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
简介
具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既是中药又可作食物。炮制后可入药,常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胃虚弱恶心者慎用,有淡豆豉过敏史的人禁用
中药介绍
淡豆豉(Prepared Soybean)为豆科植物大豆的干燥成熟种子(黑豆)的发酵加工品。
淡豆豉常被制成各种中药,用于治疗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等。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淡豆豉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即食药物质,在民间简称为“药食同源”),在限定适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主要药性
味苦、辛,药性凉。归肺、胃经。
产地选材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以色黑、质柔、气香者为佳。
性状特征
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
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储存方法
贮于密闭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虫蛀。
古籍记载
《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珍珠囊》:“祛心中懊侬,伤寒头痛,烦躁。”
《本草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斑,呕逆。。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主治病证
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作用分析
解表
淡豆豉辛散轻浮,可以疏散在肌表的邪气,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
淡豆豉对于外感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等症,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
除烦,宣发郁热
淡豆豉辛散苦泄,性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发郁热、除烦。
可用于治疗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感到烦热,闷乱,难以入眠。
临床应用
感冒,寒热头痛
淡豆豉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的功效平稳,无论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药同用。
治疗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常与葱白同用。
热病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淡豆豉辛散苦泄,性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除烦,常与清热泻火除烦的栀子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淡豆豉有抗动脉硬化、降血糖、抗骨质疏松、调节血脂、健胃、促消化等作用。
使用方法
淡豆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淡豆豉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2克;或入丸剂。
淡豆豉外用适量,捣碎外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取桑叶、青蒿各70~100克,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克中,待吸尽后,蒸透,取出,稍凉,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布满霉尘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常见配伍
淡豆豉配金银花、连翘
淡豆豉能疏散表邪;金银花连翘能疏散风热。
三者配伍,疏散风热,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症。
组成方剂
银翘散
药物组成: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穗、淡豆豉、苦桔梗、竹叶、生甘草
功能与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适用于感受温热病邪初起,症见发热,轻微怕冷,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
葱豉汤
药物组成:葱白、淡豆豉。
功能与主治:温通阳气、解表。适用于因感受寒邪引起发热的疾病的初期,症见头痛,发热。
栀子豉汤
药物组成:栀子、淡豆豉。
功能与主治:透邪泄热,除烦解郁。适用于因感受寒邪引起发热的经发汗吐下治疗后,残余邪热扰胸,心中感到烦热,闷乱,难以入眠。
制成中成药
疏风散热胶囊
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忍冬藤、薄荷、牛蒡子、荆芥、淡豆豉、栀子、淡竹叶地黄、桔梗、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风散热。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金青感冒颗粒
药物组成: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薄荷、淡豆豉,淡竹叶、陈皮、甘草。
功能与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疼痛。
荆菊感冒片
药物组成:荆芥、菊花、淡豆豉(炒)、牛蒡子(炒)、桑叶、淡竹叶、薄荷、桔梗、钩藤、金银花、连翘、甘草、薄荷油。
功能与主治:疏风清热,用发汗等方法,使困在肌表的邪气外出。用于伤风感冒,身热恶寒,头痛鼻塞。
抗热镇痉丸
药物组成:天花粉、淡豆豉(炒)、玄参、鲜地黄、板蓝根、金银花、紫草、连翘、黄芩、鲜石菖蒲水牛角浓缩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用于湿温暑疫,高热不退,肢体抽搐,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皮肤出现斑点或斑块。
药膳食疗
消渴,心神烦躁
鲜瓜蒌根250克,冬瓜250克,淡豆豉、食盐各适量。
将鲜瓜蒌根、冬瓜分别洗净去皮,冬瓜去子切成片,与鲜瓜蒌根一并放入锅内,加淡豆豉及水烧开,煮至瓜烂,加盐少许即食。
微热恶风,胸胁胀痛,烦躁不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
薏苡仁30克,葱白4茎,淡豆豉10克,牛蒡根(切)30克,薄荷6克。
先将葱白、淡豆豉、牛蒡根、薄荷等放入砂锅,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留汁待用;将薏苡仁倒入砂锅,加水煮粥,粥熟时,兑入药液搅匀即可食用。
风寒感冒轻症
葱白10克,淡豆豉50克。
将葱白、淡豆豉置于瓦罐中,加水煎煮约30分钟,滤去渣,取汁服用。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淡豆豉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淡豆豉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胃虚弱恶心者应慎用淡豆豉,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淡豆豉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胃虚弱恶心者应慎用淡豆豉。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酒类、茶类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淡豆豉具有一定的解热发汗作用,可能出现发汗太过损伤阳气等不良反应。
鉴别用药
淡豆豉与大豆黄卷
淡豆豉为大豆的发酵制品,大豆黄卷系采用大豆浸水湿润发芽,晒干而成。
淡豆豉与大豆黄卷均为豆类加工制品,均具有解表作用。
淡豆豉味辛,微苦,归肺胃经,用于风寒或风热表证,且具有宣郁透热除烦之功,用于治疗热邪郁结于体内之证。
大豆黄卷性味甘、淡,平,归脾、胃经;擅长解表祛暑,清热利湿,适用于暑湿、湿温初起,以及湿热毒邪内结导致发热汗少,怕冷、感到身体困重,胸闷等。
药食同源
淡豆豉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在限定适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可做煎汤、茶饮、泡酒等,日常用途广泛。
特点介绍
淡豆豉药食两用的性质决定了它用途的多样性,具体使用根据不同用途有所区别。作为食品使用时,它的用法用量可能与作为药品使用时有所不同。
比如,药用时可以生用,可以经炮制后使用,其使用量严格按照组方的要求,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
而作为食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煎汤、茶饮、泡酒等),而其使用量也可根据个人的需要或增或减。食用药膳前应先咨询专业医师。
吃法用量
淡豆豉作为药物使用时的用量为6-12克。
淡豆豉作为食品可适量食用。
药膳应用
汤类
葱豉汤
材料:葱白3枚,淡豆豉6克,生姜5克。
做法:将上述三种材料用水煎,将煎好的汤汁一口气饮完以达到发汗的目的。
功效:疏通阳气,发汗。
茶类
桑叶豆豉茶
材料:桑叶9克,薄荷、淡豆豉各6克。
做法:将上述三种材料用水煎,代替茶水饮用。
功效:疏风清热。
酒类
荆芥豆豉黄酒
材料:淡豆豉、荆芥各10克,黄酒。
做法:先将淡豆豉、荆芥放入砂锅,加水400毫升,煮15分钟。冲入黄酒,即成。
功效:解表散寒。
营养成分
主要含有大豆苷,黄豆苷,大豆素,黄豆素等含异黄酮类成分,以及糖类、脂肪、氨基酸、胡萝卜素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食用注意
淡豆豉作为调味品,不宜过多食用。胃虚弱呕吐的人应谨慎食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
药食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