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畸胎瘤
概述
卵巢畸胎瘤是一种来源于卵巢原始生殖细胞的肿瘤
主要表现为盆腔包块、腹胀等
发病与内分泌、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病因尚不明确
以手术治疗为主
卵巢畸胎瘤是什么?
定义
卵巢畸胎瘤为最常见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由多胚层组织构成,偶见只含一个胚层成分。
畸胎瘤多数成熟、囊性,少数未成熟、实性。
分类
根据组织分化程度分类
成熟畸胎瘤
又称为皮样囊肿,为良性肿瘤。
肿瘤多为单侧,双侧占10%~17%。
多为单房,腔内充满油脂和毛发,有时可见牙齿或骨质。
成熟囊性畸胎瘤恶变率2%~4%,多见于绝经后妇女。
未成熟畸胎瘤
为恶性肿瘤。
肿瘤多为实性,可有囊性区域。
肿瘤恶性程度根据未成熟组织所占比例、分化程度及神经上皮含量而定,复发及转移率均高。
发病情况
卵巢成熟畸胎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居多。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多见于年轻人,高发年龄11~19岁。
做了卵巢畸胎瘤手术,多久能上班?
做了卵巢畸胎瘤手术,术后大约一个月左右可以上班。
卵巢畸胎瘤绝大部分都是良性肿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微创的腹腔镜手术,恢复时间较快,一般一个月左右即可恢复,可以正常上班。
但是如果肿瘤是恶性的,或者是开腹手术,或者身体状况较差,所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
B超提示卵巢畸胎瘤83mm×45mm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B超提示卵巢畸胎瘤83mm×45mm,暂时不能判断良恶性,需要术后病理报告才能确诊。
卵巢畸胎瘤绝大部分都是良性的,手术前可以结合肿瘤指标、肿瘤生长速度来预估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果肿瘤指标超正常值2倍以上,短期内(近3个月)快速增大,有可能是恶性的。但是最终确诊,还是需要依据手术后的病理报告。
卵巢畸胎瘤会导致不孕吗?
卵巢畸胎瘤一般不会导致不孕,仅少数特殊情况会导致不孕。
卵巢畸胎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对子宫及卵巢功能影响比较小,导致不孕的概率比较低。
但也存在少数特殊情况,如畸胎瘤恶变,手术不能保留生育功能,术后会引起不孕。
病因
致病原因
卵巢畸胎瘤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内分泌因素
卵巢畸胎瘤多发生于内分泌旺盛的生育年龄。持续性的排卵可使卵巢上皮不断损伤与修复,容易发生细胞的增殖改变。
环境和生活因素
卵巢畸胎瘤的发生可能与吸烟、肥胖、高脂饮食、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卵巢畸胎瘤患者多有疾病家族史,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症状
主要症状
腹胀和下腹不适感
肿瘤早期体积小,多无症状,可在妇科检査中偶然扪及。
随着体积和重量的不断变化,以及受肠蠕动和体位的影响,肿瘤在盆腔内移动时产生牵拉,患者可能有腹胀和不适感。
腹部包块
肿瘤增大,可能在腹部触摸到肿块。
良性肿瘤边界清楚,可活动。
恶性肿瘤边界不清晰,有结节,周围有粘连或固定。
压迫症状
膀胱受压可致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
肿瘤压迫直肠可致排便困难或便秘等。
肿瘤增大至充满整个腹腔,可致腹壁及双下肢水肿。压迫膈肌则有呼吸困难及心悸等表现。
其他症状
内分泌紊乱
可能出现性早熟、月经失调或绝经后阴道流血等表现。
肿瘤转移症状
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咳血、胸腔积液
骨转移可造成转移灶局部剧痛。
肠道转移可有便血,严重的可造成肠梗阻
脑转移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情绪低落、嗜睡等。
恶病质症状
晚期患者可出现食欲缺乏、极度消瘦、乏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并发症
肿瘤蒂扭转
患者若突然改变体位,或肿瘤与子宫位置相对改变发生蒂扭转时,可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肿瘤破裂
肿瘤包膜破裂或由于外力导致肿瘤破裂,囊液进入腹腔,刺激腹膜可引起剧烈腹痛。
感染
肿瘤感染多由于肿瘤破裂、蒂扭转所致,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妇科
若出现腹部膨大、下腹不适或腹痛、腹部摸到包块等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果出现剧烈腹痛、呼吸急促、昏迷等症状,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携带以前就诊资料,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下腹部可以摸到一个包块?
是否有下腹痛以及持续时间?
病史清单
是否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
是否有妇科炎症、流产病史?
