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痉挛
概述
肌肉或肌群不自主收缩
大多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有潜在的神经肌肉病、内分泌疾病等
持续时间长、频繁发作或伴随肌无力等症状者,建议就医
若不能自行缓解,需要查明病因后对因治疗
定义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指肌肉或肌群突然不自主、强直收缩引起的一种紧绷、僵硬、疼痛的状态。
大多数人都偶尔有过肌肉痉挛(抽筋),特别是在身体疲劳、大量排汗、受寒冷刺激时比较容易发生,多见于运动员、老年人、妊娠期、超重等人群。肌肉痉挛大多是生理性的(良性的),但也可能是其他潜在疾病的一种表现。
发生机制
肌肉痉挛的确切病理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支配肌肉的神经自发放电,引起肌肉不自主收缩。因此,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或支配神经肌肉的“上级”中枢调控异常时,可引发肌肉痉挛。
可能包括以下机制。
神经压迫:脊神经受到压迫(比如腰椎管狭窄)可引起腿部痛性痉挛。步行时间越长,疼痛越严重,以略微弯腰的姿势行走可能会有所改善。
电解质异常:神经元兴奋性也受体内电解质影响,当膳食中摄入的钙、钾、镁等微量元素不足,或因疾病(如肾脏病)或药物(如降压药)作用,导致电解质紊乱,可引发肌肉痉挛。
中枢假说:外周神经肌肉的活动受上级的脊髓、脑的调控,当脊髓或脑损伤后,可能因中枢调控失衡,导致肌肉不自主收缩而出现痉挛,比如部分脑卒中患者。
类型
可按照引起肌肉痉挛的原因,将其大致分为三大类。
生理性肌肉痉挛
正常人偶尔出现,一般在身体疲劳、大量排汗、受寒冷刺激时比较容易发生,或在运动(比如游泳)、妊娠等特殊情境下出现,多数是一过性的症状,对健康无害。
症状性肌肉痉挛
伴发于其他明确疾病的肌肉痉挛,如神经肌肉病、代谢内分泌疾病等。
特发性肌肉痉挛
暂时找不到明确病因的肌肉痉挛。
表现
症状特征
常表现为突发的、短暂、不自主的肌肉僵硬、疼痛,可因疼痛被迫中止活动,半夜抽筋时甚至能把人痛醒(夜间休息时反复发作的腿部抽筋是一种常见现象,即“夜间腿部痉挛”。
肌肉痉挛程度各异,可从轻微不适到剧痛。
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在症状消失前也可多次发作。
最常出现痉挛的部位包括:小腿、脚、大腿、手、手臂、腹部等。
发作时痉挛的肌肉触摸可有坚硬感,可能还会感觉到或看到皮肤下面的肌肉硬块、肌肉抽动等。
可见于任何人,休息、运动、睡眠等任何时候。
伴随症状
若为生理性肌肉痉挛,通常不伴随其他症状。
若肌肉痉挛是潜在疾病的一个表现,则可能伴随原发病的其他症状,比如:
伴有肌无力、感觉异常、肌萎缩、肌强直、肌束颤动等症状,需要考虑神经源性或肌源性疾病。
伴有怕冷、便秘、疲劳乏力、反应迟缓、体重增加、非凹陷性水肿等表现,可能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关肌肉痉挛。
伴有下肢发凉、麻木、间接性跛行,严重时甚至出现皮肤缺血坏死、溃疡等,可能与下肢动脉硬化有关。
伴有下肢麻木、无力,腰腿酸痛等,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导致。
伴腹水、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等,需要考虑肝硬化。
原因
大多数的肌肉痉挛属于生理性的,无需惊慌。但也有一部分是疾病所致。
非疾病因素
运动相关的肌肉痉挛:在运动中或运动后数小时出现,可能与低镁等电解质失衡、过度使用肌肉有关。尤其是炎热环境下锻炼,容易因汗液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引发肌肉痉挛。
妊娠期肌肉痉挛:多见于孕晚期,小腿部好发。可能与孕期血液循环改变、神经受压、电解质异常(比如缺钙)等有关。
偶发性肌肉痉挛:健康人群可偶尔出现,多见于长时间保持某种姿势、坐姿不当、肌肉拉伤、缺乏拉伸等。
老龄相关的肌肉痉挛:老年人肌肉逐渐耗失,剩余肌肉更容易过度紧张,因此随着年龄增长,肌肉痉挛发生率增高。
疾病因素
可能出现肌肉痉挛的疾病众多,以下仅列举部分疾病,不代表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后遗症
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病
运动神经元病
神经根-神经丛病
周围神经病
肌肉病
其他:破伤风、僵人综合征等
代谢-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肝硬化(可能因锌缺乏、有效循环容量不足等引起肌肉痉挛)
尿毒症与透析
水-电解质紊乱
细胞外液容量不足:比如因多汗、呕吐、腹泻、使用利尿剂等引起脱水。
心血管疾病
慢性动脉闭塞
下肢静脉曲张
严重高血压
心脏病
精神心理疾病
惊恐发作等
特发性肌肉痉挛
较为罕见,可见于以下情况:
家族性疾病: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痛性痉挛,家族性夜间痛性痉挛。
散发性疾病:如特发性夜间肌肉痉挛,Satoyoshi综合征,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如僵人综合征),特发性肌肉颤搐等。
