎15克,白芷15克,鳙鱼头1个,生姜、葱、食盐、料酒等适量。
将药物、鱼头放入铝锅内,加生姜、葱、食盐、料酒、水适量。置武火上煮沸,再用文火炖熟即成,分顿食肉喝汤。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川芎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川芎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阴虚火旺、阴虚阳亢、气虚、多汗、月经过多、出血者慎用川芎,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孕妇忌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川芎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本品辛温升散,阴虚火旺、阴虚阳亢、气虚、多汗、月经过多、出血者慎用。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及过敏反应。如恶心呕吐、胸闷、皮肤瘙痒及丘、斑疹等。极少数妇女出现经期提前、经量增多。
另有报道服用川芎1小时后,出现腹痛及尿血的异常改变。
有报道高血压Ⅲ期并发脑梗死患者静滴川芎嗪注射液时出现过敏性休克。
鉴别用药
川芎与郁金
二者均为活血止痛药,均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的功效,用于治疗血瘀气滞所致的多种疼痛病证。
但川芎味辛性温,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既擅长治疗各种头痛,又善于治疗痛经经闭等证;常用于血瘀气滞兼寒凝的多种证候。
郁金则味辛苦性寒,能清心凉血,常用治疗血瘀气滞兼肝郁有热者;又能入心经清心解郁,善治痰火蒙蔽心窍所致的癫狂、癫痫等证;还能入肝胆清热利湿,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还能凉血清热,用于治疗气火上逆所致的吐血、衄血(泛指出血)等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