是否有妇科相关手术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化验检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甲胎蛋白、CA125、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影像学检查:经阴道或经腹妇科超声检查、腹盆腔CT检查、腹盆腔磁共振成像检查
其他:腹腔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凝血药物:阿司匹林、华法林
诊断
诊断依据
卵巢畸胎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后,可作出诊断。
病史
可能有卵巢畸胎瘤家族史。
临床表现
出现腹胀、下腹不适感及触及下腹部包块等症状。
妇科检查,如双合诊、三合诊等检查,可了解卵巢的位置,肿瘤大小、质地、活动度等。
实验室检查
血清CA125:可能轻度升高,有助于疾病检测和疗效的评估。
甲胎蛋白(AFP):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可能混有少量卵黄囊成分,可产生微量AFP。
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酯(NSE):卵巢未成熟畸胎瘤所含未分化组织成分中以神经组织最常见,故也可产生NSE。
腹水细胞学检查:腹水常规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提高癌细胞的阳性检出率。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检查:可显示卵巢畸胎瘤中牙齿与骨质结构,囊壁为密度增高的钙化层,囊腔呈放射透明阴影。
超声检查:有助于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性质、内部回声结构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卵巢畸胎瘤存在毛发时可见球形光团,有浮动感。
CT检查
卵巢成熟畸胎瘤:若囊内同时含有脂肪和液体,则可见到上脂肪下液体的液-脂界面,并可随体位变动而改变。有时可见脂肪密度影和发育不全的骨骼及牙。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肿瘤多为实性, 可有囊性区域, 常较大, 呈分叶状,内含散在不规则片状钙化及数量不等的脂肪。
磁共振成像(MRI)
卵巢成熟畸胎瘤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病灶内可见T1、T2双低信号区,呈斑片状、半月形或环形,此种表现既多为肿瘤组织的钙化,亦可见于肿瘤内含有的骨性成分或牙齿以及头发等。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MRI表现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有时不易被识别。
组织病理学检查
病理检查通常在术中和术后进行,可确诊卵巢畸胎瘤,并可区分肿瘤不同类型及良、恶性情况。
鉴别诊断
卵巢上皮性肿瘤
相似点:腹胀、下腹不适感及触及下腹部包块等症状。
不同点:卵巢上皮性肿瘤来源于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多见于中老年妇女。病史、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与卵巢畸胎瘤鉴别。
慢性盆腔炎
相似点:下腹坠痛
不同点:常有下腹部坠痛,腰骶酸痛,月经来潮前、劳累后可加重,常伴白带增多、月经异常、痛经、不孕等表现。一般有流产或产后感染,以及急性盆腔炎病史。
卵巢内膜异位囊肿
相似点:下腹坠痛。
不同点:卵巢内膜异位囊肿除下腹坠痛外,还可伴有渐进性痛经、月经不调、不孕、性交痛等症状。
黄体囊肿
相似点:腹胀、下腹不适感。
不同点:黄体囊肿属于生理性囊肿,多可自行消退。B超检查可见一侧卵巢有边界清楚的囊性包括;若发生破裂出血可见盆腔有液性暗区。
卵巢妊娠
相似点:下腹坠痛。
不同点:卵巢妊娠属于罕见的异位妊娠,主要症状为停经、腹痛及阴道流血。B超检查可见胚囊位于卵巢组织内。
治疗
治疗原则:卵巢畸胎瘤需根据年龄、肿瘤病理类型、身体状况等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卵巢未成熟畸胎瘤还需辅以放疗、化疗。
手术治疗
卵巢成熟畸胎瘤
单侧肿瘤应行卵巢肿瘤剔除术或患侧附件切除术,双侧肿瘤者应行双侧卵巢肿瘤剔除术。
绝经后妇女可考虑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
对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建议行全面分期手术。
对年轻并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无论期别早晚,均可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若患者为儿童或青春期少女,可不进行全面分期手术。
复发患者仍主张积极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生长速度很快,术后应尽早开始化疗,以避免复发,提高存活率。
一般首选BEP方案,即依托泊苷+顺铂+博来霉素
对于应用BEP方案化疗后肿瘤标志物仍持续性增高者,可选用TIP方案,即紫杉醇+异环磷酰胺+顺铂或大剂量化疗。
放射治疗
若未成熟卵巢畸胎瘤经过化疗后仍有持续性局限性病灶可考虑进行放射治疗,其他情况一般不推荐应用。
预后
治愈情况
卵巢成熟畸胎瘤预后较好,有一定恶变的可能性。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经手术治疗后多有复发的危险,5年生存率>85%。
危害性
卵巢畸胎瘤会出现腹痛、腹部包块、腹胀等表现,给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带来不便。
卵巢畸胎瘤易继发感染、蒂扭转,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为恶性肿瘤,患者可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
日常饮食应注意均衡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如鸡蛋、鱼禽肉、新鲜蔬果等)。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品,如酒、浓茶、咖啡、辣椒等。
对于营养不良或体重过轻的患者,应制订和施行营养改善计划。
生活管理
适当运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走、跑步、瑜伽等。
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注意个人卫生
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部。
内裤勤换洗,用过的内裤、盆及毛巾可用开水烫洗。
选择舒适、透气、宽松的内衣裤。
手术治疗后一般休息3个月,期间禁止盆浴及性生活,半年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待医生确认完全恢复以后方可有性生活。
戒烟
严格戒烟,同时避免接触“二手烟”。
心理护理
保持心情愉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多与家人、朋友诉说内心感受。
家属应给予充足的关怀和安慰,多说一些积极、正面、鼓励性话语。
随诊复查
定期复诊: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复诊。
病情变化及时就诊:如症状加重,或术后出现复发症状,须及时就诊。
预防
生活中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
保持良好乐观的生活态度,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