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盆草
简介
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即可入药
虚寒性、阴性疮疡疾病,寒湿之邪所致的黄疸,以及脾胃虚寒患者不宜服用
中药介绍
垂盆草(Stringy Stonecrop Herb)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新鲜或干燥全草。因其叶片呈倒披针形,因此被称为“垂盆草”。
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痈肿疮疡。
主要药性
味甘、淡,性凉。归肝、胆、小肠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浙江、江苏等地。
夏、秋二季采集,除去杂质,切段,干燥。以叶多、色绿者为佳。
性状特征
为不规则的段。部分节上可见纤细的不定根。
3叶轮生,叶片多皱缩和破碎,灰绿色或暗绿色,展平后叶片呈倒披针形至矩圆形。或见花和果实,气微味苦。。
储存方法
置干燥处,防霉。
古籍记载
《本草纲目拾遗》:“性寒,消痈肿,治湿郁水肿。”“治诸毒及汤烙伤,疗痈,虫蛇螫咬。”
《天宝本草》:“利小便,敷火疮肿痛,汤火症;退湿热,兼治淋症。”
《四川中药志》:“治喉头红肿,消痈肿,敷蛇伤及足生鸡眼。。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主治病证
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痈肿疮疡。
作用分析
利湿退黄
垂盆草味甘、淡,能利湿,主入肝胆经,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功效。
能用于治疗湿热之邪引起的黄疸、小便不顺畅等。
清热解毒
垂盆草能用于治疗痈肿疮毒,水火烫伤,毒蛇咬伤。
垂盆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火热毒邪引起的痈肿、疮疡;还能治疗虫蛇咬伤。
还能用于治疗热水、火焰等高温造成的烫伤。
临床应用
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水火烫伤、毒蛇咬伤
治咽喉肿痛,常与山豆根同用。
治毒蛇咬伤,可与白花蛇舌草、半边莲等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垂盆草有保护肝脏、免疫调节、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清转氨酶、抗疲劳、抗氧化等作用。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一切药性、药效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垂盆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中成药,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垂盆草煎汁内服,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0~30克;使用鲜品时可加倍。外用适量。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以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取原材料,除去杂质,切段。
常见配伍
垂盆草配矮地茶
垂盆草味甘、淡,性凉,擅长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矮地茶味苦、辛,性平,既能清利湿热,又能活血化瘀。
二药配伍,能利湿退黄,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黄疸。
制成中成药
垂盆草颗粒
药物组成:垂盆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利湿。可用于急慢性肝炎湿热瘀结证的治疗。
复方垂盆草颗粒
药物组成:垂盆草、矮地茶。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有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用于急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活动期。
复方益肝丸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疏肝理脾,化瘀散结。用于湿热毒蕴所致的胁肋胀痛、黄疸、口干口苦、苔黄脉弦;以及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垂盆草时,需要关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垂盆草与一些药物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虚寒性、阴性疮疡疾病,寒湿之邪所致的黄疸,以及脾胃虚寒患者不宜服用垂盆草,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垂盆草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虚寒性、阴性疮疡疾病,寒湿之邪所致的黄疸,以及脾胃虚寒患者不宜服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垂盆草与金钱草
两者同属利湿退黄药,都能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又都可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痈肿疮毒。
垂盆草清热解毒力量较强,更擅于治疗痈肿、水火烫伤、毒蛇咬伤。
金钱草甘淡渗利,咸能软坚,微寒清热,善清肝胆之火,又能除下焦湿热(湿邪和热邪侵犯肠道、膀胱、子宫、阴部、下肢等处),有清热利湿退黄,利尿排石之效,是治淋排石重要中药之一,适用于石淋、热淋,尿涩作痛。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