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骨草
简介
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有鸡骨草过敏史的人群禁用,虚寒体弱者慎用
中药介绍
鸡骨草(Canton Lovepea Vine)取自豆科植物广州相思子的干燥全株。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胁肋不舒,胃脘胀满等证候。
主要药性
味甘、微苦,性凉。归肝、胃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湖南、福建等地亦有分布。
全年均可采挖,去除泥沙,干燥。切段。以根、茎、叶全者为佳。
性状特征
饮片为不规则的段,根多呈圆锥形,上粗下细,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厘米;
表面呈灰棕色,粗糙,有细纵纹,支根极细,有的断落或留有残基;质硬。
茎丛生,长50~100厘米,直径约0.2cm,灰棕色至紫褐色,小枝纤细,稀疏覆盖短柔毛。
羽状复叶互生,小叶8~11对,多脱落,小叶呈长圆形;前端平截,有小尖,下表面覆盖绒毛。
香气轻微,味微苦。
以根、茎、叶全者为佳。
储存方法
置干燥处。
古籍记载
《中国药植图鉴》:“治风湿骨痛,跌打瘀血内伤;并作清凉解热药。”
《岭南草药志》:“清郁热,舒肝,和脾,续折伤。。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
主治病证
湿热黄疸,胁肋不舒,胃脘胀痛,乳痈肿痛。
作用分析
利湿退黄
鸡骨草味甘、微苦,性凉,可以清热利湿,继而消退黄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郁蒸引起的黄疸。
清热解毒
鸡骨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乳痈肿痛,表现为乳房结块,红肿热痛,破溃后有稠厚的脓液流出,伴有怕冷,发热等全身症状,相当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疏肝止痛
鸡骨草入肝、胃经,可用于治疗肝气郁结引起的胁肋部不适,以及胃靠近心窝部位疼痛等。
临床应用
湿热黄疸
淋证
治膀胱湿热引起的淋证,表现为小便次数增多,淋漓涩痛,可配伍叶下珠、海金沙等。
乳痈肿痛,跌打瘀痛
常用鸡骨草鲜叶捣烂外敷。
胁肋不舒,胃脘胀痛,关节疼痛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鸡骨草有降血脂、保肝、抗肝纤维化、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免疫增强等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鸡骨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
用法用量
鸡骨草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30克。
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鸡骨草的种子有大毒,用时应先将豆荚全部摘除,以免中毒。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和荚果(荚果有毒),切段,晒干。
常见配伍
鸡骨草配茵陈
二者都能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鸡骨草配白芍
鸡骨草有疏肝解郁的作用,白芍擅于养血,收敛阴液,养肝止痛。
二药配合,适用于治疗胸胁疼痛,心烦易怒,食量减少,饮食不消化等肝胃不和证。
制成中成药
鸡骨草胶囊
结石通片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止痛止血。用于下焦湿热引起的淋证,症见小便淋漓混浊、尿道灼痛;泌尿系统感染,尿路结石见上述证候者。
药膳食疗
肝胆湿热,胁痛
鸡骨草30克,大枣10枚。
鸡骨草与大枣一同放入陶锅,加适量水,煎煮20分钟即可。吃枣喝汤,每日2次。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鸡骨草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鸡骨草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特殊人群
虚寒体弱者慎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鸡骨草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