药物和中毒
有些药物可引起肌肉痉挛,但并不常见。比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s/普利类降压药、他汀类、口服避孕药、β受体激动剂(如特布他林、沙丁胺醇)、兴奋剂(如苯丙胺、咖啡因、可卡因、麻黄碱、尼古丁)、青霉胺、多奈哌齐、特立帕肽、托卡朋、长春新碱、吩噻嗪、胰岛素等。
戒断综合征(如酒精、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误服农药、黑寡妇蜘蛛咬伤等也可引发肌肉痉挛。
就医
多数情况下,肌肉痉挛是偶发、短暂的,可自行消失,观察即可。
但少数情况可能提示潜在疾病,若出现下列情况,建议尽早咨询专业医生。
就医指征
排除姿势、疲劳、过量运动、温度不适等明显诱因后,出现肌肉痉挛,需要考虑就诊:
疼痛剧烈、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超过10分钟),无法自发改善,影响生活质量。
影响到上肢或躯干的肌肉痉挛。
伴有腿部肿胀、发红、麻木、皮肤改变等。
就诊科室
通常建议首诊于神经内科、全科医学科或骨科。
一般情况下,肌肉痉挛可就诊于全科医学科。
如果肌肉痉挛发生于运动或外伤后,建议就诊骨科。
如果肌肉痉挛伴有肌无力、肌萎缩,局部感觉异常等,可就诊于神经内科。
若涉及其他学科疾病(如内科、内分泌科),后续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何时开始出现肌肉痉挛,发作频率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
痉挛的部位、程度、性质如何?
通常什么时候发生(比如夜间休息时、剧烈运动时),有无明确诱因?
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比如肌无力、萎缩、麻木、下肢肿胀等)?
病史清单
是否有代谢内分泌疾病、肝硬化、肾脏病等其他病史?
是否服用特殊药物?
是否酗酒?
是否处于妊娠或哺乳期?
是否有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
是否有类似情况家族史?
近期是否有剧烈呕吐、腹泻等脱水诱因?
相关检查
身体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痉挛的肌肉进行局部检查,查找可能的病因并对全身进行检查,主要包括:
一般体格检查:触诊脉搏、测量四肢血压、检查甲状腺、皮肤、有无水肿等。
神经系统检查:肌容积、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征、感觉系统等。
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肌酸激酶、甲状腺功能、血糖等。
其他检查
医生在详细了解病史、症状和体征后,会针对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影像学(如MRI)、电生理(肌电图)等检查。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肌肉痉挛发作时
可尝试以下五步法缓解症状。
拉伸痉挛的肌肉:比如腿部后侧肌肉抽筋,可坐位保持抽筋侧的腿伸直,同时试着用手将脚尖拉向头部方向;如果是腿部前侧肌肉抽筋,可一手扶椅子站稳,另一手将抽筋侧的脚拉向臀部。
轻轻按摩相应肌肉。
如果可以,站起来活动活动。
热敷或冰敷,也可以洗个热水澡,或直接用热水冲淋抽筋的肌肉。
必要时适当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非发作期
以下措施可能对预防肌肉痉挛有一定帮助。
适当锻炼,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前后拉伸肌肉。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量或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拉伤肌腱和肌肉,避免在炎热环境下锻炼。如果经常在夜间出现腿部痉挛,建议睡前伸展肢体,做一些温和的运动。
多饮水,保持肌肉细胞含水量,降低应激性。尤其是出汗较多,或者因呕吐、腹泻失水较多时。
避免服用可能引起肌肉痉挛的药物。避免摄入酒精、咖啡因。
营养均衡,适量补充钙片、维生素D,适当晒太阳,帮助钙的吸收。
注意保暖。
专业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可以即刻缓解肌肉痉挛,必要时可对症使用解痉止痛药物。
对于症状性肌肉痉挛,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发病。
对症治疗
其他:B族维生素(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因治疗
针对引发肌肉痉挛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如电解质异常所致者,积极纠正体内电解质失衡。
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内分泌疾病等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